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指向精神成长的农村高中作文教学
2019-03-05
“笔乃心灵之舌”,因此,写作便是关于心灵的谈话。在“谈话”中,写作者的意识、思维及心理向成熟阶段发展。精神境界也获得提升,由认知心理过渡到道德意识层面,再进入审美信念层面。可以说,写作对人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农村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写作的这种功能,只是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便创作出一些“假、大、空”的文章,也不会从写作中获得关于精神的成长。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基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进行作文教学。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产生情感体验
“动情”才能使笔端有情,写成的文字才能感乎人心。但“写得动情”实际上是很困难的,需要有一定的情感体验积淀才行。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对于作文是有效的呢?必然是那些取材于生活的、真实而易于触摸、与人产生共鸣的俗事俗物。就如冈察洛夫所秉持的写作观:“我只能写我体验过、思考过、感觉过、爱过的东西。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及那些与生活长在一起的东西。”因为真实,所以才能使人身临其境,深刻感受,才能获得“真情实感”,付诸笔端的文字才能触动人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与大自然和人们的距离更近,更能通过感受生活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写成文章。学生之所以感到下笔无力,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感受生活的意识或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挖掘学生的认知心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使之产生情感体验,为写文章提供内容素材和情感素材。
以苏教版第一册第四专题写作——“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为例,受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的双重影响,农村高中学生放眼四周皆见自然之景,而这些景物是“与生活长在一起的东西”。但因比较常见,学生便对景物自身独特的美表现得麻木,不能从中领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能将景物移驾到笔端;不能与景物产生感应的交集,也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启发。所以,教师在学生深入到写作活动中之前,应挖掘学生的认知心理。如针对“落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谁能描绘落日的情景?”学生的认知心理被激发。为了使学生形成关于“落日”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将学生组成几个实践观察小组,引导学生观察落日,并在观察报告中记录落日的特点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有学生从落日的时间切入,观察到落日快要隐于西天的时候,颜色最红最艳,给人的感觉最冷。
二、引导学生提炼主观感受,形成深层认识
农村的高中学生阅读量有限,平时思考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大部分学生想法单纯,不能很好地由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过渡到对主观感受的凸显上来,无法实现对自然、社会形成深层次认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写作材料进行主观感受的提炼,多去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怎么认为的”“客观事物对主观世界的指向”等,进而将学生引入哲思层面,对事物形成深层认知。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写作——“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例,这一专题的文章都是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提炼主观感受,形成对宇宙、人类的深层认识。所以,为了使作文教学实现精神成长的指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篇章的某些内容片段进行分析,提炼主观感受,并升华认识、看法。例如,教师选取《逍遥游》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提炼主观感受——鹏鸟南飞有所恃,野马和尘埃皆有所恃,世间万物皆不自由。当然,这只是表面的解释,教师还要促使学生与生活相联系,以实现对材料的深层认知。如有学生升华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与他人的喜怒哀乐紧紧联系。”有的学生则说:“存在即合理,存在就一定受到他者的约束,或约束他者。”
三、引导学生反省自我,加工形成文字
写作是一项美好的活动,正如萨克雷所说:“使人们熟悉新事物,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新鲜。”写作者能通过写作思考反躬自省。而“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的途径。但是对于农村高中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将“写”放到主位,不管你是如何想的,首先你要写出来;不管你是否有很好的灵感,教师首先检查的是你跃然纸上的文字。因此,很大程度上,学生思考、自我反思的过程被教师忽略。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为写而写”,而这种写作活动通常是无效的。所以,教师要将农村高中作文教学指向精神的成长方向,引导学生将写作活动过程作为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蜕变过程表现出来。
以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写作——“你的生活很重要”为例,教师不可让学生迅速下笔,而应引导学生反省自我,为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留有空间。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重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对自己以往生活进行反思。随着反思的展开,教师再让学生带着内心真实的体会进行文字加工。
写作不仅仅是关于文字的一场旅行,更是关于精神的旅行。所以,在农村高中作文课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投入到写中,还应兼顾精神的成长,让学生升华写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