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9-03-03胡芸莹夏良丹
胡芸莹 夏良丹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自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到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当前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众多,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这一思想,但是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观层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在共同价值思想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难题
(一)世界经济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抬头
从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全球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领先,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是西方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过程,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经济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直至今日,西方国家还没完全摆脱金融危机后带来的经济增长乏力的困扰,甚至陷入结构性低迷。
从1999年“西雅图风暴”开始,反全球化思想逐渐在全球范围内盛行。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市场化改革,干预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满与反抗。2016年6月,英国就是否脱离欧盟在全国进行“脱欧公投”,在这次公投中,52%的选民支持脱欧,英国成为了历史上首个通过全民公投退出欧盟的国家。同年11月,美国大选,事先不被看好的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胜出,特朗普上任后随即开展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英国脱欧、美国大选,再加上2015以来日益严重的欧洲难民危机、土耳其政变等地缘政治冲突,再次在国际舞台上掀起“逆全球化”的思潮。
当前国际舞台上盛行的“逆全球化”思潮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命运和全球问题的思考。同时,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逆全球化”思潮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提倡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具有冲击,如何在“逆全球化”思潮下,实现世界各国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遇到的一大难题。
(二)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国强必霸”思维
国强必霸是指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后会走上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十六世纪,西班牙通过环球探险展开殖民扩张的道路,迅速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占领殖民地,建立了称霸海洋的西班牙帝国;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大大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为了拓展世界市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殖民掠夺,逐渐建立起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二十世纪,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主地位,随着二十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最大的竞争者消失,由此确立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主地位。由此可见,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强大起来后无不走上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国强必霸”的发展思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然发展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国际话语权大大提高。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发展赢得举世瞩目。同时,中国经济还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逐渐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这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担心,中国的发展会威胁到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推出“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言论,无疑会破坏国际间的合作,不利于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三)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虚伪性
作为一个传统西方哲学概念,“普世价值”“经历了从西方宗教的普世主义,到西方神学家倡导的普世伦理,再到而今代表着西方强势话语、专指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演变过程。”[1]如今,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普世价值”包含着“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等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看似具有普遍意义,实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观认为,每个人作为“人”这一类存在物,具有全人类的共性,在这一“人类共性”基础上的价值观,就是符合全人类要求的“普世价值”,因而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遵循。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客体的一种认识,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是具体的、历史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普世价值”所宣扬的永恒性、普遍性,超越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不存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明知“普世价值”的虚伪性,还大肆宣扬,目的是打着“民主”的旗帜,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干扰,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利益的最大化。
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虚伪性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承认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与价值差异基础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出发,基于人类存在的共同利益和困扰人类的共同问题,提出了共同价值,其出发点是求同存异,目的是聚同化异[2]。然而,由于国际上一直以来缺少一个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理念,导致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价值”观占据主要地位,潜移默化地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价值认同方面的难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一)传统价值观的消解与断裂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我国的社会利益格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例如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等。利益格局的变化对我国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群体文化、集体主义意识日益淡薄,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邻里互助的观念转变为个人意识增强,人与人之间强调利益关系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观念逐渐淡化,人际关系更多地被利益关系所取代,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被消解。另一方面,与经济社会日益进步相违背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反而出现后退现象,“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家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产品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更多的西方文化也涌入国门。在对外开放的举措下,除了西方的产品,更多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鼓吹资本主义全球化;历史虚无主义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肆意歪曲、否定近现代中国历史,丑化社会主义,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目的;西方以其“自由、平等、人权”为普世价值推销其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西方意识形态宣传和文化殖民,公开攻击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惑乱人们的思想,动摇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3]。由此可见,比西方工业产品进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制造业更令人担忧的,是西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这些思潮的传播对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在网络通信日益便捷的今天,任何一条带有价值引导的新闻,都能迅速在社会广泛传播,大大增加了消解这些错误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难度。
(三)价值观实践中的错位与偏差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分化、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和人民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丰富与精神世界的贫瘠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金钱、地位,追名逐利,对于价值观和道德观,人们闭口不谈,“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削弱了人们的价值理想和道德信仰。“对国家没有自豪感,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对他人没有道德感,对自己有太多的优越感”已成为部分人价值观的真实写照[4]。当前,部分社会民众秉持着一种“不想谈”“不愿谈”的想法,对社会问题或者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还有些人受西方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否定态度,恶意造谣,掩盖事实真相。不仅普通民众存在价值观实践的错位和偏差,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存在核心价值观的扭曲,这类人被称作“精致利己主义者”,归根到底,就是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蔓延,将国家和社会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对立,从而导致个人道德行为价值与国家制度规约和社会要求相背离。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之上提出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结,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组成部分,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契合点,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世界形势复杂和世界格局微妙的背景下,在新时期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提出的中国方案。近代中国是从鸦片战争、殖民侵略的血泪史中走过来的,深知国家的独立、富强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富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将得不到保障。经历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人民,更加知道民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护,中国历来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文明与和谐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一贯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文明、和谐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追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国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相互合作,彼此尊重才能求得各国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向前进步。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内容,体现出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收和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总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国提出并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促进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推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前提,也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基石;“平等”是对人格的尊重,也是人类所向往的价值理想;“公正”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价值规范,也是人类最渴望的价值愿景;“法治”是对“人治”的扬弃,也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5]。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理念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继承与发展,更确切地说,这些价值观并非是任何社会的专属,更不能贴上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标签,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与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的共同价值是站在现实的人的角度,从全球利益关系格局出发提出的符合全人类价值共识的价值理念。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还未完全过去,人类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颜色革命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蔓延,在全球治理难题下,各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相互合作,才是应对全球问题的办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共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教育对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作为倡导者和积极的实践者,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精神支撑,针对重点教育对象,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因此,要将广大青少年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教育对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只有在幼年时期对其进行正确价值规范教育,使之言行举止有所循持,方可长成后行正道之事。”[6]人们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公民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结,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年少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帮助人们尽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从理论认识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加深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加强对思想理论工作者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在全社会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认同,形成共同价值观[7]。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提出之后,世界各国的学者对这一构想展开广泛的研究,既有赞成、支持的,也有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持批判的态度。由于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认同方面存在着差异,如何处理好本国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还需要理论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思想理论工作者长期奋战在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线,其理论思维和价值取向会随时随地在理论层面影响广大人民,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是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因此其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舆论方向。开展对思想理论工作者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考虑到他们本身文化素养较高,促使思想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导向作用。
结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共同价值观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对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努力,中国作为倡导国更是积极践行这一主张,加强全社会尤其是重点教育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符合全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彰显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