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立体裁剪”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3-05温海英张军雄
温海英,张军雄
(广州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广东 广州 510165)
“立体裁剪”课程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也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本课程既是对服装平面制版的深入理解和补充,也是服装立体结构的全面掌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立体裁剪”课程主要学习服装原型立体裁剪方法、服装结构原理、各品类服装立体裁剪技法、服装褶皱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能否学好本门课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实现从手绘服装效果图、款式图到三维成衣的空间转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结构制版基础上深入了解制版技术的目标,提高利用服装材料进行造型的能力。
一、“立体裁剪”课程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与平面裁剪、服装面料等课程有关,需要大量的比较规范的练习,并注意分析立体裁剪得到的纸样,要与平面裁剪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达到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融合贯通,全面提高服装裁剪技术、服装裁剪与工艺的技术水平。
(二)能力目标
该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立体裁剪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能将一些立体感较强的、较复杂的款式,用立体裁剪方法获得,并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款式变化。学生通过把立体裁剪的理论运用到制版实践的训练过程,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为学生学习其它科目打好基础。
二、“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设计
(一)整体教学设计
立体裁剪的构思过程不同于平面裁剪,它既可以先绘好效果图,依图造型,也可以仅在一个抽象的构思基础上直接设计。因为立体裁剪技术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可操作性较强,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可随时调整原始设计。采用立体裁剪技术有利于服装设计的完善和加强。实现立体裁剪通常的做法是将面料直接披挂在人台或人体上,根据面料自然形态而产生的设计灵感,这有助于推进整体教学设计。
(二)单元教学设计
立体裁剪是一门以实操操作为主的技术,因此常采用以示范讲授为主,精选一些不同造型因素的服装款式,按规范的立体裁剪操作程序和方法进行演示,配合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发挥。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在掌握款式图后,需要知晓如何将其转化为纸样,也需要根据款式设计选配相应的面料等。为了实现这些过程,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需要将每个过程细化,可称之为单元教学。针对单元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模块化教学”来处理,“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模块化教学”的设计
从表1可知,对于立体裁剪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共分四个模块,分别是绪论篇、工具篇、基础篇和技巧篇,其教学时数包括理论讲授时数和实操练习时数。从表1也可知,理论讲授时数小于实操练习时数,这体现了该门课程比较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四个模块的先后顺序来看,是递进关系:绪论篇→工具篇→基础篇→技巧篇。这就是说,绪论是一个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的一个模块,是一个最初的模块。学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兴趣来学习工具篇,因此绪论篇模块是一个引起学生整体感觉和整体认识的一个先前的“组织加工者”,是为吸引学生注意进入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工具篇模块是在绪论篇模块基础上,从局部角度强化学生立体裁剪“操作”思维,也能为其学习其它模块提供重要的形象感觉,是重要的使用工具的环节。基础篇模块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从实质的理论上来分析立体裁剪课程的具体理论知识,是“片状”思维的逻辑解构,是绪论篇模块和工具篇模块的具体知识分解,学生需要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细细品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如何从立体上进行完整裁剪。最后一个模块则是技巧篇,它是在前三个模块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一些具体的技巧来加强或强化立体裁剪知识的“合理”运用,是“锦上添花”,是真正应用的环节,也是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当然,这些具体技巧的运用还有赖于前面所学的三个模块,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技巧模块是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若学生掌握前三个模块知识不足,则必然会导致在技巧这个模块环节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前三个模块的教学,因为对于这些模块的教学是立体裁剪课程教授的“重中之重”。
三、“立体裁剪”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模块一(绪论篇):成衣展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立体裁剪是相对于平面裁剪而言的一种服装造型手法,常使用白坯布(有轻薄、厚和中厚之分)直接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借用大头针、剪刀等工具进行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同时取得服装样板型的一种实操技术。立体裁剪课程在注重布料的经纬纱的同时,也可以靠视觉与感觉塑造出服装形状,边设计边裁剪。这反映出,教授立体裁剪课程能够比较直观地完成服装结构设计。因此,立体裁剪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裁剪方法,也是服装设计师灵感表现的技术。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绪论篇模块可以进行“成衣展示”。在本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将会得到教师提供的大量服装图片与服装实物。通过感观认识,也能使学生对服装的造型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再由教师总结出规律特征,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通过对服装面料成份的识别,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面料的鉴别方法。在对服装物件的拆解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归纳总结出服装组成及其制作工艺流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这种工艺流程的分析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二)模块二(工具篇):借助工具,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立体裁剪常以立体操作方法为主,直接用布料在人台或人体上进行服装款式造型,边裁剪边操作,是非常直观地完成结构设计的一种裁剪方法。立体裁剪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很强,并且十分直观,易满足随心所欲的服装款式变化要求。掌握立体裁剪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多了一种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而且也能加深对平面裁剪技术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裁剪技术的具体要领。为此,在工具篇模块教学中,需要借助一些实操性的工具来进行立体裁剪,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立体裁剪是培养高职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服装的裁剪制作过程,为学生学习平面裁剪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在平面裁剪中不能理解的服装空间问题。由于立体裁剪操作性十分地强,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立体裁剪在款式分析中需要对紧身衣前、后片的制作等进行讲解、示范,教学中借助媒体资源,通过媒体演示与教师示范反复操作,以加深学生记忆,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此外,通过借助媒体资源展示成品效果,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学习欲望。
(三)模块三(基础篇):分步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立体裁剪是原始的最初的服装结构设计形式,首先用布料(胚布最好稳定)覆于人台上,通过收省、分割、褶裥等手法作出预期的艺术造型,再将人台的布料裁切,然后铺在纸上制成正规的服装样板。立体裁剪可以直接看出服装效果,包含了所有的服装设计在内,既能得其样板,又能探其风格。因此,可以说立体裁剪是服装设计的一种造型手法。其方法是选用与面料特性相接近的试样布,直接披挂在人体模型上进行裁剪与设计,故有“软雕塑”之称,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
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基础篇模块教学中,宜采用分步教学方法。分步教学法是一种要求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其步骤是:操作要点→点拨精讲→启迪引导→解析在人台上准确标注款式线、制作衣身以及基本操作手法→动手操作实践→归纳总结。通过分解这些具体的分步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立体裁剪的基础知识。
(四)模块四(技巧篇):学生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在技巧篇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授立体裁剪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的体会,这些能够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讲解立体裁剪中具体知识或技巧,有助于为学习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替代性强化”,进而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立体裁剪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第四个模块技巧篇中,鼓励学生讲解,有助于增进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对高职院校《立体裁剪》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能够遵循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以学生动手实操的教学方法为主的模块化教学,能够集科技性、艺术性于一体,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立体裁剪的基本概念理论,掌握服装立体裁剪的基本技能,实现服装面料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换。对高职院校《立体裁剪》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能够把设计、材料、制版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做一次总结和提升,并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完成较复杂服装款式的立体裁剪制版工作。
在高职院校进行《立体裁剪》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探索。从前期推广效果来看,是不错的,但后期效果如何,仍需作进一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