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高级英语词汇教学
2019-03-05谭钦菁
谭钦菁
引言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因素。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词汇量的多少及词汇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其学习效果和产出水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人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可见,《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学大纲》对学生词汇的要求是:通过基础课、阅读课和其他途径认知4 000—5 000 个词汇,正确熟练使用其中2 000—5 000 个词汇及最基本的搭配,对英语专业四级的词汇要求为6 000 个,专业八级为8 000—10 000 个。
笔者从事高级英语教学多年,发现到了大学三年级,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通过专业四级考试。究其原因,主要是词汇量匮乏。通过调查研究、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比较机械,如按照字母顺序记忆单词表中的词汇,记得最牢的永远是字母排位靠前和靠后的单词。另外,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单一词性的含义,忽略了词汇的其他词性的含义和比喻义。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其对词汇的理解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如概念隐喻理论,不失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
本文所说的词汇不仅指单词,还包含短语和搭配。词汇的拓展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词汇的广度即词汇量;二是词汇的深度,即对词汇的深入理解。本文以张汉熙版《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的相关课文为例,探究隐喻与高级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一、隐喻的基本概念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说“隐喻是一种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示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主要功能是修辞”(王博佳2017)。多年来,隐喻一直被局限于文学的修辞手段,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George Lakoff&Mark Johonson,1980:4)在Metaphor We Lived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隐喻是广泛存在的,不仅仅是修辞手段,而是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上的认知方式)。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源域(source domain)表示另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也就是把已知熟悉的概念映射(mapping)到一个抽象未知的概念,从而认识新事物。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1980)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 to logic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如对time is money,spend time,waste time 进行构造,就能得到新的词组spend money,waste money。方位隐喻是参考空间方位来构建隐喻,如使用方位介词映射抽象概念,如“I’m feeling up,I’m feeling down.”介词up 和down 对应人的心情起伏。实体隐喻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概念实体化,如“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把视野比作一个容器,船进入视野如同进入一个容器;“he is in despair(他处于绝望之中)”,把绝望比作一个容器,让人难以逃离。
把隐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维引入高级英语词汇教学,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词汇,对词汇的理解也能达到新的高度。
二、隐喻对高级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高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笔者通过有意识地“灌输”隐喻概念,启发学生对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隐喻与一词多义
王寅(2001)认为:“词的本义是一个词汇具有的原义,喻义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时跨概念域映合的结果。”“词的本义与喻义之间的主要语义联系是隐喻,是由人类具有隐喻性的思维特征决定的。”
很多高级英语课文中的词汇不是其字面含义或者本义,而带有隐喻含义,也就是一词多义。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从本义入手探索其隐喻含义。
如《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1 课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作者用alchemy(点金术)比喻在交谈中产生的莫名其妙的变化,本来漫无目的、无主题的交谈突然之间有了主题,似乎有一种魔力促成了这样的变化。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体隐喻,把点金术这一具体的、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交谈中,让读者形象地理解交谈的变化过程。
第2 课Marrakech,作者描述驴子被虐待,死后被丢进沟渠。被野狗吃掉尸体时写到“This kind of thing makes one’s blood boil”。这句话就利用了结构隐喻的思维。日常生活中有water boil,而作者把愤怒的情绪比作烧开的水,直观、生动地表达了强烈的愤怒情绪。
再如,在同一篇课文中,作者描写妇女时用“mummified(如木乃伊一般)”,“leathery skin”(如皮革一样的皮肤),就是利用了实体隐喻的思维,把木乃伊和皮革的外形映射到骨瘦如柴和皮肤粗糙的概念上,形象地描述了妇女们的外貌。
