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2019-03-02刘一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新媒体教育

刘一红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国家认同的基础、载体、方式、场域、结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总体表现出了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虚拟的认同载体削弱了现实的个人身份认同,情绪化的认同表达削弱了理性的国家认知,泛娱乐化的认同倾向削弱了深入的政治思想认同实践。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集结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构建国家认同感教育体系,革新国家认同感教育载体,开拓文化认同感教育途径,坚守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舆论阵地,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学生; 国家认同感;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6-0063-07

一、引言

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利益的共同体,共同性或共同意识是维系共同体群体性存续的关键因素。国家认同是个体对其归属于某一政治共同体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包括对国家政治制度、领土主权、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认同。在当代90后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国家认同感教育,国家才能彻底击碎“港独”、“藏独”、“疆独”、“台独”的分裂阴谋,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媒体是指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信息交流平台,包括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1]。当代9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从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来说,他们是一个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容易受互联网传播中的不良思想及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原本的思想、价值观开始动摇,导致其国家认同观念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刻不容缓。

相对于普通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因为学习经历、学习习惯特征、课程设置等原因,在国家认同感教育问题上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而目前,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中还缺乏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的样本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宁波地区六所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可以较客观地把握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现状,并为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加有效地进行国家认同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

二、基于宁波地区六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数据与分析研究

2019年5月至9月,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宁波地区六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调查采集数据,编制了《高职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调查问卷》和《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调查问卷》两份问卷,问卷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部分题项的设计采用Likert(李克特)量表法,从“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赞同”、“非常不赞同”,或者从“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非常不愿意”,依次记为5分、4分、3分、2分、1分。利用腾讯问卷平台形成并发放电子问卷,通过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发放给研究样本院校的高职学生,最后回收问卷217份。在答题学生的性别比例上,男女生比例均衡,分别占50.7%、49.3%;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非团员比例分别为2.3%、1.8%、8.3%、76.5%、11.1%,基本接近高职院校学生政治面貌的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学生比例为35.6%、35.2%、26.1%、3.1%;在宗教信仰上,无宗教信仰的比例为85.7%,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的比例分别为10.6%、2.3%、0.5%、0.5%、0.5%。

(一)高职学生新媒体的拥有和使用情况

从学生拥有新媒体设备情况来看,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高达99.5%,拥有个人电脑比例为89.4%,平板电脑为26.3%。对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的统计来看,学生普遍上网时间较长,31.8%的学生为3-4小时,30.9%的学生为5-6小时,13.8%的学生为7-8小时,13.4%的学生为8小时以上。高职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中,经常使用QQ和微信的学生比例分别为92.6%和97.7%,其他各种主要新媒体的使用人数比例如图1所示:

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主要目的如图2所示,使用新媒體进行社交沟通的需求最高,达89.4%;观看电影电视、玩游戏这类的娱乐需求也分别高达82.9%和67.3%;学习知识的需求为79.7%,网上购物为78.3%,浏览新闻为68.2%。

高职学生重点关注的新闻内容如图3所示,学生对国内热点、国际热点和娱乐新闻的关注度较高,分别为83.4%,71.9%和71%;而对政治、财经、体育、军事、时尚新闻的关注度较低,分别为49.3%、27.2%、36.9%、29.5%、40.6%。这反映了在新闻关注上高职学生重娱乐性、重热点。

(二)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现状

本研究从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行为倾向四个维度调查了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1)国民身份认同。包括认可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认同我国的国体与政体;(2)文化认同。包括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情感认同。包括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的巨大进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明显认同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充满自豪感;(4)行为倾向。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在这四个维度之间,最根本的认同感来自于国民身份认同,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感的基本体现,情感认同则是进一步的升化,国家认同感最终体现在行为倾向上。四个维度的国家认同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涵盖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也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的认同,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现状。

本研究运用 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系数)作为《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现状调查问卷》信度检验的指标,其信度为0.850,问卷的信度较高,作为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根据描述性统计得出,在“国民身份认同”上,高职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感较强,“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的均值为4.79;对 “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我国在航天、科技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等问题,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均值都在4.8以上;“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均值达4.81。

在文化认同上,高职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强,“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武术、京剧、皮影戏等国粹”的均值为4.81;“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很重要” 的均值为4.84;“我们应加强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缮”的均值为4.8。

