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山林场生态建设典型技术模式
2019-03-04杨天翔
杨天翔
(哈尔滨市呼兰区黄土山林场 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黄土山林场位于呼兰区东部,林场南为松花江北岸的沼泽区,北与杨林乡、二八镇、方台镇农业区接壤,东为杨林乡农业区,西为方台镇,地理坐标为东经 126°59′12″ ~ 127°04′36″,北纬 46°04′55″~46°00′44″,属丘陵地貌,由水蚀形成的丘陵漫岗,林场境内有松花江流经本场31 km,背江一条属松花江支流,离黄土山林场1 km,东部有漂河,面积10 km2。
1 项目区生态建设概述
2005年以来,黄土山林场共实施封山育林工程2 533.33 hm2,三北造林工程38 hm2。其中封山育林分别是2005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09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10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11年封山育林333.33 hm2、2014年实施封山育林533.33 hm2。2015年实施三北造林工程38 hm2。2017年实施封山育林666.67 hm2。
2 生态建设典型技术模式
2.1 人工植苗造林。项目造林区位于松花江北岸,黄土山林场的荒山荒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土壤以沙质壤土为主,项目造林方式为人工植苗造林。
2.2 苗木。主要选用樟子松容器苗,苗木质量达到省标Ⅰ、Ⅱ级苗。
2.3 整地。樟子松容器苗为人工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40 cm×30 cm。
2.4 造林密度。荒山荒地栽植樟子松容器苗,造林密度为1 100株/hm2,株行距为3 m×3 m。
2.5 栽植。采取顶浆造林,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起苗、包装、运输、假植,栽植时做到“五不离水”,确保造林成活率。
2.6 幼林抚育。采用带状或穴状幼林抚育,连续进行3年5次,即2、2、1制。第1年第1次抚育造林后至6月份,实行镐抚,抚育内容为扶正、扩穴、松土、除草,扩穴直径达到50 cm。第2次抚育7~8月份,实行刀抚,带状或穴状割除影响树苗生长的杂草,茬高5 cm以下,幼林抚育做到不伤苗,不压苗;第2年抚育方法同第1年;第3年刀抚1次。
2.7 补植。对造林成活率较低的地块,在雨季利用容器苗进行全面补植,达到造林标准。
2.8 检查验收。造林后,按 《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检查验收管理办法》,在当年7月份,林场自行幼林普查,10月份林业局核查组逐地块进行面积核实和成活率验收,凡是面积、树种、造林密度合乎要求,地块或小班平均成活率达到90%以上,视为造林合格,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适时兑现有关补贴或补助。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使生态环境彻底改观,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空气更加清新,江河水质得以净化,局部小气候得以调节,噪音污染明显减弱,小流域的治理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得以保障,农村的脏乱差和穷山恶水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起到降低污染、恢复植被、防风固土、改善环境和防灾抗灾的作用,同时对于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存质量都具有莫大的益处。
3.2 经济效益。通过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项目,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森林蓄积量将大幅提高。40年后,人工栽植树种将进入成熟期,每公顷林木蓄积可达90 m3,每公顷可出材63 m3,每立方米按500元计算,每公顷产值可达3万元。
3.3 社会效益。生态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的稳产、高产带来强有力的环境支持,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随着环境的改善,对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提升产业升级换代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环境建设也能转化为积极的社会效应。
4 效益综合评价
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黑龙江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稳步前进的动力,是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维护国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是恢复地力和培育森林资源、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和优化人民生存环境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该工程的实施必将为推动黑龙江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表1 街道景观主体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