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风景的本土化意象分析
——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部分油画风景为例
2019-03-05李秉婧
李 秉 婧
(忻州师范学院 美术系,山西 忻州 034000)
2019年9月22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作品展”开展,展览中的油画作品整体呈现良好的多元化态势,其中本土化意象特征突出。尤其是油画风景作品,绘画语言纯正,包含真挚感人的本土化意象风貌,是中国油画百年中不断探索积累,经过几次论证,不断修正方向,在当今社会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早期以郎世宁为代表的洋画家亮相清代宫廷,尽量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在用油彩画国画。20世纪20年代初,伴随着留学热潮,油画被真正引入中国的学校,开始扎根传播,也真正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明确本土化的现代发展方向,并且对本土化进程推动最大的当属“油画民族化”。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讲话,首次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为适合国情的文艺发展指明方向[1]。1956年八九月间,文化部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全国油画教学会议”,明确提出了油画风格的民族化[2]。董希文绘制的《开国大典》,成为当时民族气派的经典之作。接下来的“油画民族化”片面强调对古代壁画和民间绘画等的表面借鉴,导致油画“年画化”。60年代在反思的论证中,提出了“意象油画”的观点。1961年,罗工柳应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略谈油画的创作活动与技巧磨炼》,提出将“写意”引入油画创作[3]。不少学者认为意象油画的提出,是油画民族化在新时代的延续,是油画本土化的另一种表现。2005年,“中国意象油画—江、浙、沪三地油画家作品展”在多地巡展,并召开“2005中国意象油画学术研讨会”,使意象油画又成为美术界热议的焦点[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一系列精辟论述。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明确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5]。
2019年9月22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作品展”开展,展览序言中明确提出“……历经了改革开放40多年风雨的洗礼,承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油画本土化、民族化之传统,中国油画的学术方向越来越明确,追求原创性,建构以意象为核心的写意性油画话语体系……”,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油画本土意象的含义和地位。
油画风景题材本身的去文学性和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它的本土意象特征更为突出。本次全国美展,90件进京精品中有27件风景作品,相比上一届的19件风景作品,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作品数量的增多,反映出近五年中国意象油画风景的良好发展状况。作为主题性很强的官方展览,油画风景的主题不占优势,明显是画面本身的绘画性和感染力征服评委和观众。这次进京的27件油画风景作品,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感人本土面貌。画面表现明显受中国传统山水画、书法、民间美术等传统审美样式影响,有明确的个人风格,又呈现共同的中国意象趣味。本文以这些油画风景作品为例,深入分析当下油画风景本土意象表达的丰富图像和精神追求。
一、中国油画风景中的本土化
中国油画风景本土化的含义包括中国民族化和更局部的地域化两层意思。包括中国油画风景在内的中国油画,在本土民族化进程中经历的三个实践学习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徐悲鸿、林风眠、阎文樑为代表的油画人,满怀振兴民族文化的崇高理想留洋学习,现代油画艺术开始起步。尽管第一代画家风格面貌各不相同,但在油画作品中的民族审美趣味是天然共通的;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东欧学习美术,并聘请苏联油画教育家马克西莫夫等,分别在北京和杭州办培训班[6],同时开设各种油画研究班,目的是在研习现实主义技巧基础上进行民族化的本土创作。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有董希文、罗工柳、吴冠中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毛主席同志在井冈山上》、吴冠中的意向风景,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画家的眼界大开。我国的油画艺术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85新潮以后,现实主义单一的表现风格被各种热潮代替,走出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境地,经过新奇、迷茫、各种尝试以后,中国油画真正的多元化面貌形成,同时本土化依然是共同的底色。