在情感认同上,高职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数据均值是国家认同的四项内容中最高的,“以后中国的综合实力会越来越强大”的均值高达4.88;其次分别是“当中国的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奖牌,国歌奏起国旗升起时,我觉得很自豪”,均值高达4.87;“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的均值为4.86。

在行为倾向方面,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上,高职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认为“国家领土神圣不可分割” 的均值为4.83;认为“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体”的均值为4.86;认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均值为4.86;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具有强烈联系并互为依靠”的均值为4.8。相对而言,在行为倾向维度的国家认同感要低于在认知与情感维度的国家认同感。如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意愿方面的均值为4.68; 在“响应和支持政策法规”意愿方面的均值为4.72;在“反抗外敌入侵”意愿方面的均值为4.73;在“为帮助救灾”意愿方面的均值为4.67;在“反驳外国人语言诋毁”方面的均值为4.76;在“支持国家反抗外部威胁”方面的均值为4.81。

此外,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不是很高,对国家的政治战略了解不够,当问及“你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吗?”,均值只有3.93;“全球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利大于弊吗?”的均值为4.63;“近期发生的香港暴乱是因为有境外敌对势力在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的和平稳定吗?”的均值为4.44;“近期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体现吗?”的均值为4.6,高职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远低于在认知和情感维度国家认同上的表现。

总之,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维度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国家认同;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出现了一些新状况。微信、QQ、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信息获取和思想交流的主要途径,高职学生的思想发展和身份认同正在经历一种新的网络环境。各种文明形态、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在新媒体平台上碰撞和交融,给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构建造成了压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已成为社会思想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使得国家认同的基础、载体、方式、场域、结构、途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调查发现,面对新媒体的网络环境,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出现了虚拟化、情绪化、泛娱乐化的倾向。

(一)虚拟化的认同载体削弱现实的个人身份认同

互联网构造了一个虚拟世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载体变得多样化,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生动的多媒体形式使得高职学生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吸引。据调查,89.9%的高职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长在3小时以上,83.8%的高职学生认为约70%以上的空闲时间在使用新媒体。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使手机媒体实现了随身性和便利性,高职学生对手机媒体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依赖。在互联网世界中,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形成多种形式的虚拟社群组织。在这些虚拟社群中,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有着虚拟的网名和昵称,习惯于以各种虚拟的网络角色活跃在社群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与此同时,高职学生与现实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在现实中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与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由现实转向了虚拟。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对很多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网络社群中的身份认同远比现实中的身份认同更重要。有些学生出现了无法很好地转换“社会现实角色”和“网络虚拟角色”的问题,新媒体成为了他们社会生活的“后台”,在那里他们带着面具展示自我,进入“后台”以逃避现实生活。为了逃避现实中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他们陷于网络的虚拟角色中无法自拔,忽视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出现了不关心国家时政、缺乏自我身份认同、行动力弱等问题。

(二)情绪化的认同表达削弱理性的国家认知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一方面以强烈的国家情感认同关注着我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其学习能力往往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因此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冷静、客观、理性的思考。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容易产生责任感不足、网络素养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较低等问题,在转载、评论自己感兴趣东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错误引导。尤其当他们对当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缺乏理性分析和判断时,容易受到不良思潮或激进思想的影响而出现错误的评判。因此,他们对国家的认知容易出现波动和变化,在国家认同上存在着情绪化和非理性的问题。

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家认同中心的功能由主流传统媒体所承担,主流媒体控制了信息的傳播途径,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注点和态度。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主流传统媒体失去了在信息传播上的主控力,普通公众、境内外组织机构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观点传播、点击评论。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特点中信息的海量、信息的低成本快速传播、碎片化阅读导致了“快餐式”的信息浏览方式,造成了深刻思想和复杂问题的阐述较难展开,很多信息停留在了情绪化、非理性、片面的表述中。高职学生被新媒体上浩瀚的信息和无穷的链接淹没,往往不会完整地阅读全篇文章,也缺乏对文章编辑者叙事逻辑的理解,容易断章取义。另一方面,一些极端过激言论在传播中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成为被转载和被转发的对象。新媒体传播的匿名性又进一步助推了这种聚集性的表达,正如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2]。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的一篇文章、一句话、一条新闻都可能被迅速传播。在新媒体传播的催化下,出现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性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个人问题扩散为公众问题的现象。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内部矛盾与冲突又容易被网络的“蝴蝶效应”所放大,而党和政府的政绩在问题被放大的情况下被掩盖,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新媒体的这些特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对国家缺乏理性的认知,在国家认同感构建中出现情绪化和不稳定的表现。

