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问题活化阅读教学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28期
关键词:刘和珍剖析篇文章

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不仅是贯穿教学的线索,更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媒介,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影响。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引导,借助疑问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不断深入,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记念刘和珍君》教学为例谈一谈。

一、鼓励提问,初步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这篇文章,大多数教师习惯直接讲解,习惯以自身理解代替学生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使其无法获得应有的提升。对此,教师就要借助问题改善教学,帮助学生明晰文章内容,在逐步深入中把握结构,感知内涵。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之手,其中不乏艰涩、难懂的语句,对此教师要借助问题先帮助学生理解,之后引导揣摩,带领其分析作者写作意图。教学时,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提问,那么短时间难以把握重点,这样一来就会破坏文本原有的框架。因此,教师要借助问题展开教学,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以点带面,帮助其剖析文章的整体脉络。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可对文章写作背景做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在经历“三一八惨案”后写下的。对于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就可做简要介绍。这样一来,就能促进学生理解,帮助其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在认知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存在疑惑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可引导学生结合重点展开提问,尤其是其中充满矛盾的语句,像“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以此融入文本,借助问题厘清文章整体结构。

由此,便能借助提问激发学生,让其在问题驱动下深入文本,展开认知,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借助问题深化师生互动,使其在课堂充分感受学习乐趣。

二、抓住要点,深入剖析

有效的阅读理解离不开文本剖析,要想落实这一点,就要抓住要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让其在不断深入中加强理解,以此深化认知。在这一课中,教师可围绕“有话说”和“必要性”这两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分析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提出“有话说”的问题,教师就要抓住切入点,和学生一起剖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写作意图。对于这个问题,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小组交流,在达成共识后班级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回答学生问题,教师可将大问题细化成几个有联系的小问题:①“有话说”,作者想说的是什么话?②刘和珍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③刘和珍的遇害方式是怎样的?④在她遭受迫害后,得到了怎样的评价?⑤人民大众是如何看待刘和珍的死的?由此,便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其在逐步深入文本中解决问题,不断深化文本理解,从中获得感悟。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就能让其懂得作者的“无话说”和“有话要说”从表面上看十分矛盾,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默默哀悼和对军阀分子的痛恨。由此,学生便能理解作者所表现出的“无话说”和“有话要说”都是为了点醒人们,并告诉幸存的勇士在斗争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通过这一设计,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不断感知中酝酿情感,提高了分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在关键处引导,让其在循序渐进中感悟、品析。

三、引发探究,促进感悟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文本解读,大多数教师习惯以自身理解代替学生思考,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忽略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要借助提问来改善,以问题为线索,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以此促进感悟。

在《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教学时,教师可在之前的基础上适当深入,总结前两课时剩下的内容,并且适当拓展,借助深度问题激发学生,让其逐步深入。这样一来,就能以问题为线索促进学生对语句含义的分析,真正解决理解问题,让其在有限的空间中无限延伸。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时机,在关键处点拨,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原有的困惑和不解。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鲁迅在这篇文章中称刘和珍为“君”,显然是为了表达敬意,那么在本文第一段中,又为什么要称程毅为“程君”?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最后在班级分享。由此,便给每个人提供了表达交流的机会,让其在个性化解读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长此以往就能激发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在参与中感受学习乐趣,在理解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以此培养学科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让其在分享交流中找回语文学习的自信。

总之,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打破传统,激发学生,还能调动思维,促进感悟,让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深入。具体落实时,教师要结合文本与实际精心设计,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猜你喜欢

刘和珍剖析篇文章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穿越百年的“微笑”与“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