中国油画风景作为中国油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化进程发展至今,本土地域性特征更加突显出来。中国幅员辽阔、多民族并存,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名山大川、高峡平湖,为中国油画风景提供了极丰富的表现题材和多民族的文化滋养。许多画家以油画风景的意象表达为主要探索方向,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掘新的绘画语言和视觉样式,创作出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区域特征的作品,在探索过程中各地域逐渐形成艺术语言相近的专业学术群体。另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良好的市场基础上,各方面共同打造出多个以油画风景为主的展览品牌:如中国西部大地情、江南如画中国油画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逐梦威海卫风景作品展和可见之诗—中国油画作品邀请展等。这些展览是原生态油画风景极好的交流、学习的练兵场。画家们积极投身其中,在传统文化的共性中锤炼出鲜明的个性化意象语言。
中国油画风景丰富饱满的本土化面貌,在十三届美展中令人印象极为深刻。西北黄土题材饱含深沉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情怀,是北方地域风貌和文化精神家园的典型代表,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创作的沃土。展览中白羽平的《丽日》,一反深沉的色调为黄土高原晴雪景象,描绘了深沉的黄土高原别样的妖娆;陈卫国的作品《敦煌》主要表现敦煌九层楼,苍茫的历史感以写意手法高度概括,充分展示了激情、粗犷的西北气息。北方雄强南方温润,当下南方的油画风景以广西的“南方画派”为代表,张冬峰是南方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参展作品《乡韵》描绘广西乡村意象,画面满含对家乡故土的挚爱,真挚怀旧的田园诗意感人至深。蓝威的《渡江云》,用线条书写勾勒了一幅广西南昌的雨中青绿山水图卷,近距离观看如身临其境;另外,韦明思的《侗家山寨》从侗族“尚黑”的传统中,探索出独特又鲜明的黑色意象形式语言。
很多画面表现的地域风貌让人耳目一新又真切感人。画面要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画家必须深入生活体验和不断锤炼技法,难能可贵。
二、中国油画风景的意象表达
所谓意象,是景物经过画家的情感活动,归纳、提炼创造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概念。中国油画的意向表达直接来源于对我国写意画的借鉴。我国传统写意画主张神似、用意第一,认为不拘泥细节,描绘景物的神韵,更能直接抒发感情。传统画论对“意”的理解,可以从唐代王维的“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和张彦远“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中窥见一斑。另外,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和境界表达。中国画的“意”具体到中国油画风景中又可以是具体细节概括凝练的笔势、线条、形状、色块等表现语言[7]。每位画家的感受、理解、提炼不同,美学追求也就各不相同。我们可以在十三届美展的油画风景作品中看到意象表达的多种样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对山水画和书法的借鉴吸收。
1. 中国油画风景对中国传统山水意象的借鉴
中国意象油画和山水画表现对象相同,二者之间有天然的亲近感。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审美上呈现静穆、含蓄、浑茫和中庸平和的意境美[8]。董其昌论山水画:“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阐述了这种“意象”的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画形式上注重提炼和概括,“惨淡经营”构图、计黑留白、五色观念、工写结合,加上皴染有序、设色清润、墨以意境、大虚大实等等,也是中国油画风景的意象表达的语言。
