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主题图书在德国出版情况研究*

2019-03-01□文│谢

中国出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选题出版社图书

□文│谢 琼 张 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概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四个中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一步从北京城市总体布局和建设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首都文化建设发展,力争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图书出版及版权贸易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主题图书出版更是对外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塑造与宣传的重要手段。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出版国和引进翻译作品最多的国家。研究北京主题图书在德国的出版情况,有助于打造首都城市名片,促进首都文化输出,提升首都文化实力,推动北京文化在德国的传播。

一、北京主题图书在德国出版的数量与内容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北京城市形象的提升,再加上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出版业对北京主题图书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与需求,出版了一系列北京主题图书。文中所指的北京主题图书是指在德国出版的以“北京”为关键词或主要内容的纸质图书,包括以下三类:①德语区作者直接用德语撰写的图书。②德国向他国购买版权、由汉语以及其他外语译成德语的图书。③由德国出版社或德国与北京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直接用英语撰写的图书(作者国籍不限)。文中调研数据来自德国国家图书馆官网的在线目录,[1]笔者以“Beijing”“Peking”等作为关键词,搜集、整理了2000~2018年5月底在德国出版的所有北京主题图书的详细信息并对它们的数量、种类、选题、出版机构等进行分析。

1.数量变化:伴随中德关系,呈现动态发展

2000~2018年德国共出版北京主题图书641种,年均出版约33.74种。每年的出版数量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18年德国出版的北京主题图书种类情况(单位:种)

从图1可以看出,以2008年为界,德国图书市场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的种类起伏较大,至2008年达到峰值97种,低谷出现在2002年和2017年(统计截至2018年5月底,故2018年数据不作为衡量标准),整体态势并不算平稳。出版情况发生波动主要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版业发展、中德两国关系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出现峰值,是因为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关注度,德国出版业也顺应时机,大量引进与北京旅游、城市文化、奥运会相关的书籍。2007年和2009年,中德互为法兰克福书展和北京国际书展主宾国,虽没有大幅提高图书的引进数量,但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08年之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德国出版业也相应削减预算,但根据笔者之前的研究,在中国2014年年底启动的“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2]等政策带动下,中国作品被翻译成德语的数量明显增加,并保持上升势头。[3]在这种趋势下,德国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种类反而逐年下降,可谓喜忧参半。

2.选题取向:门类集中,关注现实

德国出版市场及读者对北京主题图书的关注点与视角体现在选题偏好上。德国《书业年度统计与分析》年报(Buch und Buchhandel in Zahlen,以下简称《年报》)将图书分为语言文学、通识等9类,[4]与中图分类法大同小异,但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范式,[5]也为使数据更好地为中国出版业服务,本文采用中图分类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如表1所示,德国引进北京主题图书的选题集中在11个大类,其中历史地理、工业技术、文学、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等6个最主要的门类(表1中前6项)占北京主题图书总量的九成,分布非常集中,与德国引进中国主题图书的选题前三名(哲学宗教、文学和语言文字,即对外汉语教材)[6]相比有较大差异,体现出一定地域特色。

表1 2000~2018年德国出版的北京主题图书选题情况(单位:种)

历史地理类。北京地理类图书以旅游指南和游记为主。据调查显示,北京是德国游客认知度最高、最有兴趣游览的中国城市。[7]在2017年中德建交45周年、中德旅游年和2018中欧旅游年系列活动带动下,德国出版界顺势推出了一批介绍北京旅游的英语、德语图书,如《杜蒙旅游指南:北京》等。北京历史类图书则以介绍城市发展史为主,如《北京:失落的城市》等。外交官和汉学家描写过去和现在北京的内容很少作为专题出版,大多是其中国游记中的一部分。

工业技术类。这一类图书主要是汉学家或中国学者撰写的中德合作技术项目学术专著或报告,也包括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等。德国读者关心的话题主要有环保、高铁、生物技术。这一结果一方面符合德国技术强国和欧洲学术强国的地位,也表明德国读者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抱有较高的兴趣。

文学类。文学类图书是版权引进的传统优势领域。这部分既包括京味作家,如老舍、王朔等人作品的德语译本,也包括以北京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代表作有2017年由波鸿项目出版社(Projektverlag)出版的老舍中篇小说《阳光》的德语译本、2000年出版的《四世同堂》、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等。老舍的《茶馆》《正红旗下》等译本早已引进德国,并积累了一定人气,其他作品陆续被译成德语出版也在情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出版社的市场嗅觉很灵敏,对新锐京味作家的作品引进速度较快,他们的兴趣点集中在反映中国和北京当代社会现实、有一定批判意味和知名度的作品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德国读者想了解真实的中国和喜欢思辨的阅读喜好;刘一达和马未都仅作为人名词条出现在目录里,他们的作品译本暂时没有在德国出版。鉴于二人的语言风趣幽默,京味儿十足,作品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特色,可作为未来向德国输出的重点开发领域;而阎崇年、刘心武、王蒙等描写北京城的老牌京味作家的作品大多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德国,这些书籍多为一版一印,在21世纪没有再版。瑞士德语作家阿道夫·穆希格(Adolf Muschg)于1980年创作的《白云或友谊社》是为数不多的以中国和北京为主题的德语原创小说,遗憾的是,这本书在20世纪90年代再版3次后就退出了市场。

