APP下载

唐代谶纬的兴衰

2019-03-0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谶纬李渊利用

李 祥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谶纬在唐代的演变取决于唐代政治形势的发展。唐初统治者为了宣扬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大量地制造、传播各种谶纬文献,使得谶纬获得极大的发展;中唐以后唐政权衰弱,便视“蛊惑人心”的谶纬为洪水猛兽,极力地打压其生存空间;到了唐末,谶纬则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地方藩镇势力用做争取民心的工具,使得谶纬再次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可以说,谶纬的兴衰,是根据唐朝的政治环境而不断变化的。

一、唐初对谶纬的利用

所谓“谶纬”,是从两汉以来开始流行的一种经学化的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预言。通常有图谶、谶语、童谣等形式,具有神秘性和权威性。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渐在社会上兴盛起来。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谶纬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出身关陇贵族、时为隋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藏不臣之心,谋划夺取天下。在军事上做准备的同时,为了给自己的夺权披上合法的外衣,李渊积极地利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谶语,以期赢得舆论的支持与拥护。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了一个隋末广为人知的谶语:“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温大雅对此的解释是,李是李渊的姓氏,桃则当做陶,意为陶唐。陶唐是上古的帝王,而李渊恰好被封为唐国公。此条谶语印证了李渊将取代隋朝,为天下之主。而李渊对此也是积极响应,“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耳,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1]利用对自己有利的谶语来吸引民众,招兵买马。而效果确实十分显著,“自尔以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众得数万。”[1]可见谶纬在普通民众间的影响力之大。

正是由于谶纬在政治预言方面影响广泛,李渊手下的谋臣和投靠李渊的道士也是积极地制作、利用谶纬来塑造李唐“天命所归”的形象。在李渊控制了关西后,名臣裴寂上劝进疏,劝其称帝。其中引用了太原一个所谓“神人”慧化尼的歌谣:“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持双白雀,头上戴紫云。”李字拆开则为十八子,此指李渊。与李渊交好的唐鉴之子唐俭也曾对李渊说:“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1]道士王远知也曾在李渊起兵前“密传符命”。[1]这些谶语都为李渊有效利用,去争取、拉拢各方力量为自己服务,扩大了自身的政治能量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统治者对谶纬的利用并不只限于李渊一代,谶纬也并没有随着唐王朝的建立失去作用,渐渐退出政治舞台。恰恰相反,李渊之后的唐朝统治者依然对谶纬青睐有加,对于能够为自己所用的谶语大肆地加以宣扬,来论证自身统治的正统性。前面所述的道士王远知曾在见到秦王李世民后对其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又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1]后来李世民登基,以谶语应验,对王远知大加封赏;贞观十七年,凉州发现瑞石,上有“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天子李治”的字样,寓意太宗李世民给天下带来太平,嗣君李治将继承他的事业,延续唐朝的基业至千年。这条谶语出现的时间正是贞观朝储君之争刚刚结束,李治登上太子之位之际,地位尚不稳固。这条谶语刚好宣示了李治的“天命所归”,对稳定了民心和政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后的武则天以女性的身份登上皇位,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冲击,所以更加需要谶纬来为其“君权神授”背书。在贞观时期,就流传有“唐三代之后,则女武王代有天下”的谶语。在武则天控制朝政后,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上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人获之献上,以此劝武则天称帝。谶纬以神的旨意的面貌出现,代表着天意,这就为武则天的登基消弭了很大压力。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利用谶纬为自己造势。玄宗曾担任潞州别驾,潞州有谣曰:“羊头山北做朝堂。”[2]潞州有羊头山,此谣寓意潞州将出天子,后来玄宗果即帝位。

