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性:幼儿园儿童博物馆创设的应然取向
2019-03-04福建省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何玉瑜
福建省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何玉瑜
目前,一些幼儿园基于更有效地对幼儿开展博物教育的考量,特地在幼儿园内创建儿童博物馆。幼儿园儿童博物馆是以博物馆创设的宗旨与思路,在园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呈现一些具有重要博物价值的事物、现象,以供幼儿观察、操作、欣赏的专门活动场所。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园在依托园内儿童博物馆开展博物教育活动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将博物馆本身所具有的公众性这一特征很好地体现出来,不仅影响了课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功能,也与博物教育应有内涵相悖。本文拟就幼儿园博物馆创设与使用时如何体现其公众性,谈谈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儿童博物馆公众性的主要内涵
博物馆的公众性主要体现为开放性与公益性。从课程实施层面来考量,在幼儿园内创设的微型儿童博物馆,其实质就是利用园内有限空间而创设的一种课程资源库。因而,不论这一博物馆是由哪个班级或年段共同创设的,都应尽可能使这样的课程资源效益最大化,即应尽可能向全园幼儿开放与分享。只有将所创设的博物馆开放了,尽可能扩大博物馆的受益面,才能将博物馆的公众性突显出来。以博物馆的公众性来审视以博物馆创设为抓手的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利用,可以大大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课程资源的受益面,并有效地破除之前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各自为政、班级之间相互封闭的弊端。我们认为,从幼儿园课程层面来审视博物馆创设的公众性特征,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把握。
一是全员参与性。全员参与性指的是全园幼儿既是园内儿童博物馆创设的主人,又是受众。在儿童博物馆的创设与使用过程中,无论是馆区内容选取、呈现方式与使用管理,都应紧紧围绕本园幼儿的兴趣、经验与发展需求,突显全园幼儿在博物馆创设与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全园幼儿在博物馆创设与使用中拥有最大限度的参与权。唯此,所创设的园内儿童博物馆才是真正属于全园幼儿的,也才是全园幼儿真正喜欢的。幼儿园博物馆创设的全员参与性,是园内儿童博物馆有别于成人博物馆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二是全园共享性。共享性指的是幼儿园内的儿童博物馆是一种公共教学资源与设施,是为全园幼儿提供感知、欣赏、探究自然和社会等方面内容的重要载体。它面向全园幼儿开放,并服务于全园幼儿。儿童博物馆里所有的藏品都不是某个私密的个人物品,仅限个人欣赏,而应该是全园幼儿都可以观赏和操作的,是全园幼儿可以共享的课程资源。因此,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幼儿园应当为所有幼儿观察、探究博物馆内的藏品提供便利。
三是全程互动性。虞永平教授曾指出,“观察与操作是幼儿博物馆的核心精神”。园内儿童博物馆是服务于课程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儿童博物馆创设与运用过程中,如果离开了幼儿的操作,那么儿童博物馆的课程意义也必将不完整、不深入。幼儿在博物馆创设与运用过程中的观察与操作,也就是幼儿与博物馆全程互动的最直接的体现。幼儿只有通过与藏品多维度的、全程式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卷入式的操作与体验,才能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生动而难忘的有益经验。幼儿与儿童博物馆藏品的全程互动,有助于幼儿因此而生发出相关内容的深度学习活动。诚如是,则幼儿园创设儿童博物馆的课程意义能得以充分体现。
四是全面开放性。对外开放是博物馆公众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不是封闭的,它应该将其全部藏品向园内所有幼儿甚至是社区中的学龄前儿童开放。在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藏品,自主观察、探究、学习,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习观赏、感受,放手让幼儿自主体验,并鼓励他们尝试进一步深入探究,有效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二、体现儿童博物馆公众性的基本策略
基于上述儿童博物馆公众性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在创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应树立以儿童为本的创馆理念,鼓励全体幼儿共同参与博物馆藏品的收集,为入选的藏品颁发藏品证,激发全园幼儿参与的兴趣。馆区内的展览内容、展品高度和展示方式,应依照幼儿的标准,以幼儿目光所能轻松触及为宜,展柜一般不设柜门(个别展柜有柜门但能被幼儿灵活自由开关),尽量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得到更多动手操作、接触实物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引发他们在博物馆里自己去摸、去看、去想、去问,不断积累更多的体验和经验。此外,我们还应依照儿童博物馆创设的不同阶段与任务,有所侧重地将儿童博物馆的公众性特征加以突显。
(一)儿童博物馆创设初期:以幼儿为主体,突显全员参与性
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在创设初期一般是以年段为单位、班级为主体,来确定主题与收集藏品。其创设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与不断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儿童博物馆资源成为以全园幼儿为主体的公共教育资源呢?我们认为,在创设初期教师可大胆打破班级和年段界限,尽可能地实现空间、材料、经验的共享,为全园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提供充分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并让每个幼儿都能参加儿童博物馆的创设和管理,真正将全体幼儿视为重要的参与主体,突显其全员参与性特征。如教师可先以年段或班级为单位,以大部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馆区主题,然后向全园幼儿征集相关藏品,并允许全体幼儿参与班级甚至幼儿园博物馆的设计、管理(如设计馆标、制定相关制度、参与馆藏物品布置、参与设计幼儿园博物馆的整体环境等)。教师应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所有的馆区更纯粹地来源于幼儿的需要,进一步丰富相关课程的内涵,使幼儿园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更为突出。
