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研究

2019-03-03罗俊梅周明星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时代

罗俊梅 周明星

(1.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再次将新发展理念上升至国家重要战略高度。他还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4]农村群众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内政外交国防等发展思想精髓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管根本、管发展、管长远的思想“指挥棒”,对做好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实践既是理念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群众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在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农村群众教育应从多个维度汇集多方力量,推动农村群众教育的深化发展,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明确农村群众教育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难点,为推动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一、创新发展是引领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通过转变农村群众教育思想观念,实现农村群众教育内容、方式、平台、载体等多方面的创新,牵住教育创新的“牛鼻子”,完善农村群众教育内容,提升农村群众教育质量,切实解决农村群众教育发展的动力问题,打破农村群众教育发展瓶颈。

1.转变农村群众教育思想观念

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实践有效开展的先导。通过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社会力量等多元力量的传播,开展农业技能与科学文化知识讲座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积极鼓励农村群众接受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通过“立标杆、树典型、选模范、争先锋”发挥农村先进学习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群众受教育意识的提高与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农民的教育需求意识,积极转变农村群众主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态度,激发农村群众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内生动力,不断凝聚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发展的强大合力。

2.创新农村群众教育方式方法

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与农村文化、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增强农村群众的教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更新教育理念,立足于农村群众教育发展实际,应用互联网思维,密切关注农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内心情感需要以及公共意见的表达,遵循农村群众教育学习规律,开创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的良好局面;创新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除利用农村社区教育、村干部教育、开小组会、村民互相学习等传统学习方式外,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平板、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开展网络在线学习,利用“两微一端”实时接受外界最新咨询,借助听书类的APP平台,聚焦农业技能知识录制教学音频等,综合运用农民喜闻乐见且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方法。

3.提升农村群众教育发展质量

加大对农村群众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农村教育专项资金,严格监督管理教育经费,实现教育经费的精准使用;切实改进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既要加强对农村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如文化广场、公共图书室、电子阅览设备、技能培训教室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又要加强对农业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相关书籍、网络教育学习资源等“软件”方面的投入;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三农”队伍。通过开设农业基础知识培训班、举行农业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各村群众互相观摩学习、评选年度优秀农村干部、农村学习标兵等方式,增强农民自身“造血”机能,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农民自我教育的认同感,增强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协调发展是凝聚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科学诉求

协调是矫正失衡和失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协调发展是国家与社会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要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协调农村教育内部各系统、各环节的矛盾,正确把握和处理农村群众教育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的协调性与整体性。

1.均衡配置农村群众教育资源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5]有效整合城乡教育学习资源,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立足全国各农村教育发展实际,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水平,精准平衡全国各地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完善农村群众教育“一对一”对接帮扶机制,促进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取得实效。

2.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资源和公共文化教育设施与服务明显落后于城市,是“教育贫困”集中地。因此,应重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壁垒的消除,缩小城乡群众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言:“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6]建立健全城乡群众教育工作机制,统筹部署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工作,总结推广典型学习教育经验,形成上下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促使城市农民工和农村群众享有公平的教育服务;提高农村群众教育福利待遇和教育保障机制。

3.平衡农村群众教育供需矛盾

阿马蒂亚·森曾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新时代农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先进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消除农民“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的源动力。利用互联网平台、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农村群众的教育需求、公共教育资源、思想动态、“三农”问题、自主学习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有效研判农民教育需求,对症下药、精准补给,着力解决新时代农民教育“供需错位”的矛盾。

三、绿色发展是实现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底色保障

绿色发展既是判断社会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底色保障。实现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的有序开展,需要教育法律、教育环境、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力,为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发展增添绿色的科学底色。

1.牢筑“红线”堤坝

牢固树立科学的法治教育思维,为农村群众教育提供“红线”保障。加强推进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立法的完善与优化,制定农村群众教育相关条例法规,完善农村群众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和网络教育信息内容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农村群众教育文化空间,维护农村群众合法权益;以法律法规构建农村群众教育实践良好秩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秩序,促进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合理有序开展;重视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空间的法律监督,贯彻落实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营造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的良好法律监督氛围,促进法律约束与农民自律二者共同发力,优化农村群众教育实践主体的行为。

