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2019-03-02张丹丹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逻辑特征意义

张丹丹

摘  要: 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意义、路径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国内专家学者们的文献为理论依据,从不同角度把握“双高建设”的实施,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双高建设”; 逻辑; 特征; 意义;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6-0005-05

一、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对高水平高职教育的重视以及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高水平高职教育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截至2019年7月底,在知网以“高水平高职院校”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的文献就有169篇,本文主要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意义、路径等四个方面着手研究,把握“双高建设”的发展脉络和实施要义,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更具现实性和稳定性。

(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具有特定的逻辑主线,“双高建设”的产生也不例外,而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是颇具深度,虽专家学者们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实质却无根本性的差别。

关于“双高建设”的逻辑起点,梁克东、成军认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时代发展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坚持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发展动力,致力于实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充实完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强调专业群、产业链等各项建设,打造“优质院校”;综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与世界接轨,并向世界職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1]

关于“双高建设”与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逻辑关系,牟婷、柏文涌认为两者的发展关系密切,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一方面“双高建设”是高职院校在创造性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化的院校管理发展理念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也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是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必然要求,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注重办学的质量提升、办学规模的拓展、办学特色的凸显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继承创新的并重。[2]

关于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动逻辑,张慧、查强认为它是在定位、生成、文化的逻辑思维影响下不断创新发展的,即首先认清自身定位,充分认识挖掘职业教育的价值及意义,获得社会的尊重,实现其培养德技并重人才的使命;其次,在变化发展的时局中主动融入,既顺应时代发展进程,又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后,实现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在开放的文化生态中保持独立性和多样性,不忘初心、不失本心。[3]而钏助仁、张涛也提出了相关的见解,他们认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动逻辑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同时以骨干专业群为载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践主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优势,实现学用的一致性,与就业实现高度契合,集中打造文化竞争力。[4]

综上所述,尽管学术界对于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表述角度虽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实用性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与企业加强联系,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因此,高职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技术性和社会性。

(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特征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拓展与深化,为社会发展培育了技术型人才,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有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发展。对此,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阐述,如下列举了学术界的部分观点:

梁克东、成军认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具有四大特征,具体表现为:其一,以标准作为“双高建设”的基石,树立标准化办学意识、积极参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发、致力于开展标准的国际化;其二,以制度作为“双高建设”的核心,建立1+X证书、专业集群发展、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提升等制度体系;其三,以队伍作为“双高建设”的关键,打造高水平“双师”教学创新团队、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队伍、高技艺“工匠之师”;其四,以平台作为“双高建设”的载体,提高产教平台的高端性、拓展产教平台的新路径、形成产教平台的共同体。[1]谢梅成认为高职院校也具有这些特征,分别表现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稳定性、在各具特色的人为发展中彰显的独特性、在社会效益发展中追求的价值性、在获得社会认可中遵循的公认性、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态中保持的动态性。[5]

赵永胜提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的八大判断标准,即:第一,增强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第二,提高人才质量的认可度;第三,明确专业建设的方向性;第四,规范办学条件的标准性;第五,密切人才培养环节的衔接度;第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质量;第七,拓宽人才培养视野的国际化;第八,增强专业管理文化的优越性。[6]

李洪渠、彭振宇提出“十个坚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政治方向;坚持以品牌特色打造一流专业(群);坚持以双高名师建设双师团队;坚持以德技并修培育大国工匠;坚持以协同育人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以高效和谐提升治理水平;坚持以面向世界对接国际标准;坚持以打造平台创新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化人营造一流文化;坚持以保障到位创造一流条件。[7]

杨建新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双高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呈现新特征:具体体现为:职业技能养成是其落脚点;教育教学规律是其基本遵循;更高质量产教融合作是其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是其关键点;加强教学管理是其基本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是其基础工作。[8]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展现了“双高建设”的多角度发展,为今后“双高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因此,我们要深入理解把握“双高建设”的特有属性,推动其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意义

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引领着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推动了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既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也彰显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和教育价值,学术界对此提出如下的系列论述。

郝天聪认为,“双高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双高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调整相关专业,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其次,“双高建设”有利于发挥中央财政杠杆效应,为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供财政支持;最后,“双高建设”有益于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优质发展,深化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9]

吴一鸣认为,“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一,“双高建设”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发展的准确定位,是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再调整;其二,“双高建设”为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式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再出发;其三,“双高建设”推动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的定位和价值。[10]

田雪飞认为,“双高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为国家发展策略转变提供高技术型人才,还在于促进高职教育自身的创新发展,改革教学、提升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在于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为社会进步提供了人才保障,因此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11]

赵居礼、龚小涛等人认为,“双高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双高建设”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为国家各项策略提供人才保障,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第二,“双高建设”是引领高职战线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拓宽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空间;第三,“双高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源配置、教学结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周建松、孔德兰等人认为,建设高水平专业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水平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其次,高水平专业的建设是在已有专业建设积累成果的基础上的继续延伸,将其作为各院校的重点工作;再次,建设高水平专业是支持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发展的人才基地;最后,建设高水平专业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影响力。[13]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更具针对性;同时,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也有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另外,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水平。

(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路径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关于其建设路径的探究在学术界也备受关注,并形成某些方面的理论共识与创新,对于这些共识或创新成果,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首先,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技术型人才。胡宏亮提出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要真正做到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融合市场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模式,着重引进和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高职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14]吴访升、陈向平对推进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提出了战略思考,认为“人才强校”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拥有一批杰出的领军人才与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建设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基地。[15]周杰、李德建提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关注高端产业,把握人才核心,通过优化专业发展生态、推进专业质量改造,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16]

