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高校教学与学习的数字化
2019-03-04DavidKergelBirteHeidkampKergel
David Kergel ,Birte Heidkamp-Kergel
(1.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德国 克雷费尔德 47805;2.莱茵瓦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 克莱沃 47533)
0 引 言
研究德国高校教学与学习数字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须从多层面的分析入手,因为数字化对高校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本文探讨的是数字技术辅助下的教学如何得到广泛并有效的实施。在具体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困难:数字化教学所需的技术与基础设施首先必须得到更新,以便充分发挥现代数字媒体的作用;为了引领高校进入数字时代,离不开在高校的各个领域实施全面的变革管理。除了广泛推行数字化教学,还应特别通过资助资金和积极参与的教师们制定灯塔项目方案、进行实施与评估,从而得出最佳实践示例,并以此展示在教学、学习场景中数字媒体的创新使用方式。此外,这些实践示例也有利于为进行数字化教学的理论探索创造条件。但是,特别是由于目前高校在技术和教学基础设施方面尚存缺陷,因此,这些灯塔项目的实施很容易引起产生并行结构的风险。本文将针对德国高校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开端与发展及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1 德国高校数字化教学的开端
就数字媒体辅助的学习所带来的机遇和遇到的局限性而言,相关讨论由来已久。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期,针对高校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的讨论变得十分激烈。当时的讨论引发了大规模促进电子化学习的政策,并产生了延续至今日的持久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德国高校的电子化学习(E-Learning)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在全德国范围内引入了一系列学习管理系统 (Lernmanagementsystem),如Moodle,Stud.IP,Ilias和Blackboard;第二,大量公共资金资助了许多试点项目(电子化教学基金项目),目的是促使最佳实践示例的产生,并改善数字基础设施。
然而,用于促进高校数字化教学发展而投入到那些被称为电子化学习项目的大量公共资金并未产生持续性影响。当时投入到高校的资金虽然促使了一批项目的产生,但它们对日后的发展并没有起很大作用,预期有所落空。开发的最佳实践示例也很少在实际操作中被采纳。当然,这也与第三方资助项目的实施未被纳入高校中央服务系统的服务有关,从而导致了并行系统的产生。
电子化学习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前好几年就已经开始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习管理系统(LMS)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很多都以Moodle作为开源软件,为高校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基本架构。作为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支柱”,学习管理系统使课堂教学得以电子化:主要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电子学习资料,设置互动聊天室。与此同时,学习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例如,许多学习管理系统(如Moodle)现在都设有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访问。由此可见,从那时起,德国高校开始广泛实行电子化学习。(Baumgartner,Häfele和Maier-Häfele)
2 从学习管理系统到电子化学习2.0
直至今日,学习管理系统仍然是德国高校用于数字化教学和学习最广泛使用的平台。尽管在德国高校已广泛建立起了学习管理系统,并且这些系统也提供众多功能,同时在不断地适应媒体变革,但是,从电子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学习管理系统仍存在很多问题。截止到21世纪初期,学习管理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质疑者提出,学习管理系统仍属于电子化学习1.0(e-learning 1.0)。这种电子化学习1.0面临着电子化学习2.0提出的挑战。对学习管理系统和电子化学习1.0的批评都是以Web2.0的建立为出发点。Web 2.0这个术语指的是对互联网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使用(O`Reilly 2006):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软件网络(SNS)允许人们以对话的形式相互交流。理论上讲,每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使用SNS与无限多的人进行互动,而不是仅由一个发送者向多个收件人发送内容(单向性)。一个通常被拿来展示Web2.0发展潜力的例子是维基百科。其原则不是仅由一位作者创建百科全书文章,而是不同的人都可以作为作者来共同参与文章的撰写,讨论其内容并重新构建内容。
