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2019-03-05郭静柔杜萌萌

英语教师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源语言京华

郭静柔 杜萌萌

一、林语堂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及新道家代表人物。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儿时多与风月山川朝夕相对,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这对他以后崇尚自由、不喜拘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当地牧师,再加上林语堂中小学在教会学校的受教经历,他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浸染。后来,林语堂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神学,之后又到美国、德国留学。直到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时,他才发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北京作为历朝历代文化的见证者,文化气息浓郁。追求个性与信仰自由的林语堂决心开始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研究儒释道。幼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后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一生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正因这种特殊性与独特性,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林语堂对中、英两种语言驾轻就熟,不仅有出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而且具备卓越的英文造诣。可以说,他是以西方人的思维,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和看待中国文化的,且其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架支撑,也不乏西方新文化思想的血肉填充,由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

从1936 年到1966 年间,林语堂在海外整整待了30 年。当时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中国现状、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此时,林语堂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客观看待中国文化,选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创作,以此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西方输出了中国文化,凸显了真正的“中国形象”。《京华烟云》就是其中一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林语堂通过此书缓缓道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

纵观全书,其文化特色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二是西方思想的呈现。《京华烟云》故事发生在中国政治格局动荡、时代潮流起伏、社会风尚的新旧交替时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和科学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一方面,林语堂据实描绘了传统文化伦理规范下的日常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穿插了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归纳。这体现了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自然相吸、相融,同时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也赋予它们新的生机与活力,反映出文化与文化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林语堂是东西方跨文化意义关联的“呈现者”。

三、《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京华烟云》无论是材料选取、人物描写,还是故事情节走向,都以中国文化为依据,涉及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林语堂在用英文描写中国文化时,那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词汇和场景,最初须以中文的形式构思成型,然后再转换成英文。严格来讲,《京华烟云》的源语言是中文。《京华烟云》的创作中潜在着一个文化翻译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这部小说中,林语堂描述文化负载词与特定场景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就翻译方法而言,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1813 年提出两种翻译方法,“译者或是尽可能保持原作者的位置不变,让读者去向原作者靠拢;或是尽可能保持读者位置不变,让原作者去靠拢读者”。1995 年,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urence Venuti)首次提出归化和异化概念。异化翻译策略是指以源语言文化为中心,让读者感受异域文化氛围。归化翻译策略是指减少异域文化的元素,使其符合目标语言文化,把原作者带入目标语的文化氛围。这使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正是充分运用了“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

(一)异化翻译

1.音译

音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源语言的语词发音,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表示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趋同性与平等性原则。在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时,针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大多采用音译的处理技巧,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特色。事实上,这一翻译技巧受到了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大限度地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大量运用了音译方法,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

开篇之前,林语堂列了一张人物关系图,详细列举了《京华烟云》涉及的一系列人物及其称谓。正文中,有些人物名字和称谓则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小姐(Hsiaochieh)、老爷(Laoyeh)、陈妈(Chenma)、嫂 子(Saotse)、奶 奶(Nainai)、太 太(Taitai)、罗大(Lota)等。这些词在英语中并无对应单词,但因在汉语中包含特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林语堂遂保留了原本发音。虽然这些名字和称谓五花八门,但对于没接触过中国传统称谓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文中还有一些词汇也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原文:在车夫吆喝“瓦得儿……打……得儿!”和鞭子的清脆声音之下,几辆车一齐出发了。

译文:So with a waddle-ho! and ta...tr! and crackings of whips,the party started.

此句中“瓦得儿……打……得儿!”是古时车夫赶车时的吆喝声,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林语堂采用音译的方法将其处理为“waddle-ho!and ta...tr!”,结合下文中的crackings of whips 不难理解为是赶车时车夫说的话,加之译文中适时添上的两个感叹号,使这一画面更加形象生动起来。

原文:这就是养气的功夫。

译文:This is for the purpose of nourishing his ch’i.

句中“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玄妙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气主宰着生命。这么深奥的词汇无论怎么传达都不能完全阐释其义,所以林语堂直接将其音译为ch’i,中间加分隔符,使发音和源语保持一致。

2.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张培基2009)《京华烟云》涉及的人物及其称谓,除了上述音译的处理方法之外,作者还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如伯伯、堂兄、祖父等,都一一对应英语中的uncle,cousin,grandma 等称谓。再如,一百两银子(a hundred taels of silver)、脑袋瓜子(brain-cap)、竹帘子(bamboo screen)、后花园(back garden)、太医(imperial physician)、请 早 安(say“early”)、坏 蛋(bad eggs)、八股文(“eight-movement”essay)、小吃(small foods)等均采用直译的方法。另外,还有如下句子:

原文:露水很重。

译文:The dew was heavy.

原文:自从五月起就战云弥漫。

译文:War clouds had been in the air since May.

原文:他们各处游荡,寻找“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全都予以杀害。

译 文:They roamed the streets,hunting and killing“First Hairies”and“Second and Third Hairies”.

原文:不要为不值什么钱的东西去拼老命。

译文:Do not risk your old life for these trash and rubbish.

