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气合一”:《文子》气论浅谈

2019-03-05任为王小虎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子淮南子道家

任为,王小虎

(1.武汉大学 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南昌大学 国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文子》究竟是先秦真书,还是汉代伪托之作?其简本和今本之间究竟是谁先谁后?是只有一个传承的祖本还是有两个不同的来源?是一人一时所作还是多人长时间的完善?其成书年代和学派归属究竟为何?其思想特色和理论倾向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学术界尚无一致定论,而本文正是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并认为《文子》应该是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是处在老子向稷下黄老的过渡之中。下面试分述之。

一、《文子》真伪之辩

《文子》一书的真实性,自班固提出质疑以来,历两千多年,经由疑伪→驳书→伪书→真书的艰难论辩过程,于1973年定陵《文子》残简的问世而告终。首先,班固认为《文子》所涉之平王是周平王,而其时文子与孔子、老子生活年代相矛盾,必不能作《文子》,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班固由是怀疑《文子》是他人伪托之书;其后,唐柳宗元认为《文子》一书“剽窃”多家,“凡孟、管辈数家”,恐非一人一时之作品,将其判为“驳书”,①“其辞时有若可取,其指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然观其往往有可立者,又颇惜之,悯其为之也劳。今刊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柳河东全集》卷4《议辩》,[唐]柳宗元:《柳宗元集》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6页。)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亦认为“其书虽伪,然而不全伪也,谓之‘驳书’”;而宋黄震据班固所论,则直接将其判为伪书,②黄震《黄氏日抄》认为“文子者,云周平王时辛研之字,即范蠡之师计然,尝师老子而作此书,其为之注与序者,唐人默希子,而号其书曰《通玄真经》,然伪书耳。孔子后于周平王几百年,及见老子,安有生于平王之时者,先能师老子耶?范蠡战国人,又安得尚师平王时之文子耶?此伪一也。老子所谈者清虚,而计然之所事者财利,此伪二也。其书述皇王帝霸,而霸乃伯字,后世转声为霸耳,平王时未有霸之名,此伪三也。相坐之法,咸爵之令,皆秦之事,而书以为老子之言,此伪四也。伪为之者,殆即所谓默希子而乃自匿其姓名欤?”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困学纪闻》等也认为《文子》是伪书。清代学者将《文子》与《淮南子》对比研究,认为《文子》抄袭《淮南子》,从而将《文子》伪书一说几成定论,①清钱熙祚作《文子校勘记》以证《文子》袭取《淮南子》之说,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之《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陶方琦在《汉孽室文钞》中亦认定《文子》非古书,现今属于杂家的《文子》与《汉书·艺文志》属于道家的《文子》不同。清张心澂《伪书通考》亦同此说。但清孙星衍独认为《文子》不是伪书,其在《问学堂集》卷四《文子序》中认为:“《艺文志》注言‘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盖谓文子生不与周平王同时,而书中称之,乃托为问答,非谓其书由后人伪托。宋人误会其言,遂疑此书出于后世也。”近人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认为:“《文子》自班固起已疑其依托,今本又非班固所见之旧本,实是伪中出伪,其大半袭自《淮南子》。”②梁启超:《饮冰室专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1页。杨树达《汉书管窥》与王叔岷《文子斠正》亦皆认为《文子》抄袭《淮南子》。③杨树达《汉书管窥》:“沈钦韩曰:‘书为《淮南》袭取殆尽’;树达按:‘此今本《文子》袭《淮南》,非《淮南》袭《文子》,沈说殊误’。”王叔岷作《文子斠正》,则从文献校勘的角度详细论证了《文子》如何抄袭了《淮南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都认为《文子》是伪书,虽偶有认为《文子》非伪书者,如清孙星衍,然历史上主流观点始终认为其为伪书无疑。

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古佚书的发现以及同年河北定县40 号汉墓《文子》残简的出土,才最后证明《文子》非伪书。首先,唐兰先生据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卷前古佚书认为:“淮南王刘安在武帝招集一班人写的《淮南子》,许多地方抄袭了《文子》,基本上是属于老庄一派的道家。”在《附记》中又说到:“《文子》与《淮南子》很多辞句是相同的。究竟谁抄谁,旧无定说。今以篇名袭黄老之言来看,《文子》当在前。”④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5第1期。可见唐兰先生不仅认为《文子》是真书,且认为其属于老子学派的作品,成书年代也在《淮南子》之前,因而不存在抄袭《淮南子》的情况。李定生先生在《〈文子〉非伪书考》中也认为《淮南子》抄袭《文子》;⑤李定生:《〈文子〉非伪书考》[A],《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2~473页。其次,汉简整理小组在1995年12月公布了竹简《文子》的《释文》及《校勘记》,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及《校勘记》[J],《文物》,1995年第12期。刘来成先生认为:“这部书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一部古书的存在,对古籍的整理工作是不无补益的;而且为古代思想史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价值是相当大的。……这就使得《文子》得以部分恢复其本来面目,证明《文子》本非伪本。”⑦刘来成:《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J],《文物》,1995年第12期。