因此,Web2.0实现了以协作形式构建知识的方式。知识构建的不同协作方式也可用于电子化学习。对应这一发展,2004年,西门子阐释了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Lerntheorie für das digitale Zeitalter),Downe(2005)提出了电子化学习2.0计划。据此,学生应该在互联网的“真实生活”中进行协作学习,而不是被捆绑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因为学习管理系统更像是构建了一个“封闭花园”(Ehlers 2011),阻碍了学生在互联网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基于此,2005年左右开始直至2010年,德国高校零星实施了一些顺应新思潮的电子化学习项目。但这些项目通常由第三方资金资助,未被纳入高校的技术与教学体系,因此很容易在学校里出现了并行体系,并且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也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学校IT部门在负责维护学习管理系统的同时,第三方资助的项目提供博客和其他工具,以实现参与式和行为导向型的电子化学习2.0。所以,学校IT部门对这些基于Web2.0的电子化学习平台的替代品持质疑态度也不足为奇。因为它有时造成了学习管理系统LMS和Web 2.0工具的并行体系。不过,这一挑战可以通过由IT服务提供博客群(Blogfarm)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应对。此外,德国高校的法律顾问对使用Web2.0工具是持批评态度的,原因是Web2.0上的数据通常存储在美国的服务器上,这不符合德国高校对数据安全谨慎处理的原则。总结来说,即与高校技术基础设施的不匹配和对数据安全的担忧使在教学中使用Web2.0工具变得困难。同时,这也意味着电子化学习被局限为使用学习管理系统,最多放宽至使用大学自己管理的博客。因此,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很难超越电子化学习1.0的概念。尽管如此,有些教师会在非正式的层面使用诸如slag(一个项目管理工具)或padlet(一个云端工具网站)之类的Web2.0工具。不过,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悄无声息地进行,避免引起学校公众的注目。
3 对电子化教学持不同态度的教师类型
为了给教师制定更好的电子化教学培训课程,莱茵瓦尔应用科学大学的电子化学习中心和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数字化部首先明晰了对电子化教学持不同态度的教师类型。这些教师类型的划分基于莱茵瓦尔应用科学大学在全校范围展开的电子化学习调查以及在下莱茵应用科学大学进行的个案分析。不同的教师类型反映的是教师对电子化教学与学习所持的差异性态度。这些类型具体分为高级用户(Advanced User)、普通用户(Basic User)和持怀疑态度的用户(Sekptical User)。
3.1 高级用户
高级用户很喜欢使用数字媒体(通常在个人生活里也使用),并且已把相关工具常常使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这类群体具有的最大的共同特征是,他们不一定具备使用Moodl的能力,也不一定已经有使用过它的经验,但都对数字媒体普遍抱开放的心态并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希望通过使用它来在教学中创造附加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但是,这些高级用户属于少数群体。大多数教师属于普通用户和持怀疑态度的用户,他们是高级用户的对立派。
3.2 普通用户
普通用户是指那些把Moodle作为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的工具使用,而不把它用于参与式学习的教师。普通用户总体来说对数字媒体较为好奇,并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心态,但总体上讲对数字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持不确定的态度。
3.3 持怀疑态度的用户
这类教师对数字媒体是否在教学中能够产生附加值持怀疑和谨慎的态度。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愿意接触数字媒体的。如果有必要在教学中使用数字媒体,那么他们最多也只会考虑Moodle,把它作为内容管理系统来使用,即通过Moodle传播教学材料和信息。但更多出现的情况是他们在发现教学中出现结构性功能障碍时,为了寻求实用解决方案才会使用数字媒体。
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展开分析,旨在发现问题,说明在德国高校电子化学习领域里呈现出的异质性。
4 教学数字化作为实现现代电子化学习的变革管理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往往会把数字化教学(digitale Lehre)误认为在实践中已广泛推行的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现在普及的所谓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通常还只是停留在电子化学习1.0的层面,而数字化教学与学习应当是基于电子化学习的创新,能够满足电子化学习2.0和其他现代化教学与学习方法的需求,例如满足使用数字媒体或采用移动学习方式的研究式学习提出的要求。为此,德国高校的技术和教学基础设施首先必须得到扩建。这一创新与革新的过程属于“教学数字化”(Digitalisierung der Lehre)变革管理过程。在此也要区分电子化学习和教学数字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电子化学习指的是在教学、学习过程或者教学活动中对数字媒体的使用。推广电子化学习往往仅需通过传播最佳实践示例(比如通过举办相关工作坊)就可以得以实现。而“教学数字化”则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促进数字媒体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从而引起教学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过程。高校在这一技术革新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同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最终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掌握更多主动权、有更大学习动力。教学和学习因此可以变得更为灵活,更具个性化,从而使开设以数字化教学为基础的专业创造条件,特别是为在职学生进行学习提供更多便利。此外,数字化平台也会使全世界范围的学生、教师和高校之间以新的方式进行协作,由此促进高校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另外,不像电子化学习的推广较为易行,实施教学数字化离不开建立电子化教学法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并要把“电子化学习1.0”和“电子化学习2.0”的教学方法整合起来,使它们发挥协同作用。