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人民性”
2019-03-03李德迎
李德迎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 陕西 延安 716000)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人民立场,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一、治国理政目的的人民性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无论世事更迭,人事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不变的价值追求。回顾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没有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没有看到劳动人民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剥削阶级和统治者为了长期奴役、统治人民群众,过分夸大英雄人物或者精神力量的作用,将人民群众当成是无知的“愚氓”,任由他们奴役、压迫和剥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真考察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重大社会变革,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中指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利益的坚定代表,政党使命是发动和领导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实现自身解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从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结束落后挨打的局面,人民群众获得了解放,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人民群众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和国内形势出现的新的重大变革,在执政之初就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执政宗旨,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勤劳善良,热爱和平,当前,人民群众期盼更加优质的教育、更加优良的环境、更加丰厚的收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党和政府的责任就是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福祉,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在回答和破解“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治理国家”这一重大问题时,习近平再次强调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努力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指出,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让人民群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智慧和力量,才能完成全面改革的各项历史任务,战胜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习近平强调,改革要分清主次重点和轻重缓急,要从社会最关注的事情改起,从最急迫的事情改起,让社会各界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全体人民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获得丰硕成果。“人民性”成为了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醒目标识。
二、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政治立场引领前进航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从价值追求、目标布局、发展思路还是外交战略都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一)价值追求的人民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是人的事业,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问题关乎根本。面对如何治国理政,习近平首先从思想观念领域入手,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确定了未来发展方向,将有效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促进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到教书育人工作、法治建设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全国各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个社会正在形成弘扬正能量的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正在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每个人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战略目标的人民性
“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容易考量,尤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领域都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更是公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这也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必须完成的战略目标。中国梦是战略目标,也是重要执政理念,内涵十分丰富,对中国人未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了统筹安排,有机地协调了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团结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关乎国家,关乎民族,关乎你我,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荣辱与共,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战略布局的人民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大战略的总体架构,每一个战略布局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期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相互关系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共享小康社会成果,是四个全面的统领,是事关全局的总目标,另外三个全面提供发展动力和战略支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改革的整体思路,要出台重大举措,打破利益藩篱,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取向,要通过增强人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完善涉及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事关民生建设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以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干事创业和共同享有国家发展红利。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认为,只有通过严厉惩治腐败,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实现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才能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四)发展理念的人民性
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实践,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指导着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创新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与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不同,唯物史观发现并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最具有首创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因此,要通过改革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不竭动力。“协调发展”是为了统筹好各领域、各阶层、各类型社会群体的利益,统筹好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国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步伐、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协调理念的提出就是要逐步解决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问题,最终实现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绿色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拥有更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年来,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下定决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走绿色环保道路,才能保障人民群众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开放发展”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互利共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只有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配置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文化产品,增加中国人民福祉,增加世界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收益,所有社会群体一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要充分运用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缩小社会收入差距,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高社会农村低收入家庭自我造血能力,通过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证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计,让全体民众过上有尊严、有获得感的生活。习近平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
(五)外交思想的人民性
与传统国际社会胜者通吃、零和博弈的理念和做法不同,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国与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也越来越多,各国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寻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诉求,在争取本国人民福祉时兼顾世界人民福祉,应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加强多领域务实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国际恐怖主义、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生态失衡、跨国犯罪等现实问题,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完成了中国传统家国观念和天下追求的现代转化,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和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三、治国理政实践的人民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决贯彻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方略,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扭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一)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赢得民心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在新时代防范“四大危险”,应对“四大考验”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习近平首先当表率,做示范,中央政治局带头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带头加强作风建设,各级党委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得到极大扭转,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度和满意度大幅上升。在思想建设上,习近平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将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放在首位,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原本本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得到了普遍提高。在管党从严上,着力解决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软弱涣散、党的建设缺失等突出问题,通过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等方式,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台准则和条例,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保证“四个服从”的原则贯彻落实,出台《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落实各级党委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进一步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作用、桥梁纽带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动提升作用,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力量,为联系服务群众搭建平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为解决群众和党员的实际困难提供援助,让党的思想和工作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习近平根据治国理政的总部署和推进“四个全面”的总要求,提出了新时期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为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指明了方向,选人用人更加科学合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强化干部管理监督,有效防止带病提拔,大力清理领导干部社会兼职,专项审核干部人事档案,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正在形成。在作风建设上,习近平将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点,十八大闭幕后不久,就出台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内的高级干部首先带头执行,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拿出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同时,中办国办定期督查,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等部门严格检查落实情况,从执行的效果来看,成绩明显,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快速扭转,人民群众拍手称赞,增强了党和党的领袖的威信,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在惩治腐败问题上,党中央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巨大危害,以坚定的决心和巨大的勇气,坚决同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先后处理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对腐败分子形成了强烈震慑作用,对于发生在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也是毫不手软,严厉查处小官巨贪,严肃处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案件,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底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92.9%的群众对党中央反“四风”和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效果表示满意,比2012年提高了17.9%。
(二)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建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强化党委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优化人大、政府机构和职能设置,支持人大、行政、司法机关在法律框架下积极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执政方式,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大力加强区县级、乡镇级人大工作,快速推进“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来自基层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人数大幅提高,人大联系群众的渠道进一步畅通,基层人大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基层权力机关的作用得到加强。在改革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上,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大力加强党对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对协商民主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对七种协商渠道进行了明确定位,构建了层次分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种矛盾冲突得到了有效化解。在完善人民群众监督政府上,习近平在就任国家主席的首次讲话中就指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人民,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2]。各级政府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公布权力清单,健全依法行政机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了对行政权利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行政权力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让人民群众能够进一步监督政府的工作,提高政府为民服务的效率。
(三)大力推进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党治国理政的最终目标,也是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来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全力开创美好生活,中央陆续出台精准扶贫、户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养老统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各类社会群体都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提高扶贫工作质量,不让一个人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重大部署,郑重承诺到建党一百年前夕,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执行效果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从2013年到2017年,累计脱贫6 85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了7.1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贫困群体正由“两不愁”到逐步实现“三保障”。在教育事业上,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均等化成效明显,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全国教育投入稳步增加,2012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超过4%,2016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远超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位居世界中上行列,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不断增加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数量,2016年共录取9.1万人,较2015年增长20%以上,全面执行国家资助职业教育政策,对90%以上的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对近40%中职学生、25%高职学生实行国家资助。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中央进一步加大户籍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城里人与农村人之间的身份差别,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通过施行《居住证暂行条例》等方法,保障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保证农民工能够在城市扎根。在医疗改革上,最近5年,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总要求,通过构建大病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全民医保体系,通过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等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通过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一张覆盖全国13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已经建立,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到了满足,困扰百姓多年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四)全方位开展大国外交,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在国与国关系上,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交朋友,从主场外交倡导建立亚太合作伙伴关系,到与俄罗斯进行多领域战略协作,与欧洲各国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美国保持良好沟通,开创高层互动新模式,继续巩固和深化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亲密伙伴越来越多。在承担大国责任上,提出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的思路和倡议、推动和平解决南海问题、推动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积极促成全球气候合作、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大力支持和加强维和行动、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和维和待命部队,中国正在日益成为乱局中的稳定器,成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上,习近平从本国的成功经验出发,深刻把握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回应世界人民共同关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大力倡导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和新治理观,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建设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再到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将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