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测量食管-左心房间距对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2019-03-01刘清占李永洪
刘清占 安 涛 李永洪
(曹县磐石医院 山东 菏泽 274400)
房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时发生于心脏结构正常者。当出现心房纤颤时容易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此时往往是临床治疗上的难点。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为少见。本文通过CT扫描测量食管-左心房间距,观察其对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经过了长达五年的临床积累,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86 例受检者为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来自菏泽市曹县地区就诊磐石医院的患者,其中男97例,女89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45.45±9.55岁。剔除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甲亢性心脏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检查对象均采用PI200D BY仪(上海群天通用电器)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关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分型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确定[3]。上肢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受检者就诊后保持坐位15min,测量右或左侧肱动脉血压,连续三天同一时间段测量同一侧血压,取其平均数确定为血压值,以此评估血压的程度。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GE Vivd 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测定心脏各房室腔内径及收缩舒张功能等指标。所有受检者统一采用飞利浦Ingenuity Core 128 CT仪进行胸部扫描,选取纵隔窗横断面图像测量食管-左心房间距,方法见图1,分别选左、中、右三点取平均值确定为食管-左心房间距。
图1 增强CT可见食道位于左心房的后方,两者之间仅相隔5.1m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86 例受检者中,食管-左心房间距<5mm者114例(A组),>5mm者72例(NA组),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血压、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LVEF、F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114例中房性早搏18例、短阵房速15例,阵发性或持久性房颤4例,占比分别为18. 42%、13.16%及3.53%,NA组72例中三类占比分别为5.56%(4例)、2.78%(2例)及0.00%(0例),两组间房性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A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数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
A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数与左心房内径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48,P<0.01),食管-左心房间距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数间呈显著负相关(r=-0.5877,P<0.05)。而NA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数与左心房内径、食管-左心房间距均无相关性(r=0.2765,-0.3521,均P>0.05)。
3 讨论
人体的食管与左心房后壁相邻,相互间仅由薄层的结缔组织相隔,间隔厚度大约5mm左右,其间容纳着食道的血管、淋巴结和神经丛。这种解剖学上的毗邻关系是造成心房和食管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构基础。食管在左心房后面的具体位置并不固定,部分靠近左肺静脉,部分靠近右肺静脉。总体而言,食管与心房之间唇齿相依,相互影响。当病人食管运动或受到食物刺激时,可能会波及左心房的电活动,从而造成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本文通过胸部CT的扫描检查进行测量食管-左心房间距,较为理想的观察到了食管与左心房之间的毗邻程度。与此同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通过两种手段相结合,从而了解到食管-左心房间距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食管-左心房间距越短,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换言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部分可能是由于食管-左心房间距相对缩短所造成,这一结果与国外的有关文献报道相一致。通常认为,食管对于心房组织及电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机制:(1)食管局部运动刺激心脏自主神经;(2)食管对心房组织电学结构的心房不应期、传导速度造成了影响;(3)食管的局部炎症导致心房壁组织发生炎症,同时伴有系统炎症因子的升高,继而引发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改变;(4)食道反酸可引起心脏供血发生改变,导致局部冠脉痉挛,心房组织血供减少,后者又引发心房电学和解剖结构的慢性改变,如心房纤维化、心房扩大,以及心房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发生变化等。这些多重因素也可以共同作用成为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