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识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2019-03-05高雷雷
高雷雷,徐 俊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人类文明的进步、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使人类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问题上可以存在某种价值共识[1]3-9+128。“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反思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不断对发展根本性问题追问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无论处在何种社会形态,位于不同地理坐标的国家对“人类”在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追问从未间断。人类发展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否需要和可能形成价值共识?人类接受这一思想的必然性?这一思想如何通过具体的路径形成人类发展的价值共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回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何以形成价值共识的问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价值共识的理论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普遍性的价值共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否需要和可能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这是其能否形成价值共识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对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追求科学性与完整性统一的理论向度
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科学性。一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夸大“英雄”和“个人”具有历史决定性的“伪真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主体力量的真理性。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2]128。这个“基本道理”正如解题的“基本公式”,我们党领导的一切工作在向人民提交“答卷”时,就是按照这一“基本公式”解答,才取得今天的“好成绩”,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坚定的拥护。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肯定人民享有一切发展成果的权利。马克思揭示了在私有制经济根源下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压迫的本质,人民不但没有享受到作为历史主人的地位和他们创造出极大生产力应当享受发展成果的幸福,反而被不停地榨取,将本该用来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时间却用来为资产阶级创造私人财富,锻造了异己的东西。劳动本该创造幸福并使人拥有幸福,但它却使一切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包括人和自然本身都成了“物”的奴隶。在马克思看来,人民在社会关系中创造了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就应该享有这一切的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3]三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通过把提高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作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必然以人民为中心去谋划发展,为人民带来实质的幸福和利益。马克思自己说过:“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独立运动。”[4]411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为人类幸福和利益而战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理论完整性。这一思想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有自己的逻辑层次和内容体系,在提出之时,就确立了发展的目标、主体、理念、方式等。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9-10“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了发展的根本和人的根本,形成了自身彻底的理论完整和逻辑自洽。追求科学性和完整性的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内在向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征,这种理论内在向度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自身体系的建设和理论的完善,成为人民群众信服的真理。
(二)追求创新性和指向性统一的实践向度
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创新性,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结合了具体世情国情党情进行理论创新。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526马克思恩格斯本身就是善于创造的伟人,他们一生都在追求创造创新,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学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立场上,始终根据实际同理论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和发展特征,以创新思维、求变思维、问题导向、自我革命精神,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指向性,其目的就是带给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诚如马克思所讲,他的哲学从来不仅仅用来解释世界,而是用来指导实践如何改造世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来不是“望梅止渴”,只做抽象的概念上的解读和空洞的理论上的假说,也从来不是随意抛出的一张“画饼”,只停留在口头上、视线内、让人想一想来充饥,从来不是“咫尺天涯”可望不可即的虚拟幻像,而是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今已经贯穿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各个具体领域,成为实现人民全面发展、全面共享的实践遵循。创新性和指向性的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外在向度,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征。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而理论一旦创造出来成为科学,必定是最符合时代诉求的产物和指导实践的遵循。
(三)追求具体性和普遍性统一的价值向度
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民族价值的具体性。这一思想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并不是偶然,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结合新时代新需要对这一民族价值的创造性创新性转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对“人”与“自然”冒险、扩张、征服的文化底色相比,中国的传统民本主义更注重“中和”,即向“人”和“自然”本身的回归。通过对“人”向内“立德修身”追求“以和为贵”和向外“天人合一”追求“天下太平”,旨在实现“人”“人”之间与“人”“物”之间的双向和谐。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的鲜明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世界价值的普遍性。这一思想所继承的传统民本思想里“中和”、“大同社会”、“兼济天下”的核心要素与马克思重视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规律和目的的统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不谋而合。