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在解剖学实验中的应用探索
2019-03-01郑二来张海玲黄剑真陈金锋张灼荣
郑二来 张海玲 黄剑真 陈金锋 张灼荣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省肇庆市 526020
随着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高专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动手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手段能熟悉运用,培养成为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基层实用型医学人才。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为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及临床学科奠定基础,是医学发展事业的奠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构,因而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与巩固,是学生理解和验证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1]。
眼球属于感觉系统,它的形态结构精细复杂,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由于人眼球标本少,且都是甲醛固定的陈旧标本,在实验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眼球实验教学中,我校近十多年来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供兄弟院校参考与探讨。
1 利用眼球模型示教实验
刚从中专卫校升格为高职高专时,开始沿用中专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过程教师利用眼球模型首先讲解眼球壁的三层结构: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纤维膜的前1/6为角膜,无色透明,神经末梢丰富,后5/6为巩膜;血管膜由前向后分别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接着介绍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盘、中央凹、黄斑等结构;然后讲述眼球内容物的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讲授房水内容物时老师只能理论式讲授。老师示教完毕后学生利用模型进行观察,认识相关结构,学生在观察眼球结构过程中感觉十分抽象,诸如房水量少、无色透明,晶状体有弹性以及玻璃体呈胶冻状等等。
2 引入新鲜牛眼示教实验
在实验中只利用眼球模型教学,突显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求知欲与中专生不一样,他们对不理解的结构会进一步的向老师了解,然而老师仅借助模型加上理论再一次阐述效果也很不理想。为此,组织教研室授课的老师进行研讨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讨论考虑引入新鲜动物牛眼进行示教来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眼球结构,结合眼球模型进行示教:(1)观察眼球概貌,找到后部的视神经,并讲解视神经的起始处是视神经盘,然后显示角膜、巩膜及角膜后方的虹膜。(2)用手术刀沿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做一切口,当有少量液体(为房水)流出时让学生观察,示教眼前房时老师用镊子探入角膜与虹膜之间, 示教眼后房时沿着瞳孔探入虹膜后方,并讲述房水由睫状体产流入眼房内(眼前房和后房),然后用剪刀把角膜环形剪开,观察虹膜及瞳孔形态,最后从瞳孔处取出晶状体,观察晶状体形态及弹性。(3)让学生通过瞳孔观察眼球里面的玻璃体,特意问同学看到什么颜色,然后挤捏眼球使部分玻璃体从瞳孔挤出,再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观察到无色透明、胶冻状的玻璃体,并告知学生之前看到黑色是血管膜,血管膜色素丰富。(4)剪去前半部分,可透过玻璃体观察到后部的视神经盘、中央凹等结构。(5)轻轻刮开玻璃体,显露视网膜,然后用手术刀背轻轻分离视网膜,让学生感受到视网膜很容易剥离,而移行至视神经盘处紧密结合。
新鲜牛眼球解剖示教直观性、立体性强,通过结合模型进行新鲜牛眼示教,使学生亲眼观察到角膜、巩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神经盘等结构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点。让学生清楚地观察眼球的结构,使学生对眼球结构加深理解和牢固记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眼球的结构[2]。
3 运用新鲜猪眼让学生操作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动手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手段能熟悉运用,培养成为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基层实用型医学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培养新世纪基层实用型医学人才,我们开始考虑运用新鲜牛眼让学生进行操作,然而学校不断的扩招,每年招生约3 000人,加上人体解剖学课程基本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课,根据市场情况采购牛眼的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猪眼大小如人眼,眼球结构也基本与人相似,而且猪眼在市场上容易采购,价格低廉,购买数量也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近几年采用新鲜猪眼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也增加了移动多媒体投影、数字电视、手术无影灯、数字人体解剖系统等信息化设备,方便了教学演示及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3]。实验过程是先观看老师示教或观看示教录像,然后分组实验操作,最后答疑小结。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提交手术基本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分析能力,真正培养出基层实用型医学人才。
眼球作为感觉系统的核心,结构精细复杂,人体眼球标本结构小,近距离观察效果差,而模型又缺乏真实感,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4]。我们在眼球实验教学中不断摸索,从模型示教到结合动物眼球示教,最后采取学生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一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出发,为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动手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手段能熟悉运用,培养成为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基层实用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