此外,幼儿在参与博物馆区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欣赏馆藏的物品后,经常会运用各种操作及创作活动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他们创作的淳朴稚气的作品也应被纳入博物馆,建议开辟一个专柜存放这些作品,并在作品前标注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创作故事等,使这些作品成为博物馆藏品的另一来源。这一做法必将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对推进幼儿园博物馆与课程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儿童博物馆创设中期:以交流为载体,突显全园共享性
儿童博物馆创设活动本身就是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在开展儿童博物馆课程时,幼儿园通常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围绕幼儿感兴趣的博物馆藏品引发相关主题内容的活动,并在幼儿开展深入探究活动之后,在班级或园内的公共区域延伸、创设新的主题博物馆区,将主题活动的推进与创馆活动有机结合。幼儿园应立足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将各班博物馆主题活动过程中好的做法,通过表征方式与全园幼儿分享,进一步突显共享性特征,可以采用如下两种具体做法:一是在班级博物馆的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在园内公共地点张贴海报等形式,向全园幼儿告知新的主题博物馆的开馆内容及时间,以便其他班级幼儿做好参与准备。二是可成立博物馆小小讲解员队伍,在开馆后向参观者讲解展柜内容的由来与文化,介绍参与项目的体验方式和规则,并引导参与者进行新馆区的观赏、体验活动。这一做法,可以让幼儿在与新建主题博物馆的互动中,自主地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对博物馆的理解和感受,有效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更好地唤起幼儿的博物意识与探究兴趣。
在儿童博物馆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班通常会在主题背景下设立相关的博物区,每个班级博物区都是幼儿体验、操作、深入探究的场所。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的所有资源都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它不仅仅包括由幼儿园统一创设的公共馆区,更包括各班博物区的有效共享与利用。因此,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中、大班采取“走班”或“混班”的方式来拓展幼儿园博物馆的空间。如可将各班博物区的环境创设、展品材料操作使用的步骤图示、入区规则等内容以展板的方式展示在幼儿园的显眼处,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利用散步或离园时段,带领幼儿参观、了解,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选班选区的预约和计划,并在幼儿园规定的公共区域活动时间到事先选好的他班博物区中观察体验、操作探索。
这种方法打破了班级、年龄的界限,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选择、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其在更多元的环境和体验中得到更多交流、分享、合作的可能。幼儿在共享各班的环境材料、同伴经验及教师资源的过程中,既能拓宽学习视野,丰富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提升交往能力。但是,由于“走班”或“混班”活动打破了班级和年龄的界限,幼儿和其他班级的伙伴、教师都不熟悉,且前期的活动经验也都不同,因此建议教师与幼儿事先制作“各班环境导览图”,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设计预约计划,这样便于幼儿在较快时间内找到自己选择的他班博物区,也便于教师对他班幼儿的管理。同时,教师在观察指导的过程中,还应关注不同年龄幼儿在班级博物互动区的参与和体验情况,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三)儿童博物馆创设后期:以服务为宗旨,突显全面开放性
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如果能惠及整个社区的儿童,包括社区内未入园的散居婴幼儿、就读于其他园所的幼儿以及周边的小学生,则可以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同时,儿童博物馆如果能吸引更多社会人员参与创设过程,则能更充分地突显其全面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资源,符合博物馆的服务定位。
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可以尝试利用周末时间向社区儿童开放部分馆区,提前向社区发出开放公告,明确开放时间,任何想来参与体验的社区儿童均可以事先通过预约的方式报名,或者直接办理入馆卡并凭卡进入。工作人员可以由教师、家长及社区志愿者担任。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幼儿园博物馆的使用率,扩大其对公众的文化影响,使幼儿园博物馆的教育和社区教育达到双赢的效果。
此外,在建设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时,还应进一步利用当地博物馆向教育开放的资源平台,逐步提高幼儿教育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幼儿园可以采取与当地博物馆合作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对公众的文化影响力,结合“博物馆日”组织全园幼儿和家长参加当地博物馆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幼儿园可以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系,结合童谣、民间手工艺品、传统节日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内容,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共同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特色活动,向幼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高级情感的萌发和高尚品德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的创设应不断强化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其公众性特点,以幼儿的需求作为激发博物馆活力的源泉,通过内容丰富的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公共服务项目,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幼儿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