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童年
2019-03-01孙燕超
孙燕超
那年过年,奶奶带着我回老家去给老太爷做寿。南庄的老太爷家青砖灰瓦的大瓦房在村里格外显眼,老远就看见屋头挂着大红灯笼,深一脚浅一脚,踩下去都是年味与人情味。
“小燕都长这么大了,第一次见还是孩子满月的时候。”老太爷招手示意我到他跟前。我怯生生地问好,眼睛看向桌上那盘糯米糕。“孩子怕生呢,拘谨着,但对吃可别拘礼。”奶奶搂着我拿了花生和大糕给我,“去玩吧。”
拿上吃的我就溜出了门。大人们闲话家常的工夫,我一会去看看院后长满绿色蔬菜的菜地,一会站在村口看各家的牛羊叫唤,再或是看看邻居家孩子贪吃挨打,觉得没意思了,又跑去了厨房。
“真香啊!”我挽起袖子,一边帮大娘拾着柴火,一边看向灶头上帮活的婶婶。“锅里炖着红烧狮子头,是今年特意为你们来过年杀的一头黑猪。”我一听,光顾着傻乐了。心里想着,这道菜可是我的心头好,逢年过节我都缠着家里人给我做,为此还特意去找过菜谱。红烧狮子头可是淮扬菜的代表,淮扬美食的源头该是《诗经》,“其嫩若何,淮笋及蒲”,寥寥数字,就将羊脂玉般的蒲菜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婶婶见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她桌子上做的菜,猜出我想吃才赖着不走。她笑眯眯地拿来筷子,夹了几块五香牛肉干给我。我冲她点了点头,“谢谢婶婶。”然后,一边拿一块放嘴里吃着,一边飞快地跑出去同小伙伴们玩耍。
小伙伴们见我手里拿着好吃的五香牛肉干,立刻像潮水一样向我围过来。我见势不妙扭头就跑,他们就跟在我后面追。
南庄的小孩缠劲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想要的东西必须到手,否则,他们没完没了。待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小河边,无路可跑时,他们得意地笑了,像一堵墙似的围过来。我害怕地捂着脸哭了,手里的五香牛肉干掉落在地上。他们哪管我哭,像争食的小鸡,捡起地上的牛肉干用嘴吹一下,就有滋有味地吃起来,然后,一阵风似的跑了。
过了下午四点,婶婶见我还没有回来,便让她女儿二丫出门找我。二丫用两只手扩在嘴边一边走一边大声喊我的名字。她找了好长时间,终于在小河边找到了我,她问我怎么哭了,我实话实说告诉了她。二丫听后,小拳头握得紧紧的,心疼地安慰我:“小燕别哭,待吃过饭,姐姐带你去教训他们。”
像大戏开演之前必有锣鼓喧天一样,过年“头碗菜”一旦登场,一定得鸣炮示意,迎接年神到家,旨在昭示家庭丰衣足食。天渐黑,南庄的鞭炮声也炸开了花。老太爷家的桌上摆满了冷盘、热菜。吃饭前,按规矩先有小辈向长辈说些祝福语。桌上热闹的氛围很快扫去我刚经历的不开心,二丫连环炮似的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我也跟在她后面捧场,二丫和我说得像顺口溜一样引人发笑。我们俩交换着眼神,眯着小眼睛,打算一喊开席就火速把最爱吃的菜夹到碗里。大人们早看出了我们小鬼的心思,闲言少叙,赶紧开始了年夜饭。
席间,最得我心意的便是蟹黄汤包。面皮薄如纸,透亮明澈;肉馅加蟹黄、老母鸡汤等多种原料制成,鲜美可口。放入蒸笼讲究拿捏,稍有不慎便包破烫手。待一掀开热气腾腾的笼灶,倒上镇江陈醋,撒上姜末,拌以香菜,用筷子在包子上戳个小洞吸入汤汁。不夸张地说,此生睡倒在蟹黄汤包的蒸笼旁,守着它我都心甘情愿!
