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思政课翻转课堂实效性应注重三个结合*

2019-03-05

关键词:思政教学模式评价

曹 明

(盐城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近些年,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虽颇受争议,但还是被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关注,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现由于受着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还需要作进一步地探究。

一、思政课翻转课堂的运用及其必要性

(一)思政课运用翻转课堂的内涵和主要环节

翻转课堂,也被称作颠倒课堂,“把原来在课堂完成的知识传递过程改为在课前完成,把原来在课后完成的知识内化过程改为在课堂上完成。”[1]53具体来说,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录制微课或创建相关教学视频等方式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完成一定的测试任务;课堂上,教师则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重点解决疑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和具体讲解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布置新的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课前自主学习。就是在上课之前教师根据课程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围绕各章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置教学专题录制若干相关教学视频,制作课程课件,采集相关学习资料,编写测试要求上传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关测试任务。第二,课中合作学习。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总体情况,尤其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通过资料查阅、分组讨论、观点争鸣、解疑释难、价值引领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疑点、难点问题的理解与吸收。第三,课后评价反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在线时长、测试成绩、作业完成、参与讨论、提出问题等情况,结合翻转课堂中参与小组讨论、提问发言、课堂辩论,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综合评价等方式给予过程性评价并加以反馈。

(二)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方向感不明、目的性不强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等特点,尤其对传统的思政课授课模式心存芥蒂,在心理上对教师革新教学方式有着较大的渴望,而翻转课堂正是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必要创新。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迫使思政课教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切实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不仅仅强调教师如何教,更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不仅仅注重教师通过研究增强对本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解疑释难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思考的内在学习动力;不仅仅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注重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全过程来增强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有效契合;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在传道解惑中实现立德树人。总之,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就在于使得原来的以教师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好能用为中心,这才是学校办学的立身之命。

2. 评价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思政课授课评价模式是以教师作为裁判员,而学生是处于相对被动的运动员角色,整个的评价体系一般由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加上平时成绩构成,评价的主体具有单一性。而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则促使评价主体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口交谈、群体交流以及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对学情作自我研判,对学习经历和评价结果作自我反思,从而以学生自评的方式来实现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作用。另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以合作式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一定的测评要素和评价标准,实现同学互评。另一方面,在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反过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适时反馈和评价,从而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明确努力方向和进取目标。这种双向的评价方式使得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

3. 教学效果的转变

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其最显著的功效就是通过教学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掌握思政课学习的有效度。一方面,作为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研究教材、教学研讨、设置专题、录制视频、选取教参、制作课件等。作为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收看视频、网上讨论、完成作业等途径进行了专题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状况,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可以有所侧重地讲解相关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合作式学习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动求知者。这种全方位的教学组织架构,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价值取向和情感动态,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增强对时事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判能力,从而凸显思政课教学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价值本质。

二、思政课翻转课堂实效性背离的主要原因

由于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因而能够引起学校教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然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推广运用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到诸多原因的制约而显得举步维艰。

(一)教师课前投入不够充足

部分思政课教师虽然在思想上已经意识到翻转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但是在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发现需要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需要对教材体系和时事政策做贯通式的梳理,需要对教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多媒体运控能力和操作技艺,从事专题化自主性录制或是从海量慕课和微课中精心遴选,才能在教学平台上呈现出精致的教学视频、课件、辅助学习资料以及学生自主练习题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疲惫感的增强,再加上学生的呼应不强,学校的配套设施跟不上,久而久之,当初跃跃欲试的雄心与激情就会消磨殆尽,最终形成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

(二)学生自主学习不够充分

学生在思政课学习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难点剖析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对时事热点解读缺乏深度和时代感,不能引起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继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平台上收看教学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并完成一定的课前习题,如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不够充分,人机分离式的播放教学视频,借鉴参考他人习题答案,不阅读、不提问、不互动,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转”的可能,从而使得希望通过翻转课堂实现解疑释难、价值引领的育人功效大打折扣。

(三)学校硬件实施不够齐全

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顺利推行,一方面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有效互动;另一方面更需要学校层面高度重视,加强投入,引进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如果学校没有研发相应的思政课网上教学平台,没有购置专门的仪器设备,没有局域网络的供给与维护,没有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没有对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运用价值与意义的宣传教育,没有可供共享的教学资源库,那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思政课教师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形成教与学之间良好的张力。而间接后果则是学校滞后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求,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从而在目前办学实力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潮流中处于发展劣势。