2.营造农村群众教育绿色环境

引导农村群众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农村文化,抵制和反对腐朽落后的农村“亚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农村社会环境;加大对网络教育信息的监管与审核力度,加强对农村群众网络教育舆论的疏导,牢牢把握农村群众教育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舆论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加强对农村群众网络技能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群众的媒介素养、舆论甄别能力和理性批判能力,建立畅通无阻的农民教育信息传递渠道和表达机制,净化农村网络教育环境,营造农村群众教育的晴朗空间,推动农村群众教育绿色化、可持化发展。

3.完善群众教育永续发展体制机制

永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一,要构建农业知识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依托农村区域环境和教育资源,设置特色鲜明的农业技能培训课程,重点培养谙熟农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强的农业技术骨干,聘请农业学者“进村进户”,按需施教,培养新时代新型知识化农民。第二,要建立农村群众主体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群众教育民意表达、民意收集和民意反馈机制,了解群众需求、意见和建议,增强农村群众教育主体意识和认同感;完善农村群众教育保障、监督和考核机制。保障农村群众教育基本权利,完善教育监督程序,优化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四、开放发展是推进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大势所趋

1.借鉴外部教育经验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必须打破农村群众“教育贫困”“教育愚昧”的藩篱。在继承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以批判性的眼光借鉴与吸收国内外优秀农村群众教育经验,积极借鉴国内外农村群众教育先进模式、科学培育体系和优良政策机制,实现农村群众教育实践“质”的飞跃;建立“内部高度整合、外部高度链接”的农村群众教育经验网络机制,将国内、国外农村群众教育的优秀经验成果嵌入到基层农村群众教育的实践链条中,塑造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协商合作、共同参与的农村群众教育网格,弥合农村群众教育“闭门造车”的缺陷,打破农村群众教育封闭式循环发展的怪圈。

2.以开放视野推动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展开

积极推进农村群众教育“走出去”与“引进来”,统筹国内、国外农村群众教育发展大势,实现农村教育发展内外联动,拓展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内容、模式、空间、方式、方法,打造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新格局;增强国内农村教育实践的交流互动,拓展农村群众教育学习新视野,提高农村群众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感,激发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内生动力,提升农村群众教育实践开展的实效性;通过开展国家农村群众教育发展座谈会或高峰论坛,参照、学习和借鉴国内和国际具有创新性的优秀农村群众教育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农村人才培养方案。

3.打造新时代“人类教育命运共同体”

“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实现各国人民全面互联互通的纽带,是世界人民分享创新发展经验的平台。”[7]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发展是打造“人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工程。通过中西对话和内外交流讲好中国农村群众教育故事,传播中国农村群众教育声音,提升中国农村群众教育话语权,促进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的发展;秉承全球共建共融理念,坚持全球视野,积极融入全球农村教育发展实践,充分发挥农村特色教育优势,积极探索国际农村教育发展模式,为打造新时代“人类教育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五、共享发展是发展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价值旨归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主体和动力皆是广大农民,共享发展就是让广大农村群众拥有更多的文化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

1.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服务。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水平发展不同,各农村群众受教育情况各异,必须牢固树立农村教育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一切为了全体农民,为了全体农民的一切,”真正把广大农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全体农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确保农村群众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服务于广大农民;加大共享发展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与新媒体宣传、宣讲会、创建思想引领机构等多种渠道深化农民对共享发展教育理念的认识,切实将共享发展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积极共享农村群众教育经验

第一,建立农村群众教育经验共享机制。由农村社区相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各村村干部具体负责,各村村民行动落实,实现农村群众教育经验共享的常态化与制度化。第二,成立农村群众教育经验共享交流中心。定期举办“社区领导、村干部、村组长、村民”四级经验交流会,召开教育心得座谈会、农村群众教育发展讨论会等,加强农村内部和各村之间教育经验的交流共享。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加强全国农村群众教育经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教育经验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合作发展,实现全国农村教育经验全方位、高效率、宽领域的共享交流。

3.努力实现农村群众教育成果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旨在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应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实现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教育资源、教育成果。通过农村群众教育实践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调动农民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丰富农民精神食粮,提高农业知识技能,促进农村群众的全面发展;加强对农村群众的分类指导培养,如外出就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外出创业培训等,并在教育过程中深刻吸收和学习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广大农民对新时代农村未来发展的信心,使“农民”成为一个有盼头的新型职业,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

总之,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农村群众教育实践的扎实推进。基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深入探讨,明确新发展理念指导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重要意义,找出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短板”,通过创新驱动、协调并进、绿色保障、开放融合、共享共建“五位一体”相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实现新时代农村群众教育的突破性发展。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时代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