随着时代现实需要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要想和谐稳定繁荣,使人民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必须突破狭隘的眼光和认知,突破原有的思想束缚去重新审视规律与目的、人与物的“尺度”的关系,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能够克服人类发展的危机,弥补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缺陷,让人认清“人”和“自然”的本质,使人类在自然界之中真正享受劳动的创造之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的普遍世界价值。事实上,人类发展的价值共识形成并不轻松,各国文化和认知存有差异,价值共识的形成也常有阻力,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普遍价值还在于不能消除文化的多样性,而是要同各个国家的具体特点相结合,把普遍性的价值再转化为各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具体性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具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价值共识的现实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被世界各国接受的现实必要性,这是研究其形成人类价值共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近代以来,人类发展危机的演变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及发展的现实任务,产生了新的理论需求,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人类价值共识的现实依据。
(一)人类发展危机的不断加剧
工业革命产生的“暴风”,席卷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一切有用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成为资产阶级获得财富的手段,对物质财富的狂热追求蒙蔽了人的理性,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综合性问题在新世纪终于爆发。与此同时,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一家独大瞬间被打破,社会主义繁荣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崛起迅速进入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地带,引起了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各国人民对美好发展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为维持自身的利益,一方面,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依仗本国发展力量的积累,依旧加快对人和自然资源的掠夺,强占整个人类生产“蛋糕”的最大份,动用一切“非常规”的手段对新兴力量进行打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蠢蠢欲动、死而不僵,企图翻云覆雨、卷土重来,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合作共赢遭受重大打击,保护主义、贸易壁垒、逆全球化、军事战争就是体现。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尽管有发展的力量积累,仍然需要发展力量的再生才能避免坐吃山空,维持自身的前进。因而又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开放国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来维持现实的需要,无形中加强了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了一个滚滚向前的全球化浪潮和休戚与共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尽管新力量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但由于长久以来对发展的根本问题认识模糊,在世界发展中既有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也有重重叠叠的阻碍力量;既有放开怀抱、也有闭门造车;既有合作共赢、也有欺诈诱骗,世界发展的危机变得愈加复杂,一直处于迷雾中的摸索阶段。
(二)人类发展认知的不断转变
世界越是发展,却越带来了经济的危机叠加、民主的肆意践踏、军事的滥行滥施、财富的不断分化、生态的持续恶化,这些发展的综合“顽症”,都导致世界发展长期处于衰退和被动的“病态”,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根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历史从不否认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巨大进步力量,它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更加丰富,但也从不遮掩其错误的发展所带来的反复动荡与不安的既定事实,这促使人类用科学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发展的过程,反思发展的方式,追问发展的本质。发展危机加剧的同时,发展认知也在发生转变。一方面,传统“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忽视发展规律、忽略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诉求,依然在为资产阶级的物质财富积累发挥着功能效用,并广泛持续着。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进行反思。为什么人类越是发展,带来的却是民主的践踏、经济的失衡、文明的退化、生态的破坏,当社会积累的财富越多,劳动大众自己的手中却越贫穷,金钱至上的信仰,在自然界向人类“讨债”的时候,却毫无招架的能力。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呼吁由单一的发展维度转向以人、社会、自然一体化发展的多维度,使发展回归“现实的人”,以转变发展方式,激发新的发展力量。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个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浅尝辄止的认知理解,必然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眼光,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发展的问题,把全人类的幸福和利益当作使命。这些发展认知转变带来积极性的同时仍不可避免深陷于维护某一特定阶级、某一国家利益的“泥沼”不能自救,从发展的本质来看,这既不符合时代的大势,也不可能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形成具有主导力量的科学发展理念和正确实践指引,更无法形成一个全世界人民最大范围内接受的真理价值体系。世界发展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各国人民在世界大海的漩涡中徘徊。
时代和人民呼吁一个“声音”能够解决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引领发展的正确道路,既能做大“蛋糕”满足各国发展的利益需要,又能多分“蛋糕”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这是当今时代发展最大的现实、最迫切的需要。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为世界谋大同”为责任,提出了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了解决全球发展根本问题的“钥匙”。但这一思想能不能形成人类发展的价值共识,还需要现实的条件和机遇。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价值共识的实践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形成人类价值共识的必要性。对于各国来说,这一思想不仅回答了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人发展?依靠什么人发展?如何发展?同时回答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也就是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形成人类发展的价值共识,显然要在现实的条件下,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实现。