唐初的统治者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利用谶纬来宣扬自身的合法性,主要是由于唐朝初年帝位继承的混乱性决定的。唐朝的帝位继承基本没有遵循传统的“立嫡以长”的原则,特别是李渊之后的几任皇帝没有一个是以嫡长子身份立为太子,继而继承皇位的。这就与传统的儒家宗法制度相悖,容易引起民众的质疑。所以唐初的统治者才积极地寻找,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谶纬作为依据,利用所谓的“天意”,加强自身统治的正统性和神圣性,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谶纬的发展。

二、中唐以后的“全面禁谶”

谶纬是一柄双刃剑。统治者利用谶纬宣扬符命、巩固统治的同时,反对者同样利用谶纬进行起义或发动叛乱,反抗王朝统治。这就使得唐政府在对待谶纬的政策上采取了双重标准。特别是玄宗以后,社会矛盾渐渐累积,边疆节度使势力不断膨胀,对唐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就在这种社会危机下,各种不利于唐朝统治的谶语也逐渐传播开来。天宝末年,道士李遐周曾入仕禁中,后隐退,在其居所的墙壁上,留下数章诗句,末篇曰:“燕市人皆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2]“燕市人皆去”指安禄山举幽蓟之兵叛乱,意图推翻唐朝;“函关马不归”预言唐军潼关之败;“若逢山下鬼”暗指马嵬驿;“环上系罗衣”则指马嵬驿之变,杨贵妃香消玉殒。这是对之后改变唐朝历史的“安史之乱”的预言。天宝九载(750年)出现了“四星聚尾”的天象,后安禄山的谋臣严庄之父严复阴诫其曰:“此帝王易姓之符,汉祖入关之应。尾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天事恒象,尔其志之。”[2]“四星尾聚”在当时被认为是王朝革命的征兆,故安史叛军积极地利用此天象为自己的阴谋服务,安禄山将国号定为“燕”,也被认为是为了应“尾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这条谶语。以此来大肆宣传李唐不德,丧失天命,争取在舆论上占得主动,在政治上给唐王朝的施加压力。

正是出于对民间或将臣利用谶纬发动起义或叛乱的恐惧,遂使得中唐后的唐朝统治者转变了态度,对谶纬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下《禁天文图谶诏》,曰:“谶纬不经,蠹深于疑众。盖有国之禁,非私家所藏……荧惑州县,诖误闾阎,坏纪挟邪,莫逾于此。……今后天下诸州府,切宜禁断。……先藏蓄此等书者,敕到十日内送官,本处长吏集众焚毁。”[3]在政策上正式将谶纬认定为“异端邪说”,并加以禁断,压制其传播。之后的唐僖宗也在乾符二年(875年)下诏:“近日奸险之徒,多造无名文状,或张悬文榜,或撰造童谣,此为弊源,合处极法。应捉获此色者,准持仗劫人合造毒药例,经赦不原。其所得文状,准律文於所在焚毁。”[3]将打击谶纬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无论是初唐时对谶纬的推崇,还是中唐后对谶纬的禁绝,虽然政策上看似矛盾,但其实都是唐朝统治者在不同政治环境下所采取的统治手段而已,实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秩序。

而在唐政府这种严厉的打击之下,谶纬在唐代的官方政治中越来越难以为继,迫使其向民间社会中寻找生存空间。同时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是以市井小儿为媒介,通过童谣来向大众传播各种寓意国家兴乱的预言和信息。“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4]童谣通过天真无邪的孩童口中传出,无疑增强了谶语的神秘性和可信性。同时借助儿童之口传谣,又不会泄露制造这些谶谣的人的身份,便渐渐在社会中流行开来。这也是谶纬在唐代“禁而不绝”的原因。