句子中露重(heavy dew)、战云(war clouds)、大毛子(First Hairies)、老命(old life)等词汇的直译处理能让西方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3.增译

增译是指根据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源语意思。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色彩而又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在描述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或场景时,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如炕(the covered earthen bed)、洗尘(“wash the dust”of one’s traveling feet)等。众所周知,汉语中“炕”对应的是英文的bed,作者完全可以直译为bed,亦不会造成任何误解。但是,古时的炕不是一般性质的床,而是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作者为了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这一传统,特意将其处理为the covered earthen bed。“洗尘”亦叫“接风”,指设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接待亲友的一种礼仪,是中国的交际风俗。如果只直译为wash the dust,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将它翻译为“wash the dust”of one’s traveling feet。

以上是简单词汇的处理,还有一些是在翻译中增加了短语或句子来进行注释:

生辰八字:“eight characters”,consisting of the hour,day,month,and year of one’s birth,each being represented by two characters of the Celestial and Terrestrial Cycles.

吃花酒:flower dinners or dinners with a singsong girl sitting behind each guest which was the usual custom.

第二,因为她相信冲喜,在病中给儿子完成花烛之喜。

Second,because she believed in tsunghsi,or confronting an evil by a happy event,in short,having the wedding while the boy was ill.

以上三个例子中,林语堂分别用直译和音译翻译了“生辰八字”“吃花酒”和“冲喜”三个词语后,在目标语中都加了注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生辰八字”“吃花酒”等概念的翻译,林语堂采用增译(直译+注释)的方法,既译出了词语表面的意思,又详细地说明了该词语蕴含的文化意义。另外,林语堂将“冲喜”译成“tsunghsi,or confronting an evil by a happy event,in short,having the wedding while the boy was ill”,也是一种典型的增译(音译+注释)。这样,既保留了“冲喜”的发音,又加了注释,不至于令西方读者疑惑。这种方法很好地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色彩而又不影响理解。

(二)归化翻译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词语或场景描述时,一味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会使西方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技巧对源语言进行归化。

1.意译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源语的字面意义,以求与源语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陈宏薇1998)例如,万贯家财(a huge fortune)、气沉丹田(practice deep abdominal breathing)、钢铁罗汉般的身体(Magnificent constitution)等均采用意译手法,只译出了源语大意,并没有逐字翻译。

又如,“他养歌女、蓄娼妓、浪荡江湖、交结公卿。”被译为“He had kept a sing-song artist,traveled widely and known the best society.”在这句话中,林语堂将“养歌女”和“蓄娼妓”意译为keep a sing-song artist,“浪荡江湖”意译为travel widely,“交结公卿”意译为know the best society,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简单易懂。

再如,将“罗大是五十来岁的老年人,是这一家的管家,雇了这些骡子车,是准备走远道儿的。”译为“Lota,an old man of about fifty and head servant of the family that had engaged the carts for a long journey.”将“可是有什么法子?总得到外头挣碗饭吃啊。”译为“But what can you do?One has to earn a living.”将“甚至于家家必不可缺少的水夫与粪夫,若不用他们的红黄巾包头,也不许去挑水担粪。”译为“Even the water carriers and toilet cleaners were not allowed to pursue their business unless they had red and yellow turbans wound around their heads.”将“他从一个贪酒好色、胆大妄为的浪子,一变而成了一个真正道家的圣贤。”译为“Then a sensuous,adventurous rogue and playboy became a Taoist saint.”

在上述几个句子中,林语堂将“走远道儿”处理为for a long journey,将“挣碗饭吃”处理为earn a living,将“挑水担粪”处理为pursue their business,将“贪酒好色、胆大妄为”处理为sensuous,adventurous,由繁入简,把晦涩难懂的汉语表达简洁化,更利于西方读者理解源语的含义。

2.替换

所谓“替换法”就是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或以另一措词来实现词语替换,或以推演法译出词义以适应行文或表意的需要,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更符合语感的要求。例如,心神(soul)、两鬓(sides of the head)、栗子糕(chestnut pudding)、馒头(bread)、金莲儿(small feet)、坐榻(couch)、车辕(shaft)、书房(studio)、宅第(house)、茶缸(earthen jar)、姨太太(concubine)、管家(head servant)、小少爷(young master)、丫鬟(maid)、西太后(Empress Dowager)、赶骡子车的(cart drivers)等均借用了目标语中概念相同或相近、且具有鲜明的目标语文化色彩的表达,达到了对源语言的归化。

又如,对腊八粥的描写:

腊月初八那天都喝腊八儿粥,用黄黏米、白江米、红小枣儿、小红豆、栗子、杏仁儿、花生、榛子仁儿、松子儿、瓜子儿,跟红糖或白糖一起熬。

Lapacho,a gruel eaten on the eighth day of December,consisting of glutinous millet rice,glutinous rice,red dates,small red beans,water chestnuts,almonds,peanuts,hazelnuts,pine seeds,melon seeds,cooked together with white or brown sugar.

在对腊八粥的描写中,林语堂先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腊八粥音译成lapacho,接着采用归化策略,列举了腊八粥的食材,把红小枣儿、小红豆、松子儿、瓜子儿等食材译为red dates,small red beans,pine seeds,melon seeds。

总之,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为了向读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可谓用心良苦。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恰如其分地为中西方文化建起一座桥梁,成功地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结语

本文以研究林语堂的独特成长背景及《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为出发点,分析林语堂将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给西方读者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源语言京华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京华清明记忆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