显而易见,这一过程给高校既带来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德国高校都要制定数字化战略。这些数字化战略都须认识到数字化的日益重要性,并且,高校一定要把所有相关行动者联动起来,共同发挥作用。高校还要在全校范围制定数字化政策。数字化战略并不仅仅聚焦于数字化技术辅助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除了大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之外,数字化的动态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高校内部其他的各个领域和过程,例如图书馆或电子服务。如果行政服务也被数字化,并且学生学习生涯(Student-Life-Cycle)的组织与管理也越来越数字化,那么就有必要把高校的各种数字化工作流程整合到一个综合方案中。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存在建立并行结构的风险,有如电子化教学在创新时期已经发生的那样。纵观关于教学数字化的讨论,可以观察到人们都日渐深入地认识到了所存在的挑战。为了战胜这些挑战,高校应当把自己视为一个“在不断学习中的系统”。
5 德国高校教学中现行的电子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数字化的进程中,关键是要进行广泛创新。在此有很多最佳实践示例被作为灯塔项目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并通常由高级用户实施。但这些第三方资助很有可能会重复在21世纪初推广电子化教学项目时所犯的错误,造成并行体系。这些最佳实践示例和灯塔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揭示在教学活动中创新使用数字媒体会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们也为通过使用数字媒体来创新教学与学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造展开理论探索与研究的条件。在此,相关理论上的探讨主要涉及学术媒体能力、移动学习、研究式学习2.0、敏捷媒体教育方案以及多元化电子化学习的概念。
学术媒体能力指的是在学术环境中合格使用媒体的能力,其体现于:在从事学术工作中有把媒体作为工具使用的技能与能力,以及对媒体可以进行批判性反思;提高学生的学术媒体能力是博洛尼亚进程背景下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关键挑战。
由于高校越来越多地在其组织体系中实施数字要素,以及数字化元素在学术中的渗透,学术媒体能力意味着需要培养学生在学术环境下使用数字媒体的必要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在日益数字化的科学界有所产出,有所作为。在此意义上,对数字辅助教学和学习新形式的探索越来越多。这些新形式包括基于数字化媒体的研究式学习、移动学习和敏捷媒体教育(agile Medienpädagogik):
通过研究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和教学作为大学的两个主要任务,在此起协同作用。学生基于自己收集和评估数据,研究式学习得以成为一种以行动和产出为导向的教学与学习理念。因此,“研究式学习2.0”这一概念是一种教学方法。其中,在学生的研究活动中会采用电子化学习2.0的工具和工作方式。
在有关电子化教学方法的讨论中,移动学习正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就此也有一本新近出版的《移动学习手册》(de Witt&Gloerfeld 2018)。移动学习是在电子化教学方法上对日益普及的互联网进行的充分利用,指的是不需要有固定地点,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数字终端设备就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因此,移动学习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情境学习(situiertes Lernen),它把数字形式的教学与学习和非数字化的学习情境联系起来。
紧跟在德国日益流行的敏捷管理(agile Management),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展开了关于敏捷媒体教育的讨论。自2000年以来,正当互联网文化越来越多地从Web1.0实现向Web2.0转变之际,敏捷管理逐渐成为了众所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敏捷管理可以定义为用于实现变革过程的对话性的组织行为,其特点是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前瞻性、自发性。因此,敏捷管理可以满足数字化的职业世界提出的灵活性要求。在此背景下,敏捷媒体教育就是把敏捷管理策略用于教学和学习场景中。其最大的一个优点是促进提升就业力,因为敏捷媒体教育在教育领域使用的策略也被用于数字化的工作环境(Krapf 2018,Mayberger 2018)。
就多样性展开的讨论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基于对多样性的重视,人们会提出让边缘行为者参与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的目标是,基于数字媒体的多向性和多样性使边缘行为者也能够获得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因此,现在制定了越来越多的相关电子化教学法策略,并就此展开了很多讨论、提出了许多设计和实施方案(Bosse,Schluter&Zorn 2019,Angenent,Heidkamp&Kergel 2019)。
综上所述,电子化学习在德国高校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已有一定传统。但是,关于教学数字化的讨论则显得相对较新。从有效行动的角度来看,电子化学习的发展正逼近极限,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技术和教学基础设施缺乏造成的。与此同时,灯塔项目和公共资助政策显明,德国高校完全可以实现创新性的数字化教学和学习,这至少在教育政策层面是所期望的。广泛实施此类创新性的电子化学习的潜力也反映在高级用户和基本用户的类型特征中。为了利用这些潜力,有必要在电子化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电子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