(一)确立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单一的“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摧毁。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个人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牺牲一切只为财富的发展理念长期占据高地,长期以来忽视人、社会与自然的一体化发展,民主公平正义、绿水青天白云成为追求资本积累和财富增加的“祭祀品”。基于这种现实,人类看到发展带来的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必须把枪口对准资产阶级代表的“个人”与“财富”,打碎这一严重落后于时代潮流,束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以物为本”的封闭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确立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必须顺应全球化潮流,为人民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国家的前途、每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命运与共,这种紧密联系和互通有无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和实际的利益。对于世界发展的综合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可以独自应对的,要把发现问题放在全球化中治理,通过对话交流,兼顾各国人民利益最大化,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最后,只有走和平发展的正路,才能互利共赢,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世界各国人民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痛定思痛,渴望和平安稳,渴望发展繁荣,渴望摆脱贫困落后,这是人民的现实诉求。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关于环境、气候、经济、人口、资源的国际会议上发声,寻求合作共赢,关怀民生,满足人民的诉求。习近平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的诉求,维护人民的利益[6]。
(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民主、经济发展的稳定、文化多样的传播、社会民生的保障、生态环境的优美,既是各国人民的内在诉求,又是各国发展的艰巨任务。如果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斥着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个人主义,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更遥远一步。一方面,必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共商是前提,就是通过最广泛的理性协商对话而不是对立冲突的方式来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共建是在协商对话、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全面共建,各国人民一起撸起袖子为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生态健康的美好世界而奋斗;共享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各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马克思的理想社会就是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共建共享社会的发展成果[7]27-33。“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就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8]215,这一发展原则立足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寻找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大海。马克思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民在社会关系中都有着共性,因而解决矛盾、化解危机、满足诉求,最简单有效、最不消耗成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来实现。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坚持做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引领者”,而不是“表演者”,不是要推翻原有的体制,也不是另立门户、占山为王,而是突破依附体系,坚持以世界人民为中心,创新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面对当前一些有着“怨妇心态”的人士对中国的发展“羡慕嫉妒恨”,还有一些“井底之蛙”对中国的发展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硬是把中国对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指鹿为马”说成“修昔底德陷阱”,其实是避开事实与真理的自我无知和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自甘落后的错误行为。对此,习近平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9]295可见,人类如何发展,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判别作出正确的选择,必须通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三)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解决本国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同时思考世界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如何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的创造热情,让各国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的伟大创新之举。首先,“一带一路”是发展机遇共享,而不是“债务陷阱”。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世界各国在危机与彷徨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打开了产业升级的新天地,提高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更好的满足了人民的诉求,缓解了国内社会矛盾,使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问题的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给人的个体带来了实质性好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可以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有更多的获得,收获自己的幸福。其次,“一带一路”是发展成果共享,而不是“金德尔伯格陷阱”。面对人类发展在黑暗中迷行,中国在时代之变中和平崛起,积极做全球治理体系的引领者,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思考解决复杂的世界发展难题,为各国人民提供全球化的优质公共产品、优质服务和中国发展经验,“一带一路”倡议顺时而生。最后,“一带一路”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共识的现实路径。习近平始终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披肝沥胆,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兼济天下”的赤子之心,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通过“一带一路”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现实之路,把我国发展同世界各国发展连接起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成一个整体。这道出了“一带一路”的格局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人类世界,其真实目标就是以世界人民为中心,为各国人民谋幸福。“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不仅是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主动求变,也是世界各国寻找发展新出路的主动求变。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世界重新迎来“黄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价值共识的现实途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是人类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产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身包含着追求科学性与完整性统一的理论向度、追求创新性与指向性统一的实践向度、追求具体性和普遍性统一的价值向度,构成了其转化为人类价值共识的理论依据。人类发展危机不断加剧、发展认知开始转变,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价值共识的现实依据。通过确立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人类价值共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