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群众观论析

2019-03-05王春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

王春梅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如何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需要常问常答的时代之问。习近平群众观是对这一老问题做出的新时代的回应,为新时代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从梁家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青春梦想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长达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彰显着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家发展和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习近平始终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反复强调新时代党在执政过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鲜明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和实践智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就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样,习近平群众观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已有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

习近平群众观不是另起炉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和传承。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具有深刻的认知。早在2010年习近平担任国家副主席时就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共产党人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同时这也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成为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以来,习近平在众多场合都强调和重申过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等群众观点。这些观点的表达既是对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党的群众观点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立场的坚持。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和群众观点我们党才不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偏离党的根本宗旨,才不会重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覆辙,才能有效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变成现实。

习近平群众观不是对已有群众观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党的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有人会说这些群众观点,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已经表达过,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早已有非常成熟的群众路线,何来的创新和发展呢?持有这种质疑的人缺乏一种历史的眼光,在坚持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坚持群众立场,重申群众观点只是一个开始,最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人的立场问题,推动中国的全面发展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实践运动,只有立场站稳了,这场实践运动才会摆正了方向走对了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征程依然证明,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就是后人对前人不断地继承和超越的进程,坚持是不忘来时的路,创新和发展是开拓未来的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他的群众观也必然具有这一特点。比如和以前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新时代强起来的中国要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不是简单寻求国际社会的认同,不再单纯做一个旧国际秩序的遵守者,我们要不断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也就是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止要面对本国的人民群众还要面对世界各国的人民群众,没有全世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同,再大的影响力和引领力也不会持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共赢共享理念推广和应用,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理解为习近平站在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以更开阔的视野在开展一场国际性的群众工作?时代发展和实践需求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习近平群众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成果。

二、习近平群众观内容的“新”之所在

习近平群众观,从内容上看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本观点的继承,又有基于现实实践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具有高屋建瓴立足全局的宏观认识,更有着眼于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的具体部署。从逻辑层次上看,习近平群众观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立足点,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了新的总结和阐述;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群众观结合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多维度强调了坚持群众观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习近平群众观在立足全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对如何开展群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许多实践部署。习近平群众观是由群众观点、群众工作理论、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不是针对一时一事的碎片化表达,实现了在风云变幻的新时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进一步中国化。

(一)习近平对群众观点的新表达

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治国理政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诸多群众观点。在这里仅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呈现。

1.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在党的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立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毛泽东把它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强调我们做的一切工作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江泽民提出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强调要“以人为本”。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再一次表明了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纵观十八大以来的各项举措,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到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再到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贯穿到全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去,都是对这一理念的有效践行。

2.提出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习近平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他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立场的具体表达。短短的一句话温暖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3.提出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成效评价主体

2018年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论断定位了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评价主体。习近平在很多场合做过这样的表达,多次要求在决策和推动改革中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人民认不认同作为检验和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准绳,他说:“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2]6这种表达既是对已有的人民群众主体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意义。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提供了评价标尺,时刻提醒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头等大事,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只唯上”“不唯民”的不良行径,让党的一切工作真正回归到有效践行党的宗旨上来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还表达了这样一些群众观点,比如:人民群众是改革主体、站稳群众立场、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论、百姓是父母亲人论等观点。虽然这些观点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做出的表达,面对的对象和具体要求不一样,但是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要求高度一致,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呈现。习近平群众观提出的这些群众观点的内涵和现实价值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习近平对群众工作的新论断

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充分认知,习近平一再重申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群众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性的重要性。认为党的一切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原则,一切工作能植根人民、一切成果能造福人民,才能党群同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习近平提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

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我们党对自身发展历程以及其他国家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总结,是几代领导集体的共识。把密切党群关系提到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本质的高度,就抓住了当下做好群众工作的主要矛盾,为当下的群众工作的有效开展定下了坐标和工作遵循。

2.习近平提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写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章,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强调的是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要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社会力量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后来的历任领导人也都论述过这个问题,都认为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一次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习近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为群众工作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内部矛盾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尤其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一些党员干部的认识和行为都发生了偏差,不但不能有效解决矛盾有的还是矛盾的制造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不死人不好办事”的雷人雷语严重伤害着人民群众的感情。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要求,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基于这种现实,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不断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新规律的基础上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3. 习近平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在做好群众工作中的作用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在党的领导干部。革命战争年代党与人民军队结成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与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有很大关系。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因素也是领导干部。习近平对此有深刻认识。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深入扎实地做好群众工作。2011年他强调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做好群众工作。领导干部政治上合不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看他是否重视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2013年在调研河北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要有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胸怀,要有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实际行动,而且这些都应该让人民群众知晓和看到。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还要善于调动人民群众履行监督责任的积极性,党员干部的整改要接受群众监督等观点。