大人们酒足饭饱,守着春晚聊聊家常。我也搬来小板凳听着,等着零点一过拿红包。我问老太爷:“您家的菜怎么那么好吃?又香又甜。”
老太爷回忆着说,光绪年间,我的老祖宗在一次淮厨行会上,展示的厨艺达到心随意走、人菜合一的境界,一举成名。他回来后,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喜气洋洋,比过年还热闹……
“倒是个稀奇事,要是我们家有祖传菜谱,我可得好好学学秘笈,等奶奶过寿,我给您做好吃的。”我说。
一听这话,大家捧腹大笑,奶奶笑出了眼泪,“等到你会做菜,我说不定早去见阎王爷了。”“说什么呢,今年您生日我就给您做长寿面,您可得活得和老太爷一样老。”奶奶搂着我,亲戚都夸我说话甜。
南庄这一晚没有月亮,洒上墨的天空中只有那几颗闪烁的星星。我睡不着觉,好奇地问奶奶什么是淮扬菜。奶奶说我们过年这几天吃的都是淮扬菜,我不由得睁大了眼睛。淮扬菜总能刺激到味蕾最挑剔的部位,这种菜肴居然被我天天品尝,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美食把年味渲染得吉祥、热闹,我却把日子攥得更紧,我害怕美好转瞬即逝。
“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噼里啪啦放鞭炮……”一群孩子正在一棵老槐树下唱歌、玩游戏、放鞭炮,热热闹闹地过着新年。我还没有玩够,奶奶却拉着我同亲朋好友一一道别。我努力压住留恋,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奶奶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做很多淮扬菜给您吃。”奶奶慈祥一笑,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好啊。”
那天早上,我跟奶奶来到菜市场买了一些刚从湖里打捞上来的小杂鱼,回家做“小鱼锅贴”。
奶奶在一旁亲自指导我这道菜的做法。我先将小鱼洗净沥干水分,下七成熟的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备用。然后,从面袋里挖一些面粉,兑一些水开始和面。奶奶说,水兑少了,面就会厚,面厚就做不成“薄饼”,吃起来一点不香。我手忙脚乱地开始添加水。面和好了,自己从脸到脚全是面,瞬间变成了一个大花猫。
锅预热后,我将面盆里的面用筷子朝锅里赶,奶奶忙阻拦我,“小燕,加一勺水贴面饼。”我将面片摊平贴在锅边,锅中加一汤勺油,将煎好的小鱼倒入锅中,加生抽、红辣椒、生姜煸出香味,加两勺水盖上锅盖焖,待鱼熟即可起锅。
不一会儿,铁锅里散发出一缕缕香味,真是香极了,诱惑着人的味蕾。
“小燕,你今天做的小鱼锅贴,那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期吃的菜。如今成了一道淮扬名菜。”奶奶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听。据传,幼年时期的朱元璋,在灾荒年月逃难来到淮水边,在与逮鱼的、放牛的、砍草的、讨饭的穷孩子聚到一起时,就将各人所获凑在一起,在锅里煮小鱼、锅边贴饼,用这种快而省事的方法做饭填肚子。虽然做法简单原始,但吃起来却脆香鲜嫩,后来逐渐成为湖上渔民的家常饭菜,称之为“小魚锅贴”。朱元璋做皇帝后,吃腻了宫廷的宴席,特叫人把渔妇请进宫里,专为他做这种“小鱼锅贴”。朱元璋逝世后,宫内逐渐失传,而民间则一直流传下来。
我点点头,思忖着:普通的一道菜,暗含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凝聚了智慧的结晶。
那年的暑假,我跟奶奶学会了做酸菜鱼、霸王别姬、清炖圆鱼、平桥豆腐等七八样淮扬菜。这些风味清鲜、甜咸适中、咸中微甜的淮扬菜不愧为国菜中的白玫瑰。
奶奶是一束阳光,她带给我幸福,带我了解美食文化,把我带进了生活的美好春天。
发稿/赵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