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拓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
——以实用校园英语听说课程设计为例

2019-10-17沈彩艺

英语教师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言

沈彩艺

引言

立德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之根本,也是高校立校之根本。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各门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进入新一轮改革。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专家学者百家争鸣。蔡基刚(2011)认为大学英语应该取消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让各个学校根据学校定位、学科类型、专业需求和学生水平确定各自侧重点不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文秋芳(2012)从学生发展需求角度,建议“英语课程必修,技能目标可选,课程类型让挑;各学所需,各尽所能”。韩宝成(2012)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再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作为主要内容,应该从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大学的使命和国家发展等多角度进行重构,并以此完善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前两位学者以学校学科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为主要着眼点定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使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后者则更加重视大学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这一重要使命。新时期,如何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教育目标,把它与语言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合理融合,从而使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是摆在大学英语教育者们面前最重大的课题。

本文以实用校园英语听说课程设计为例,以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与时代同步的特定教学目标,选择相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将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向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延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长期存在两大对立阵营。一方是认知派,另一方为社会派。前者认为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学习和其他学习一样,是个体大脑独立认知的过程。认知派认为人和社会是两个实体,相互独立。而社会派则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体,无法分割,存在于人们的交往活动中”(文秋芳2008)。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主张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构建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武和平、武海霞2014)。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人类语言学习过程并不是在大脑的封闭状态下进行的,而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人际互动提供给我们的工具或符号来实现的(孙有中2017)。正如人们用物理工具作为中介改造世界,人们也用心理工具调节认知的发展,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语言和思维相互调节,是在个体社会文化实践中共同发展起来的。同时,认知和情绪紧密相连。在认知过程中,人的喜好、兴趣、意志、观念等都会与思维能力的发展相互影响。

近年来,社会派理论逐渐进入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社会派主张学习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才能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且在真实的情境中,他们构建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多元、多维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过程。这不仅适用于儿童阶段的语言认知发展,同样适用于成人阶段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该教学理论把语言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起来。语言能力在人际互动中发展,道德情操同样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熏陶培养。韩宝成(2018)提出整体外语教学理念。他认为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知、情、行整合转化的过程”。外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立足全人教育,从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认知特点提供给他们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从而促进其全人发展,获得有意义的教育。

总而言之,外语学习的过程应该具备思想性、真实性、互动性和延展性四个特征。思想性强调其育人的功能,真实性在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互动性在于教学方法的合理有效,而延展性在于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实用校园英语听说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然而,随着当前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与深入,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大学英语教育不仅是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工作及社交中应用英语作准备,还是在大学期间就要满足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和社会交往的需求。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现已和美国、德国、以色列、坦桑尼亚等41 个国家和地区的209 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6 大类国际化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短期交流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暑期实习项目,逐渐加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运用英语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有机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国高校的访问团,向他们展示中国的发展成果和校园风貌,有机会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的英文演讲,也有机会申请国外交换生项目进行短期或长期的留学交流活动。

面对如此频繁的国际交流的校园环境,开设一门以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大学校园中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所必备的口头交际能力。主要内容是围绕校园学习生活相关主题开展中外校园文化比较,让学生在了解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课堂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上,学习相关语境中语言的使用技能和策略,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特别是基本的英语演讲能力。积极对外传播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前国际交流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深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大学生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大使命。这是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责无旁贷的任务之一。

三、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

以开展校园国际交流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必然涉及国外大学校园文化的介绍。本课程选择美国大学为主要比较对象。美国高等教育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俨然走在世界前列,名校辈出,享誉全球。然而,在进行校园文化比较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我国大学强调培养人的德性,以德树人,是一种伦理文化;西方大学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重视人的个体发展,是一种个体文化(顾明远2017)。正如2018 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

例如,从学校管理方式来看,美国大学一般会为刚刚入学的新生安排一名学业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包括选择专业、选择课程,为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种种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我国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有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指导,班级学生被分配在宿舍,可以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学习,大学四年会建立深厚的友谊。美国大学一般不要求统一寄宿,没有统一班级,学生交友更多是通过学习各种课程和参与社团活动实现的。这些差异表面上来看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差异,而深层原因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别。我国更强调集体观念,更重视在集体中培养个体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主要从管理制度、学习方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社团活动、宿舍生活等方面展开相应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美国大学的特点,同时弘扬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将体现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有效融入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

此外,如何讲好中国校园故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讲中国校园故事就要把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让外国人听得懂,能接受,为增进国际理解搭建桥梁。这些问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细化相关微技能,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口头表达和演讲技巧训练,包括思想立意、情节构建、起承转合、遣词造句、情感渲染、台风礼仪等。

(二)教学活动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国大学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课程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基于任务的教学法和基于项目的教学法相结合。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课堂上主要采用基于任务的教学法由教师设计情境,侧重传授和训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师生互动为主。例如,在进行演讲技巧的训练中,教师在班级中组织一次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活动,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竞选,其他学生进行投票。课外主要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合作完成拟订的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教师讲授了结识新朋友的基本策略和技巧,及如何向外国朋友展示我国学生的礼貌与热情,帮助外国学生了解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课后让学生到相关部门了解学校留学生的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和背景,组织一次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联谊活动。又如,在完成演讲技能训练后,组织一场弘扬时代精神的专题演讲会,邀请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在完成校园文化对比教学任务后,组织一场校园文化交流会,要求各个小组分别代表来自国内外不同大学的学生汇聚一堂,交流分享校园故事。

总之,所有的课堂教学内容都应有延展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上活动还是课后实践,都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重视培养他们合作意识,使其学会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展示新时代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在这样的活动中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记录并评估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并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从而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和实施。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评价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是一个社会文化活动。评价的工具和过程应该来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因此,评价应采用“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基本指导方针,采取步步跟踪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严格记录每一次活动过程(保留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演讲稿、作文、影评等文字资料及会话、讨论的语音资料)。项目性活动都有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的环节。整个学期要求学生每周撰写反思日志,记录课上与课下学习活动的过程、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记录并思考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教师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使用目标语,使其在使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并记录自身成长的历程。然后,教师根据这些记录,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作业或者反思日志,在作者同意的前提下与班级学生分享。教师还应定期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针对反思日记及文本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他们心理健康、政治正确保驾护航。

(四)教学模式图

结语

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于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王文斌(2018)指出,在当前外语界“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常常被混为一谈,而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外语教学”强调语言的音、形、义、句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外语教育”则需要“倾力于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包容、思维方式的借鉴、先进思想的吸纳、处事格调的提升、个人视野的拓展、兼容开放的姿态、民族品格的张扬等方面的陶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正是大学英语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外大学校园文化,并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进行比较,在真实的国际交流语境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拓展视野,传播新时代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声音,感受平等包容、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向培养立德树人的全人教育的深度延展。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语言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