第3 课Inaugural Address,作者写到“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合作的滩头击退猜忌的丛林)”,把合作比作在战争中争夺滩头,视为战斗的良好开端,猜忌如同丛林广袤、阴冷、潮湿且不断蔓延。这句话体现了实体隐喻的思维,把具体、形象的滩头和丛林映射为抽象的合作和猜忌。
第5 课The Sad Young Men,描写电影、电视对战争的美化,如“magnolia-scented soap opera(同木兰花一样清香扑鼻的肥皂剧)”,这里也体现了实体隐喻的思维。战争被美化为浪漫的、美好的,让人心之向往的事物。
第8 课The Future of the English,作者写道“There is reservoir of instinctive fellow-feeling,not yet exhausted though it may not be filling up(本能的同胞之情并未枯竭,尽管也不算满溢)”这句话体现了实体隐喻的思维,作者把人们心中的同胞之情比作一个装水的容器,这种感情不多不少,如同容器中的水不枯竭也不满溢,形象地描绘出了同胞之情在英国人心中的分量。
利用隐喻思维分析词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教师不再机械地讲解词汇含义,而是跳出了传统词汇教学的框架;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探索词汇的深层含义。学生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认知行为而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有了这样的思维,可以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类似的语言现象。
(二)隐喻与词汇搭配
隐喻与词汇搭配主要参考了方位隐喻的思维方式。如在《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1 课中,作者形容婚姻关系时写道,“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把婚姻比作一艘小船,小船在石头上意味着小船触礁即将沉没,如同婚姻面临解体和崩溃。在同一课中,作者写道,“...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交谈插上了翅膀),把交谈比作飞翔的小鸟,交谈在良好的氛围中变得热烈和高涨,如同鸟儿插上了翅膀,开始自由翱翔。
同样在第1 课,作者在说明英语得到了应有的地位时写道,“English had come royally into its own”。这句话可以借用容器隐喻来理解,似乎英语进入一个容器,到达了它该到达的地方。
第2 课中,作者描述“当地贫困人口悲惨的一生”时写到“They rise out of the earth,sweat and starve for a few years,and then sink back into the nameless mound...(他们在这片土地出生,长年累月汗流浃背的劳作,却忍饥挨饿,最后又沉入泥土)”。这段话可以借用方位隐喻来分析,作者把他们的出生比作站立在土地上,把死亡比作沉入泥土,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悲惨、无名的一生。
同样在第2 课,作者描述“当地人肤色黝黑不被人注意”时写道,“In a tropical landscape one’s eye takes in everything except the human beings(人的眼睛能够看到任何东西,除了看不见人)”。这段话可以借用实体隐喻来分析,作者把眼睛比作一个容器,眼睛里容得下任何东西,唯独容不下人。形容当地人非常卑微,与自然景观相比,人们更喜欢自然景观而不愿意看到人。
利用隐喻思维分析词汇搭配会发现,人们的认知方式很有趣,如利用自然界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来映射抽象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把人、物比作容器来接受抽象的事物。通过隐喻思维的启发,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看待词汇搭配,也更容易理解词汇搭配的规则,对词汇搭配的记忆也更加牢固,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隐喻与习惯表达
英语中的习惯表达也可以借用隐喻思维来分析。如《高级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第1 课中,作者写道,“...back into the shoe of the Saxon peasants...(回到撒克逊农民的鞋子里)”。这个短语是一个典型的习惯表达,分析时,可以借用方位隐喻的概念。“回到某人的鞋子里”意为从某人的角度看问题,如同穿上他的鞋子,舒不舒服就能感同身受了。
同样在第1 课,作者描述“贵族对兔子肉不太喜欢,因为兔子肉是农民吃的东西”时写道,“...turn up their nose...”(对它嗤之以鼻),这个短语可以借用方位隐喻来理解,当诺曼贵族看到兔子肉时,抬头仰鼻,不屑一顾的样子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兔子肉嗤之以鼻、看不起。
第8 课中,作者形容人们在轰鸣的血汗工厂里面拼命工作时使用了习惯搭配“...sweating your guts out”。guts 本义为“内脏”,这里形容工作强度很大,内脏几乎就要掉出来了。这个习惯搭配可以利用实体隐喻来分析。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容器,虽然容纳下了很多内脏,但是高强度的工作会让内脏掉出来,似乎身体里已经装不下这么多东西了。通过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脑海里面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对于血汗工厂的剥削也就能够感同身受了。
同样在第8 课,作者用了习惯搭配“...fall between two stools”(从凳子中间掉下来)形容“两头落空,鸡飞蛋打”。这本是一个历史典故,指的是英国15—18 世纪的一种刑罚,将犯人绑在池子边跷跷板的外端,时起时落地浸入水中。用结构隐喻来分析就是:人们利用熟知的历史典故来映射相对抽象的概念。作者利用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出人们想要两头都占,却两头落空的结果。
在利用隐喻解释习惯搭配时会发现,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是有共性的。英语的习惯表达往往能找到对应的汉语的习惯表达,在翻译英语习惯表达时就能走出字面翻译的误区。
结语
通过对高级英语词汇的实例分析,笔者发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无处不在的认知手段。在词汇教学中充分利用隐喻,通过寻找本义和比喻义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词汇的深层含义,有效拓展词汇的宽度和深度。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通过联想等方式记忆词汇,提高记忆效果。
隐喻不仅能运用于词汇理解,对句法分析、结构分析、语篇分析、文体特征分析等也同样适用。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隐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化,跨越文化障碍,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