十三届全国美展,白羽平的《丽日》高度戏剧化的黑白处理,虚实得当、挥洒自如的笔触顿挫,将芜杂变为单纯简洁耳目一新。黑白的传统山水笔墨意象激荡在沉静、和谐、庄严、苍凉的西北大地上;张冬峰的《乡韵》,在似与不似之间弥漫着浓浓的传统文人山水情怀。他松动的用笔和古雅的色调,呈现出宋画般的古雅意趣;蓝威的《渡江云》,画面构图大开大合,空间开阔,用高调的蓝色和各种线条造型,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斜风细雨中的南方气象,如水墨画般酣畅灵动,同时又将油画的色彩情感、颜料的肌理美感很好地结合,站到画前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凉爽意象;黄礼攸的《秋山行旅图》,用宋画的意境表达现代城市建设对自然的侵蚀,画面中完全用几组宋画隐喻大自然,用楼盘设计图覆盖其上表示城市建设,冲突强烈让人深思。
这些作品反映的山水诗般的本土意象,是当代大环境下画家对自然风土的敬畏和向往。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山水精神的延展[9]。作品中东方的情趣和西方的实感并存,画面中这种结合起来的张力,是构成崭新的意象风景的核心。
2. 中国油画风景对书法用笔意象的借鉴
书法是中国传统审美最本质的体现。中国画向来提倡书法用笔,中国传统绘画从产生到成熟,有自成系统的线的表现体系。中国油画风景的意象审美很大程度上也是用书写笔触表现的,这有时是一种伸手即来的不自觉状态,和汉字书写习惯密切相关。这种书写有种微妙的绘画性,在不经意间传达难以言表的中国传统意味[10]。这种笔法变化丰富不可复制,多数时候直抒胸臆,有时也需苦心经营。油画风景中笔触既展示绘画过程又呈现最终面貌,区别于照片,很有表现魅力。
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所有的油画风景作品都讲究用笔,而且有传统笔法的韵味。当代油画风景的笔触不限于一种工具,各种材质或形状的画笔、油画刀、树枝,甚至用手都可[11]。油画材料本身浓稠、立体感强、不易干、颜色的可塑性强,可厚可薄、表现空间很大。有的画家还将中国传统的泼墨技法,和厚涂机理融入意境之中。尤其黄少鹏的风景《太湖石与竹》,画面笔法的韵味非常突出,形象在这里只是用笔的由头。画面中浓重的墨线先搓后提拉最后按压收笔,在厚实的白色底子上留下立体感极强的划痕。极有书法中魏碑的神韵,大气而独特。党朝阳《蔚蓝色风景》中,利用油水分离和干湿变化,将大面积的蓝色冲进幽深的黑色背景中弥漫、荡漾,既有平面的冲刷又造成深度的层次,借鉴了泼墨山水激情澎湃的审美气象;陈卫国的《敦煌》在黄土的肌底上,将九层楼用红色的粗笔书写在黄沙之上。画面将材料美和笔触美结合,充分表现了陇西的苍凉和厚重感。周建捷在《黛色参天之十五》中,以刀为笔大胆果敢,酣畅而不失细腻,表现了几株参天老松。画面上形的穿插、笔触的拉扯,一切都在长短宽窄不同的线条中呈现。中国油画的意象表达,除了从上面阐述的山水意象和书法用笔中汲取灵感,不少画家在中国民间少数民族艺术中也提炼出感人的传统意象审美样式,比如韦明思作品《侗家山寨》。此外画展中还有一大类风景绘画题材是城市风景,这类题材在形式中呈现更多的是传统的疏密色块的变化和大虚大实的关系布局,同时又用油画的处理的手法加以糅合,画面呈现出传统审美意向的同时又具有现代都市气息。
三、中国油画风景本土化意象发展的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油画本土化意象的重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中国油画经过20世纪初期的中西辩论,五六十年代的“油画民族化”,发展到如今的“意象油画”,本土化进程从未停止。其次,现如今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视野完全打开。对西方油画乃至绘画历史有了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基本掌握了纯正的油画材料技法。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绘画,形成的“意向油画”是当下的主流,但也只是中国油画多元化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油画语言的一种。再次,美展中的感人作品再次启示艺术家,无论如何借鉴,都应该以敬畏之心真正融入当地的自然风貌与风土民情中去,深入地体验那种源于生命的丰富意蕴,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中国本土意象的好作品。
生命力茁壮的艺术从来都植根于本土传统,与传统文脉达成生命的延续。真正的本土化绝不是轻而易举的,是变化的,是民族的精、气、神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自信、中庸、视野开阔,不闭门造车不坐井观天,不极端、不表面,要求我们用严谨的技法探索、真挚的意境表达和自觉的积极追求,将我们的美丽山河用画面上活脱脱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中国特色的油画风景本土化意象之路必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