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思维方式
2019-03-03李明慧
李明慧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科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继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后,又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科尔施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一、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产生的背景
19世纪末,影响整个世界的两大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相继逝世,但由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却没有因此而中断,反而在后继者中不断继往开来。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的,科尔施就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夺取了胜利,掌握了国家政权。而此刻的欧洲大陆同样也在进行着革命,不同的是,欧洲的革命相继惨遭失败,德国也不例外。科尔施作为德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德国无产阶级革命遭受失败时,积极探寻并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不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其主要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所写,是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标志。
一战爆发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国家问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早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的领导者就十分重视国家的问题,列宁写下了专门论述国家问题的著作,从而领导无产阶级夺取了革命的胜利。科尔施在总结俄国革命成功和德国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首先要考虑国家本身的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就不可能领导无产阶级夺取革命的胜利。在他看来,当时的第二国际,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国家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缺乏思想和精神上的理论准备,在一些错误的资产阶级思潮的引诱下,丧失了对国家问题的基本判断。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清晰的、准确的国家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导致了革命的失败。那么,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需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国家理论,科尔施认为确立正确的国家理论需要廓清理论上的迷雾,从而真正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见解上来。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国家放在一个平行的位置,同样重视起来,才能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二、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科尔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心国家发展走向,在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认识到理论准备的重要性,以及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紧迫性。科尔施认为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正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当时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倾向:第一种,第二国际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曲解、分解马克思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经济决定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科学,并且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第二种,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包括任何哲学方面的内容,因此,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试图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等人的理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补充”。针对当时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认识倾向,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文的开篇就指出:“直到最近,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还完全没有理解这一事实,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他认为忽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就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在科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这一基本特征才能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了一种危机之中,具体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和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没有从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出发,而是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只言片语片面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不仅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其哲学性,而且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科尔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革命关系的高度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批判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丧失,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丧失的有关认识。他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批判第二国际和资产阶级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认识倾向,企图通过哲学批判来唤醒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视,进而解决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
(二)辩证性和历史性
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资产阶级思想家们都否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内容,否认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但科尔施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更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因此,在他的主要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文中对这些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进行了批判。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因而其理论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内容。黑格尔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思想——辩证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很大,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承认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之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性,他痛斥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并力图从辩证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以求达到解决革命问题的目的。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具有历史性,具体表现在他所阐释的“三阶段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3年开始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二阶段,从1848年到19世纪末;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一直延续到未来。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资产阶级哲学的重要标志,科尔施指出:“当资产阶级的社会研究者在谈论历史的发展时,一般说他们不会超出资产阶级社会的魔力范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一切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论述作为其基本原则,这就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只是关注眼下的资产阶级社会发展,并且认为社会革命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形式,反对革命,试图寻找一条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发展的道路。因此,资产阶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非历史性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秉持联系、发展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承认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所以说,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性,这一特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生命力的见证,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优于资产阶级哲学。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脱离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并能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哲学。
(三)革命性和批判性
科尔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强调,最终也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因为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需要有适合自己阶级的正确的理论,那么,在当时的社会革命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全可以承担此项重任。换句话说,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能够成为指导革命的理论。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到巴黎公社起义被镇压,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不断地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20世纪初,新的革命斗争将要开始,但庸俗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面对革命所展现的怯懦和摇摆,使科尔施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危机亟待解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急需提上议程。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哲学性一旦丧失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一种纯粹观念形式的哲学,进而不能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从而取消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性。因此,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来唤起人们对于革命的热情,并以此用来指导革命不断发展。
批判性是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其哲学思想的始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理论,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前人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理论,从而形成了崭新的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批判一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始终,科尔施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判性,进而将批判性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思想理论中。科尔施认识到了批判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批判性,因此,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以及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又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余波”等思想进行批判。他试图通过对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来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丧失的危机,最终达到解决无产阶级革命的危机。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基础,是辩证的、历史的、革命的和批判的唯物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是为解决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是为了让无产阶级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并用此指导革命,最终达到改变社会、解放自身的目的。
三、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思维价值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
科尔施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哲学内容,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现实的重要作用,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致力于解决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问题。他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当时社会的革命问题加以联系进行论证,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供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之一,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当下,无论是生产、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理论与实际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仅有理论而不联系实际,就像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成功的;反之,仅有实际行动而忽略理论的指导(这里指正确的理论)作用,同样也会导致失败。这里所指的理论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起基础作用,而且也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思维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辩证思维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承认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影响,在他的代表作中,他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哲学由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已经抛弃了黑格尔的哲学以及他的辩证思想,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科尔施深刻地认识到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清楚地认为黑格尔哲学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不能一味地否定。因而,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含有重要的辩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一种发展的世界观,是指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而辩证思维正是以承认世界万物的普遍联系为基础,通过思考来感受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一种方式。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承认黑格尔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联系现实社会的变化发展,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革命,这一解决革命问题的过程无形之中将科尔施辩证的哲学思想显露无疑。我们要学习这种联系、发展、运动、变化的辩证思维,用这一思维方式对待周围的事物,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发展眼光。还要有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在对待客观事物时,既要看到事物有利或正确的一面,还要看到事物不利或错误的一面,也就是要辩证地看待,从而发挥或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避免其不利的一面。
(三)批判思维
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在前人思想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批判只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更不会有发展。批判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研究的思维方式,它没有学科的边界,任何学科都可以使用,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问题都可以从批判的角度来进行审视。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主要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中,该书中科尔施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和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进行哲学批判,批判他们忽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之处,批判他们忽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整本书贯穿着这种批判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思维。当下,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引领发展,呼吁各行各业进行创新,创新的实质就是一种批判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学校要创新,进而实行课堂教学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翻原有的一切,而是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企业要创新,进而寻求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道路是在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发展。也就是说批判或是创新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只有根据一定的标准才能使批判或创新顺利展开,进而实现创新的目的。批判思维理应进入我们的头脑,帮助我们进行探究性分析、评估、推断。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指向他人或其他客观事物,更是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