(三)泛娱乐化的认同倾向削弱深入的政治思想认同实践

我们调查发现,在新媒体开放且多元的环境影响下,高职学生非常注重个性化和自主性,偏爱“去中心化”、精简化、碎片化、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对文化产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需求突出。在新媒体使用行为上,高职学生有着遇事不会考虑太多、喜爱用表情包来回答问题、使用的话语呈现出“娱乐性”倾向等特征。在政治上,他们平时不会过于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甚至只是听说过“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但是不了解其内容。高职学生中有较大比例的中职学校毕业生,中职学校属于职业教育类学校,很多学生都重视专业课,对严肃的政治教育比较排斥。因此,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有意远离政治的倾向,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更缺乏深入的探究和实践精神。

《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当代青少年网民网络娱乐化的特点突出[3],尤其是韩国“天团”、日本“动漫”、“好莱坞大片”、“网游”、“手游”、综艺节目、网剧等流行的娱乐文化产品受到青少年的热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生产力强,他们的文化产品在青年人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西方社会鼓吹的“民主人权理论”、“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削弱高职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文化产业面临消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消费文化中的恶搞、低俗、八卦、娱乐等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影响,不少高职学生沉迷网络、过度消费、寻求感官刺激,他们不珍惜学习机会,将理想信念抛诸脑后,甚至时常陷入“无聊”、“烦躁”、“咆哮”、“郁闷”等状态。消费文化的泛娱乐化侵占着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一些消极、浅薄、浮躁的思想观念会弱化他们的国家与社会认同感。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以及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变,从而影响了现实的个人身份认同、理性的国家认知和深入的政治思想认同实践,不利于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构建。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着国家认同感教育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提升策略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既要发挥传统优势,又要努力建立新载体,开拓新途径,探索新方法。不仅要从全局出发,动员一切力量构建起国家认同感教育体系,而且要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占领新媒体前沿阵地的主流文化,让先进、文明、正能量的文化氛围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旋律,让高职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形成具有中华民族情结的国家认同。

(一)构建国家认同感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相结合

党和国家需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构建国家认同感教育体系。在政府的引领下,尽快出台有关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指导纲要,指导行政管理部门、媒体、社会、学校、家庭等共同参与到国家认同感教育中。首先,国家认同感的培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贯穿人的一生。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各阶段各领域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尤其是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面临着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问题,合理衔接中职与高职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其次,高职阶段的国家认同感教育应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构建“三全育人”的国家认同感教育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支撑、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多路径结合、多功能互补的交互式、立体化的育人格局;最后,充分利用一切育人因素、载体、途径、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國家认同感教育的理论基础,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筑牢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文化基础,用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政治基础,在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时空中构筑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大熔炉”。

(二)革新国家认同感教育载体,努力实现线上与线下培育相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载体要随着高职学生的阅读、学习、信息获取、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革。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便捷、信息量大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元素融入到国家认同感教育载体中,充分发挥好官方微博、微信、QQ等适合高职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新媒体传播优势,广泛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体系、中国梦等丰富的教育内容;其次,有意识地引导高职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理性并有序地参与政治实践和社会生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学生国家认同实践的主流导向,让高职学生对国家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除了拓展线上培育的方式以外,不能忽视线下培育的方式。高职院校要积极改革守旧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内容充实、方法灵活、参与性强的思政课教学。此外,在其他各类课程中广泛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开发课程思政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内容。除了课堂教学,高职院校还应该积极组织高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加强指导,提供保障。社会实践能让高职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国情和社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热情,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支教、慰问、援助等社会实践活动还能造福社会弱势群体,使高职学生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创新创业活动能让学生发挥知识和特长,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社会生产力。此外,让高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实践教学与活动中提升国家认同感。