(三)习近平对群众工作方法的新探索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有坚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立场更要有先进的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既要坚持和保留老的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创新和总结群众工作的新方法。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对此有许多论述和总结。

1.调查研究——老方法的新运用

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把它视为我们党制定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正确的方针、策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2011年,习近平在于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就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去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特点和与要求。

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要尽可能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比如在调查对象上要尽可能扩大覆盖面,既要调查上层机关,又要调查基层组织;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良策时,既要到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落后甚至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也要讲究抓主要矛盾,对群众最期盼、最担忧、最怨恨的问题要主动调研并寻求解决之策。习近平不仅在理论上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出许多具体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他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践行者。自成为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以来,习近平多次外出调研,他下工厂、跑农村、去社区,深入群众之中。他走入大山深处,与干部群众促膝而谈,掀开村民的锅盖看看群众吃得怎么样;他排队买早餐,他拉着老乡的手嘘寒问暖。全媒体平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愿意与人民在一起的领导人形象,也正是这种对调查研究方法的身体力行才会有那么多接地气、能够深入人心的“金句”被人民群众铭记和感叹。

2.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迁,群众工作面对的对象群体涉及面越来越大,面对的人民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开展群众工作内外部环境更加纷繁复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难以调和,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已不能应对现实需求,无论是群众工作理念还是工作方法都急需改变创新。

在不同的场合和讲话中,习近平详细论述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方法。比如: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牵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要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同群众说话;要加强规范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确保群众工作的时效性等等。这些方法是习近平对党的群众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对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习近平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群众观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和平时期,优良的作风一直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情况,一些党员尤其是某些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开始背离党的宗旨,脱离群众的危险日益增强。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我们党依然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许多严峻挑战,我们党内也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着脱离群众、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不正之风像一堵墙一样横亘在党与人民群众之间。人民群众对党内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党群关系就会变得不再和谐,党执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伊始就注重解决这一问题。他指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1]15-16

新时代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途径依然是党的作风建设,甚至可以说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牛鼻子”。党风正了,作风好了一切工作才能取得成效。正是基于这种深刻认知,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八项规定”,再到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都彰显出习近平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正确的应对之策。而这些都是紧紧围绕党的作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的。习近平群众观无论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确立坚定地群众立场,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是重要的理论指引和方法论借鉴。

(二)习近平群众观有助于构建新时代密切的党群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到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再到“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直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提出和践行,表明在党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一再证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考验和危险。可以说每一个考验、每一种危险都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但是无论是再多的考验还是再多的危险,只要我们党站稳群众立场、坚守党的宗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我们党就会像在革命战争年代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各种强大的敌人一样,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新时代,党作为统领一切工作的核心力量,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重铸密切的党群关系。怎样解决这个时代之问,还是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取胜的法宝。习近平群众观为新时代有效践行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指明了方向。人们常说,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要在人民群众心中重树党的形象,人民群众也要听其言,观其行。习近平群众观就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群众立场的宣言书。习近平一系列有关群众立场、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是说给广大党员干部听的,也是说给人民群众听的。话不说不明,群众观立场的重申、群众观点的新表达都会唤起曾经的历史记忆,不仅会使党员干部坚守党的宗旨,也会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更好地了解党的性质,明确党的历史使命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凝聚在党的周围共赴新的伟大征程。在习近平群众观的指引下,我们党高度重视民生,把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党的言行一致必将构建出一种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党群关系,并以此为根基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

(三)习近平群众观有助于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详尽论述,其中“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其核心内容。综观整个理论体系,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实践总结都闪耀着习近平群众观的光芒。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词被提到多达203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论述中,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作为执政党一定要牢记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还强调指出新时代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确立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增强人民获得感上下功夫。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强调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能够体现人民意志、要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力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论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时强调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在论述加强文化建设时强调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在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引领和教育,要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核心的表达。当人们要问这是为什么的时候,最有力的答案就是,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正如毛泽东群众观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的一根红线一样,习近平群众观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一根红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人民性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就更能理解和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自觉的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引领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现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去。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