三、唐末谶纬的泛滥

唐末政治腐败,各种兵变、起义风起云涌。正因为谶纬的思想在唐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故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同样乐意借助谶纬的力量来营造出于己方有利的社会舆论,以期争取更多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扩大起义的影响。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有童谣曰:“草青青,被严霜,鹊始巢,复看颠狂。”[5]“草青青,被严霜”被认为是暗指唐末起义领导人黄巢的姓,预言黄巢将取代唐朝。此外还有当时在山东地区流传的一句谶语:“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1]金与黄巢的黄姓对应,而虾蟆则预示着战事。黄巢巧妙地运用了社会上的迷信谶纬的观念,为自己的起兵增添神秘权威的色彩。在谶语的蛊惑之下,众多英雄豪杰,甚至地方上的有实力的军阀都纷纷归附与黄巢,“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1]“巢贼谮号,天下藩镇多受其伪命。”[1]使得起义军的声势逐渐壮大,席卷大江南北。由此可见,谶纬观念在唐末流布甚广,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

除了借助农民起义流传外,谶纬还通过地方军事集团的争斗得以发展。黄巢起义后,唐中央一蹶不振,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力。各地方藩镇围绕着权力争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谶纬具有天命性和神秘性,得到了民众的强烈认同,故地方藩镇竞相利用谶纬为其政权服务,以期获得民众的支持。如唐末魏博镇发生兵变,牙军推选新任节度使,“先是,有邻人密谓弘信曰:“某尝夜遇一白须翁,相告云,君当为土地主。如是者再三。弘信窃异之……及废文弁,军人聚呼曰:‘孰愿为节度使者?’弘信即应之曰:‘白须翁早以命我。’众乃环而视之,曰:‘可也。’”[1]罗弘信之前仅为魏博军校,无甚威望,便利用所谓的“白须翁”的谶语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和天命性,获得了魏博军人的支持,登上了节度使之位。唐末割据越州的董昌意图谮号称帝,有山阴老人向其献谣曰:“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识圣人名,日从日上生。”[6]董昌得之大喜,以为天命所归,遂与唐廷决裂,“僭衮冕仪卫,登子城门楼,赦境内,改伪号罗平国,年号天册,自称圣人。”[6]董昌利欲熏心,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寄望于谶语来收买人心,贸然称帝,反而给了一直对其领地虎视眈眈的杭州刺史钱镠讨伐的口实,最终身死国灭,徒留笑柄。唐僖宗光启年间,陈岩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为泉州刺史,其时福建有童谣曰:“潮水来,山岩没,潮水去,矢口出。”[7]唐昭宗大顺二年(890年)陈岩病死,王潮趁机起事,占据福建全境,自称留后。后得到唐廷追认为节度使。王潮取代陈岩据有福建,被时人认为是正好应了“潮水来,山岩没”的谶语,在舆论上占了上风,也巩固了自己在福建统治的基础。

与农民起义将谶纬观念广泛地传播于民间不同,唐末各地军阀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谶纬的运用,使得谶纬的影响扩大到上层社会,乃至于整个社会生活当中。这就进一步催化了谶纬的发展,形成一股愈演愈烈的趋势。

四、结语

谶纬在唐代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唐初的统治者看重了其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积极地宣扬谶纬,用于建构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而随着统治的巩固,谶纬便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加上对民众运用谶纬反抗统治的恐惧,使得唐朝统治者在中唐以后转变态度,对谶纬采取了严厉的打击。而晚唐后社会矛盾的发展又给了谶纬重新崛起的机会,频繁地被地方上各种政治势力所利用,成为其争取舆论的工具,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正是由于谶纬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性,既可以成为统治集团的舆论宣传工具和统治手段,又能被反对势力用作反抗统治集团的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改朝换代的乱世之中,谶纬流布范围甚广,所发挥的作用极大,觊觎政权的人士利用谶纬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并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这就足以引起当政者的警惕。故在五代结束,统一的北宋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便禁止谶纬,限制其传播。加上晚唐五代以来,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彻底衰落,普通民众的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依附于大族阶层的谶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作为一种宣示统治合法性的手段也不再被民众所认同,影响力越来越小,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猜你喜欢

谶纬李渊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刘秀信不信谶纬
只买500匹马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刚卯严卯与西汉谶纬神学管窥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李渊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