事实上,将《文子》的内容和思想特色与先秦的诸多典籍进行比较,如《黄老帛书》《管子》《列子》《吕氏春秋》《鹖冠子》等,笔者发现都有着非常多的相似、印证之处,此亦可作为《文子》为真书的辅证,但由于篇幅所限,当另文再论。

二、《文子》的学派归属及其成书年代

关于《文子》的学派归属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归属黄老学派;其二认为应归属老子学派。首先,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子》的著作年代,最早不能早于战国后期,最晚不能晚于汉景帝时。我的初步推断是,《文子》一书是汉文景之时黄老学派的著作。”⑧张岱年:《试谈〈文子〉的年代与思想》[A],《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36页。李学勤与吴光两位先生附议。⑨李学勤先生在《帛书道原研究》(原载《古文献论丛》[C],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认为《文子》是《老子》到帛书到《淮南子》间演变脉络的中间环节。又将其成书下限定位东晋时出现,而将其定位汉初古籍,从而归属于汉初黄老学派;吴光先生则认为《文子》是成书于《淮南子》之前的西汉古籍。(吴光:《〈文子〉新考——兼与诸说商榷》[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与张岱年先生不同的是,王葆玹先生认为《文子》应归属于先秦黄老学派,⑩王葆玹:《道家阴阳刚柔说与〈系辞〉作者问题》[J],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魏启鹏先生则从学派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子》归属黄老学派,①魏启鹏:《〈文子〉学术探微》[J],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9期。更有学者将《文子》归属于黄老学派的特定一家,如艾力农先生将其归为黄老之学中的道德家,②艾力农:《〈文子〉其书》[J],光明日报,1982522。陈鼓应先生将其归为黄老易学作者;③陈鼓应:《文子·上德的易传特色》[A],道家文化研究十二辑[C],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其次,唐兰先生认为《文子》有很多内容是《淮南子》所没有的,应归属于先秦老子学派,④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王三峡先生亦认为文子是南方道家,亦应归属于老子学派。⑤王三峡:《〈文子〉韵读所显示的方言时代特点》[J],荆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总而言之,《文子》当归属于道家学派无疑,且学术界更多认同其归属于先秦黄老学派。

三、《文子》的竹简本与今本之间的关系

关于今本《文子》与简本《文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虽无定论,但两者之间承袭关系基本得到认可。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简整理小组认为“从今本《文子》的内容看,后人在残缺不全的《文子》中,加进一些内容是可能的。”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汉简整理整理:《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的整理和意义》,文物,1995年,第12期。这是说今本《文子》的祖本是简本《文子》中与今本相同的九章,然因为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散佚及后人的增删,才最终形成今本《文子》,也证明简本《文子》其实是残本。张丰乾、胡文辉等先生认同此说。⑧张丰乾:《竹简〈文子〉探微》[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02年。谭家健先生更认为《文子》的今本和简本是同一本书,只因为散佚后,汉人在整理过程中,参照《淮南子》等书进行增删,才成为今本《文子》。⑨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40-146页。王三峡先生则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文子》九篇是今本《文子》的主要来源,而这九篇又是简本《文子》与传本《文子》合编而成。⑩王三峡:《竹简〈文子〉新探》[J],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如此种种意见,不一而足,但基本都承认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即今本《文子》是在继承简本《文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所以,今本《文子》就成了考察简本《文子》思想的直接材料。由于今本《文子》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借鉴其他典籍,甚至不是一人所作,因此本文主要以简本或今本中与简本相同相近的思想为出发点,将其作为老子后学与先秦黄老道家之间的过渡予以探讨。[11]葛刚岩先生在其博士论文《〈文子〉成书及其思想》中认为《文子》上承《老子》哲学,下启黄老道家,兼容儒法等各家,是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过渡的中间环节。

四、“道气合一”思想

《文子》在继承老子道论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创造性发挥,即将“道”、“气”相互沟通,等同于“一”、“无”,为稷下道家的“精气论”埋下伏笔,成为老子道家与黄老道家之间转变的中间环节。

(一)道论

《文子》对老子“道”论思想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对老子“道”本原论及其规定性的认同。首先,他认同老子的“道”为万物之源的提法:

夫道者,德之元也。百事之根。万物恃之而生,侍(恃)之而成,侍(恃)之而宁。(《文子·道德》,本节下引该书只著篇名)①下引简本《文子》根据今本《文子》,为使阅读方便,必要的地方都作了补充。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九守》)

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道德》)

夫道者,高不可及,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道原》)

