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诵读,引导品读,点拨悟读
——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的中职古诗词教学策略
2019-03-05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既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更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这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借助语文学习情境来承载,更需要依托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言语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在同样具有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于节奏和韵律特点的古诗词教学文本,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差、阅读与欣赏能力比较弱的学情之间,寻找到一个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切合点,即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情和古诗词的文本特质,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地开展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言语实践活动,进而达到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呢?
一、指导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阅读与欣赏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阅读教学离不开诵读,诗歌教学尤其应该放大诵读的“标号”。用多种方式落实诵读可以说是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古诗词最好的办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语言障碍,还可以教会学生句读音节的划分、重读轻读字词的确定、语气的变换等,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蕴、语言等形成整体的直观感受和体会,并直接感受古诗词独特的音韵美。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设计这样一个学生诵读训练环节:
根据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诵读节奏的划分(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在观看老师呈现的诵读视频后,学习视频诵读方法,诵读课文三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呈现诵读视频,创设了一个集诗歌文本与画面、音乐为一体的情境,可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看诵读视频和自身的诵读练习实践中,不仅把握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句读音节、重读轻读字词、诵读语气等,而且会以自己整体性、直觉化的思维方式,把握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节奏、结构,整体感知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同时,初步感受《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节奏美、语言美。尤其是学生对重读轻读字词、诵读语气变换的把握,对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深入进行“品读”“悟读”,进而为感受《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感悟《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二、引导品读
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机械讲授的“讲台”,而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我体验和自我构建的平台。引导学生品读,即通过想画面、析语言、辨技巧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想画面,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诗词中的某句或句中的某词,乃至整首诗词所呈现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诗词所呈现的画面;析语言,就是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与理解;辨技巧,就是引领学生逐一深入研读、探究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方法等。如引导学生品读《雨霖铃》的三个教学情境的设计:
1.想画面
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雨霖铃》的时间在变化:“秋天”——“傍晚”——“今宵”——“经年”,空间在转换:“长亭”——“江上”——“晓风残月”的远方,但“伤别情”的画面却越来越凸显。根据《雨霖铃》内容,用你最优美的文字写出“伤别情”画面。
2.析语言
①结合上下文语境及词人的内心情感,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竟”字的表达效果。
②根据全词意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③有人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中“伤离别”点明了《雨霖铃》的主旨。请你结合语境和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这三个字进行解释。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已成为千古名句。结合全词内容,你能说说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吗?
3.辨技巧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立足全词看,这三句在全词具有什么作用?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以精炼之笔一边披露了“留恋”情浓,一边描绘了“兰舟催发”情景。说说这属于什么类型的描写。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主动意识的强弱度以及活动行为的针对性,也取决于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言语实践活动“平台”引导性、启发性的“宽度”和“长度”。《雨霖铃》品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想画面”“析语言”“辨技巧”三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立足于《雨霖铃》这一文本“画面”情境之中,以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启发学生依据诗歌的语境,理解《雨霖铃》中具体词语的内涵,阐释“具体词语”背后的意义和体悟其表达作用,进而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情境中,体验《雨霖铃》语言构建与运用技巧、规律。学生在“理解”“阐释”“体悟”“体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所发生的欣赏与评价行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生成与提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欣赏与创造经验的积累,最终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培育与发展。
三、点拨悟读
古诗词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所以,有学者说,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为此,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应仅停留在让学生读懂的实用性浅层面,更应该去追求引领学生读透的高层次的文化价值,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审视、思考,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以促进他们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点拨悟读,就是通过有效的点拨方法,引领学生运用自身的经验去深入探究、感悟古诗词蕴含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如《归园田居(其一)》在“点拨悟读”环节的设计:
“诗以言志。”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露,通过品读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诗人一段时期的心路历程。《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辞官后所作,我们可以通过对诗中相关词语的品析去探究诗人辞官前后的心理变化。阅读《归园田居(其一)》,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守拙归园田”中的“守拙”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羁鸟”“池鱼”的含义、特点、情感?
从诗中找出蕴含作者“归去”情感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作者怎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在弄清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于诗人辞官前后不同心理“其境”之中,与诗人的心灵展开对话,体验诗人心理变化的过程与情怀,进而知人论世,正确理解、领悟诗人在特定背景下表现出的独特的思想情感,在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感悟这首诗蕴含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总而言之,以发展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古诗词教学,必须辅设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路径,搭建引发思维、促进创新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路径”上,生成、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宽阔”的平台上,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丰富审美经验与内涵、涵育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