在新媒体时代,革新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载体,既要创新线上教育的模式,又不能抛弃传统的线下教育的模式;既要改革守旧的思政课教学,又要全面开展“课程思政”,还要组织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三)开拓文化认同感教育途径,努力实现加强文化交流与提升文化产品育人功能相结合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它不仅是国民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与国家存在的基础。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建立在“自我”与不同文明间“他者”相遇、冲撞与冲突基础上。在新媒体时代,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育需要开拓文化认同教育的新途径,尊重各民族和各国文化,促进各族文化、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出国游学、海外留学的机会,扩大高职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教育。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校积极开拓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办学,强化外向型办学特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到国外接受教育的机会。学校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悉尼TAFE学院创办了宁波市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简称宁波TAFE学院),使得高职学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提升了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

除了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高职院校也要立足于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学生加强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文化的关注,提升文化认同感教育。面对国外文化产业的冲击,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开发与创新本国文化资源,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创作出了一批能够体现民族特质和精神的文化精品,例如《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博物馆奇妙夜》《梦想改造家》等影视节目。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应该积极在学生中推介这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借助这些既具有娱乐性、艺术性又具有思想性的文化产品,提升高职学生的国家文化认同感教育。

在高职学生国家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上,要积极开拓文化认同感教育的途径,既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又要努力开发高质量的本国文化产品,以此来提升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

(四)建设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舆论阵地,努力实现网络监管治理与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如何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应以政府相关部门为引领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与治理,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官方和主流媒体既要体现信息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又要体现传播内容的便捷性、丰富性和易接受性,让媒体话语更接地气,让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认同感教育内容能在高职学生中迅速有效地传播。2019年8月4日,为抗议香港暴乱中激进分子多次侮辱国旗的行为,央视新闻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起话题“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各大主流媒体和微博大V立即纷纷转发,此话题瞬间冲上并连续多日占据热搜话题榜榜首。在新媒体平台上,“转发!我是护旗手!”,“14亿分之一的护旗手前来报到!”等网络话语和鲜艳的五星红旗图片一起点亮了互联网,化为了一场数千万人参与的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爱国宣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0%的宁波高职院校的学生转发了相关微博。2019年9月,为庆祝国庆七十周年,共青团中央在全球发起了“我和国旗合个影”的网络活动,活动一经发出,便迅速在全网刷屏,高职学生也纷纷在网络平台上晒出自己与国旗的合影,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情。当主流舆论内容诉诸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时,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场域,有助于巩固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除了加强舆论引导,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是:“人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这种能力、知识与技能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媒介快速发展、人对媒介的依赖普遍增强的情况下,这种素质的获得更显得必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其网络伦理意识和道德水平,加强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评价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和创造能力,以积极促进新媒体的传播功能。首先,高职院校要努力开发媒介素养课程,从認识媒介、分析媒介产品、了解媒介生态、探讨受众和媒介的关系等方面来设计课程内容,开发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并通过实践活动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其次,高职院校还应组织相关活动,比如开展“网络文化节”,组织网络竞赛,开展“网络文明行动”,在活动过程中倡导学生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明辨是非、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在政府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相结合,建设好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舆论阵地。

总之,建设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舆论阵地,既要努力做好网络的监管与治理,净化媒体环境,又要加强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以最终提升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影响着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建构模式。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程度较高,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国家认同载体虚拟化、认同表达情绪化、认同倾向泛娱乐化的态势,不利于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集结全社会的共同力量,构建国家认同感教育体系,革新国家认同感教育载体,开拓文化认同感教育途径,建设国家认同感教育的舆论阵地,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周茂君,彭铁鑫. 新媒体概念辨析[R].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4(1):236-241.

[2]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M]. 张倩倩,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4.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 (2016-03-06)[2019-10-28]. http://www.cac.gov.cn/2015-06/04/c_1115506033. htm.

[4] 彭兰.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3):52-56.

Abstract: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foundation, channels, modes, field, structure and ways of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make great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generally speak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how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however, some new problems come out: the virtual identity channels reduce realistic identification, the emotional identity expressions reduce rational national cognition, and the pan-entertainment identification tendency reduces deep identity practices.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in the New Media era, we should gather all the forces in the whole society,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novate the channels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try the new ways of cultural identity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s on the network,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New Medi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責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新媒体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