这是说“道”先于天地万物之前,是万有之总的来源,呼应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从根源上来说,“道”不仅是万有的来源,也是万有的归宿,“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是无非”(《微明》),②《九守·守朴》言“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者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者也,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处的“不化者”或者“生生者”、“化化者”就是“道”,而“所化者”、“所生者”就是指万事万物,且在《文子》中,“道”与“虚”、“无”等同,“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道原》),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致,所以据此得出《文子》中万有之最后归宿是“道”的结论。更是万有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保障,“万物恃之而生”,“万物变化,合于一道”(《自然》);然就具体来说,万事万物各有其“理”各行其“道”,“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自然》),所以应该“循理而举事,举事而顺道”(《自然》)。将“道”与“理”的关系鲜明地提出来并加以区别,是《文子》所不同于老子的地方之一,而将“道”与“德”对举并着重阐述,则是承袭于老子。其次,与老子一样,“道”是最高深而又不可捉摸的,无可言说,无法认识,玄妙不能名状,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超越一切的存在,如他说:

视频压缩技术经过20年多的发展,相应产生了不同的视频编码方法和标准,如MJPEG,H.263,MPEG-1,MPEG-2,H.264等,随之图像质量和压缩效率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传输码更率低。其中,H.264标准能够实现视频的压缩比高、图像质量高和良好的网络亲和性,是ITU和MPEG共同于2003年3月公布[8];相比其他标准H.264还具有码流更低,容错能力更强的优势[9]。其吸取了以往标准制定中积累的经验, 采用简洁设计,相比其他压缩标准,H.264更具技术优势。标准H.264标准数据压缩流程,如图6所示。

夫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下德》)

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上德》)

道之所以至妙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故道可道,非常道也。(《上仁》)

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道原》)

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道原》)

综而言之,《文子》对“道”的形容基本与老子一致,皆将其视为不可名状、无法认识的高高在上的超越存在。

《文子》对老子“道”论思想的发挥主要体现在“道即一”的论题上。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很显然,“道”和“一”是派生与被派生关系,“道”凌驾于“一”之上,是比“一”更为根本的存在;而《文子》则认为“道”即是“一”,“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道德》),“无形者,一之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之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而有形生焉。”(《道原》)“一”不仅被《文子》用来作为“道”的别称,还用来形容“道”的无形无状和贯通一切,“道无形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字为名”(《精诚》)。此外,《文子》还用“虚”、“无”来替代和形容“道”,“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上德》),又“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道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文子》中的“道”、“一”、“无”、“虚”是异名而同意的哲学概念。

(二)“道”“气”合一论

《文子》之所以提出“道气合一”的论题,是因为老子“道”论偏重于将“道”解释成脱离具体事物的纯粹精神理念,以“道”统摄气,也就是“一”,而“道”如何派生“一”(也即气)则完全依赖于“道”这个精神主宰的自身的运转,这就在理论上留下了不可知论的漏洞,为弥补这一缺憾,《文子》提出“道即一”的命题,认为“道”、“气”本身相通,“道”即是“气”,“气”即是“道”,从而顺利解决万物由道化生这一理论难题。因此,在理解“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时,①《老子》五十一章。没有遵循老子一贯地思维,即“失道而后德”(《老子》三十八章),而是主张“道”与“德”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在《文子》所论“王道”、“德政”中尤为明显。

《文子》的“道气合一”思想,其主要的理论依据还在于对“一”的理解:

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九守》)

这里的“一”正是指天地未判以前宇宙的浑然状态,悠远深沉,混杂为一,既是天地及万有一切的总来源,也是“道”,是“气”,这与《黄老帛书·道原》所说“恒无之初,迥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相一致。正是由于这个“浑而为一”的混沌之“气”的安静澄清,才形成天地,天地分离产生四时阴阳,最后化生出人与万物。又《道原》说: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朴,其散也,浑兮其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道原》)

这里的“清”、“浊”与上文形容“浑然为一”之“气”的用法一致;“冲”则与《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致,皆是用来形容“气”的变化与状态的。可以看出,此处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道”即“气”,但却是很明显的以“气”释“道”。

在论述人的形成过程时,《九守》认为“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意思是人的精神来源于天,也即是精微之气,形体根源于地,也即是重浊之气,两者相合相生才成为人,这与《管子》所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相一致;在论述万物的形成时,一切皆源自于阴阳二气的和合变化,“阴阳和,万物生矣”(《精诚》),“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下德》);在论述人死复归于虚无重返于“道”时,“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与庄子的气聚散论及《列子》的气化宇宙论思想等相类似。

《文子》的“道气合一”思想虽然是发扬老子“道”论而来,但与老子“道”论有着根本的区别。老子“道”论中,“道”凌驾于“气”之上,是一种纯粹地精神性超验本原,主宰物质世界却又与之割裂开来;而《文子》中的“道”即是“气”,既是描述和解释具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又与物质世界融为一体,其本身就是阴阳二气的整合。《文子》的这种以“气”规定“道”及“气”本身含有阴阳变化之力的思路,与《黄老帛书》的“气”思想十分相近,也与稷下道家“以气释道”的“精气论”十分类似,可见其时百家争鸣,各家截取自家所需思想资源发展学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学术氛围,而《文子》作为老子后学,正好承当了传承老子之学开启新学的桥梁。

猜你喜欢

文子淮南子道家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黑风洞”冒险风波
“黑风洞”冒险风波
文子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