其次,融合产业需求,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李国庆提出高水平专业建设是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把引领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作为专业发展定位;把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建设突破口;把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平台作为专业建设路径;把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作为专业建设保障;把强化机制建设与搭建服务平台作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把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全过程动态跟踪评价体系作为专业发展水平评价。[17]张红提出要实现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建设高水平专业群要从集成发展、综合改革、适应需求和协同创新等四个方面入手,并从管理机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上进行创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群建设,以提升集成发展能力;以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致力于综合协调发展;以“调整、优化、更新”为重点,发挥专业群的滚动作为,使专业建设快速适应产业发展等。[18]陈亮、刘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为导向,加强与社会具体行业的密切联系,注重专业建设的全面性、灵活性和产业性,提供其建设效率和质量,并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具体行业的产学研结合程度。[19]

再次,提升教师素养,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张慧波主要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加强高水平院校建设,必须要激发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这一论述:第一,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发展等方面,规范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第二,通过实施多项培养工程、建立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途径,推动教师“双师双能”发展;第三,通过增强意识、提供信息资源便利、提升信息教学技能等方法,优化教师发展服务供给;第四,提供落实相关激励措施、提升国际化能力等措施,提升教师发展国际化水平。[20]于清华提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探索“培训+竞赛”培养模式、“教育+实训”培养办法、增强校企融合等途径,构建校企共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修培养培训机制;第二,通过教师、企业主体、教师同行、学生等的评价,建立校企共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评价制度;第三,通过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引导教师参加实践、突出双师型教师优势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師职业修养。[21]金俊杰、翟年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时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其一,严格入口把关、优化准入机制,构建多维度教师认证标准体系;其二,从实际出发,结合本校发展现实情况制定教师培养方案,突出制度建设,增强教师培养效果;其三,根据教学需求,增强校企、院系之间的联系,激发校外和外校兼职教师教学实践双作用;其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激励保障机制。[22]

最后,提升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胡宏亮提出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既要依托国家开放发展的大格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争创世界一流高职院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又要把握新时期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信息建设为支撑,加强智慧高职院校建设。[14]吴访升、陈向平对推进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提出了战略思考,认为高职院校要冲上“高峰”,“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必须重点突破,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提高我国教育实力,扩大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力。[15]

简而言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要依托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强化优势建设,突出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师素养、扩大国际视野。在新一轮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增强专业性、实用性与产业性,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未来展望

教育部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重大举措,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学术界对此的探讨也在日益深化,无论是在理论内涵、行动逻辑、基本特征,还是在实践路径及其建设意义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日后研究“双高建设”提供指导借鉴,为学习和践行“双高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大“双高建设”的实施力度,为高职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的认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宣传方面,2018年我国颁布了多个文件,如:《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足以表明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重视,因此,我们要对社会各界群体进行理论解读和宣传学习,让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转变陈旧观念,对高职教育有个崭新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升学过程中,积极填报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一方面,能使學生们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也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力度,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

其次,在施教方面,孔子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尤其是青年群体更具特殊性,毛泽东曾经说过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因此,在面对高职教育的学生时,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辅导和解决。同时,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对其日后的学习加强针对性,尽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的引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只有在正确的人生指引下,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道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提升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

最后,在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更多的是与企业紧密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保障。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联系关系企业,并将其需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对专业和实际操作有一定的准备和了解,能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提升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企业发展培养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也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持久的合作关系,也要与时俱进、完善自我。

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发展既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也需要社会的尊重与认可,更需要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与付出,因此,加快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要社会多方的协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梁克东,成军.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行动方略[J]. 教育与职业,2019(13):9-16.

[2] 牟婷,柏文涌. 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背景下高职内涵发展的问题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12-18.

[3] 张慧,查强. 高水平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价值意蕴与行动逻辑:中和位育思想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19(01):13-19.

[4] 钏助仁,张涛. 新时代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现实要义、行动逻辑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19(01):17-24.

[5] 谢梅成.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院校:内涵与路径[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6(02):1-7.

[6] 赵永胜.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9(14):29-35.

[7] 李洪渠,彭振宇.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特征分析和建设愿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6-10.

[8] 杨建新. 全面发展理念: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特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11-14+19.

[9] 郝天聪.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 职教通讯,2019(03):23-29.

[10] 吴一鸣. “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变与变[J]. 教育与职业,2019(13):21-27.

[11] 田雪飞.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内涵与思路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9):13-15.

[12] 赵居礼,龚小涛,贺建锋,等.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内涵解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46-50.

[13] 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62-68.

[14] 胡宏亮. 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内涵及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19-23.

[15] 吴访升,陈向平. 江苏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战略及相关思考[J]. 江苏高教,2017(04):102-104.

[16] 周杰,李德建.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自觉及实践理路[J]. 职教论坛,2019(04):33-39.

[17] 李国庆.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方向与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14-16.

[18] 张红.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6):105-108.

[19] 陈亮,刘颋.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109-110.

[20] 张慧波.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与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15-19.

[21] 于清华. 高职院校双师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9):85-87.

[22] 金俊杰,翟年祥. 新时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6):28-30,34.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logic,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this paper deeply perceives and grasp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logic;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path

(責任编辑:王义)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逻辑特征意义
逻辑
有意义的一天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抓特征解方程组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