(四)过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这种由课前、课中和课后系统考核构成的过程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情感态度、社会感知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情况,从而便于适时地进行价值引领和目标调控。但是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如果缺乏具体的过程评价考核细则,对于评价的内容、指标、主体和方式等缺乏精准设计,教师难免会由于缺少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和缺乏对学生全面了解而存在着主观评分现象,再加上学生自评以及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可能会掺杂着过多考虑自身的颜面和人情因素,因此导致评价的结果并非实事求是。

三、提高思政课翻转课堂实效性应注重三个结合

将翻转课堂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并不断增强其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为了真正达到师生共同发展,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和提高主动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需要在推进翻转课堂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注重三个结合:

(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或者说是形成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是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两种主要方式,两者各有千秋,相得益彰。过程评价注重平时对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网上作业、网上测验、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以及课外思政课实践活动等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即时、全面的评价,主要考量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评价一般在每学期的期中或期末进行,采用试卷或者是与机考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评价往往比较直观、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思政课基本知识点的情况。为提高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有必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出台相应的考核细则,采用逐项累积方式,可将过程评价的分值略高于结果评价,杜绝一考定乾坤的现象。

思政课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学生学情的管控和检测,比如:对于学生的出勤率可以运用蓝黑云班课等教学常用软件来进行适时测控,对于学生上课的专心程度和知识点的知晓程度可以通过抽查课堂笔记来监控,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并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前网上平台学习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课堂讨论,等等。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注重对课外学习这个课堂教学重要延伸环节的管控。结果评价方式主要是检查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或是完成课外作业等情况,而过程性评价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情感态度要素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理论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如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主题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演讲辩论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情况、参加与专业对口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实践教学情况。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需要共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学习平台引入教学实践后,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我-他’的物化关系,而是‘我-你’的平等交往对话的主体际关系。”[2]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水平,更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教师转换成“导演”,在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要把思政课教材设计成精巧的教学体系,要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运用基础理论和提升实践能力做周密地安排和精准地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要培养真正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职业操守的时代青年,光靠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还不够,要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正是运用翻转课堂的目的所在。

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主体,要在思想上真正能清醒认识到“我为什么要学思政课”,继而能搞清楚“如何学好思政课”,并能积极参与课前阅读习题、课中交流发言、课后评估反思中拥有对思政课学习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选择合适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在具体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亦被证明是实现翻转课堂,促进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有效形式。这种形式需要教师事先将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拓展的知识点分别布置给若干学习小组,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来协同完成教学任务,此间,教师通过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观察、引导和记录学生在团队协作、言语表达、观点陈述等综合能力表现,并给予适时指导,重点关注并提升学生在完成综合性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收集处理信息以及沟通交流合作并有条理分步骤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让青年学生成为教学活动最活跃的主体,是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3]在思政课翻转课堂里,教材体系中的系列概念、原理等知识点是在课前完成的,学生可以单个自学,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根据教师指导,观看相关教学视频,主动进行网上讨论交流并完成测试和课程作业,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初步接受和建构的目的。教师则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阶段性答题的准确度以及重点难点的理解度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然而“如何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自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是取得翻转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一大举措”[1]33。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律,需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学习步骤来调整学习进度、时间、内容、方式和环境,自觉观看视频、文档等教学资料,做好笔记,记下自己没有弄懂、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为翻转课堂教学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在思政课翻转课堂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把思政课程的教材体系通过专题化的内容设计转化成有内在逻辑和层级关系的教学体系,并以问题链的方式来呈现专题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按照教学计划和进度,以问题设计和解决为导向,又要在切实考虑到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将理论难点和时事热点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广泛采用讲授、讨论、辩论等方式,又要做到与时俱进,顺势引导,充分利用手机,着力打造“指尖上的课堂”,更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发,开展现场教学,寓理于史、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共鸣中传承精神,在撞击中唤醒记忆,在触动中升华境界,在感召中点燃激情,在静思中明确方向;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既要通过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困惑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又要通过小组测评、同学互测、提问反测等方法来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

总之,正如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4]。提高思政课翻转课堂实效性的关键点就在于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历史担当,充分协调好老师与学生、课上与课下、现实与虚拟等辩证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与思辨能力,以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