3.译作和直接用英语撰写的图书:英语优势明显,选题集中

德国对外引进和翻译图书的数量居世界首位,可见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和兴趣极高,也非常重视翻译工作与翻译人才培养。如表2所示,19年间,德国对外引进版权并翻译为德语的北京主题图书共有99种,占总量的15.44%。其中英语为最重要的译入语,超过总量的50%,其次才是汉语,约占1/3。此外,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世界主要语言也占有一定比例。英语数量占优与它的国际通用语地位、与德语的亲缘关系、德国出版业对英美出版业的推崇等有关。由汉语直接译成德语的北京主题图书数量并不算大,间接说明翻译人才匮乏,中德两国出版机构的交流合作亟待加强。

就选题而言,文学和历史地理类译作占据半壁江山,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与选题的整体情况相吻合,说明这是德国出版业和读者对北京最感兴趣的领域,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在精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是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而是暂缓对德国输出其他有待开发的领域,反而更可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表2 2000~2018年德国出版的北京主题图书译作原语与选题情况(单位:种)

除译作外,由于英语在德国的普及率较高,加上德国大型出版集团的国际化定位,引进的北京主题图书中还包括直接用英语撰写的图书,共计248种。其整体选题情况和各个主题在英语北京主题图书中的比例分布详见表3。图书中工业技术类占绝对优势的原因在于,很多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集和中国学者撰写的技术类学术专著以英语作为出版语言,由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 Verlag)等德国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出版。

表3 2000~2018年德国出版的英语北京主题图书选题情况(单位:种)

二、北京主题图书在德国出版的主体与途径

出版机构是图书引进和版权贸易的主体和直接参与方。对德国出版机构的性质、规模、出版定位、地域分布等情况进行调研,有助于筛选出北京的出版社最理想的合作伙伴,精准定位图书的选题和市场定位,有效推动北京主题图书在德国的出版发行。

1.出版机构:多点开花、一家独大

德国市场北京主题图书出版机构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参与的出版机构数量较多,但出版量和出版类型非常集中。限于篇幅,表4中仅列出出版量较大的12家出版社名称、出版图书数量和占北京主题图书总量的比例,不再一一列举其他出版社的详细出版信息。这12家引进北京主题图书的主力军共引进北京主题图书318种,占总量(641种)的49.61%。其中,以出版学术类和科技类闻名的德国出版巨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数量上明显占据垄断地位,仅这一家出版社就出版了三成以上的北京主题图书,而其他出版社各自的出版量在10种上下。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是科学、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全球第二大出版商,主营医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管理问题和技术等学术类书籍。它所引进的北京主题图书也都是与学术和科技有关的。其他中小型出版社和以旅游为主打的专业出版社也参与其中。从种类上来看,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工业技术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历史地理、文学等其他种类分散在各大出版机构中,没有出版社能够脱颖而出。此外,德国出版社的地域分布情况较为复杂,既有依托国际书展的法兰克福、莱比锡和首都柏林这样的出版中心,也有分散在一些并不知名的中小型城市的出版机构,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的相关机构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种多点开花、一家独大的分布格局一方面说明北京在德国的出版伙伴较多,与他们建立了较为深入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优势领域过于集中,尚待深入开发的领域很多,这也是今后的突破点。

表4 2000~2018年德国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的出版机构排名情况(单位:种)

2.大学与研究机构:数量劣势明显,有待开发合作

除了商业出版社,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下设的出版社也是北京主题图书的引进方之一。根据调研结果(见表5),2000~2018年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出版社只有4家,出版种类仅为5种。虽然这些出版机构依托的单位或是汉学研究重镇,如哥廷根大学,或与中国高校有校际合作关系,如柏林工业大学,但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出版种类都处于劣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除了图书类,还有研究类文章,而本文只统计了图书类成果。此外,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出版社定位往往是学术型,反映出学术界对汉学和北京的研究兴趣。但结合德国汉学的研究动态来看,除文学作品研究与翻译外,北京城市文化尚未成为学术热点。

表5 2000~2018年德国出版北京主题图书的大学与研究机构排名情况(单位:种)

三、北京主题图书在德国的出版特点及推广对策

在德国出版的北京主题图书在数量、选题和出版机构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方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推广对策,使北京文化不仅能够走出去,还能够走进去。

第一,德国引进的北京主题图书充分反映了德国人对北京的兴趣点。目前存在的选题空白点既可能是德国读者不感兴趣的阅读盲区,也可能反映了我们推广外宣工作尚不够到位,更可能成为两国未来合作新的增长点。我们在进行对外图书版权输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对象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了解海外图书市场需求和出版情况,[8]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对象国读者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重要衡量指标,避免一厢情愿。

第二,在北京主题图书出版量显著提高的年份大多有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动发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德国重新掀起马克思热潮。2018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以中央编译局和外文出版社为首的北京地区出版社抓住契机,在最近3年集中向德国输出了十几种与马克思及其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和执政方略的相关书籍,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20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德文版)》(2018,第二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德文版)》(2018)、《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德文版)》(2017)等。这批政治主题出版物既加强了中德两国的出版合作,又回答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当代中国将发生什么变化、发展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更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德国民众喜爱冰雪运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无疑将是又一次打造北京城市形象、提升其在德国影响力的绝好机会。

第三,在德国出版的北京主题图书选题呈现分布不均、主题集中的特点。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9]以来,德国是吸收科学与技术类图书的主要市场。[10]施普林格等出版社从中方得到资助,首先引进推广的也是这类书籍。但种类过于集中的弊端在于,既无法扩展出版社之间的合作渠道,也可能导致读者接受的北京信息相对片面,不利于塑造全面而鲜活的城市形象。所以,北京主题图书在向德国输出版权时一方面应优先选择传统优势种类,确保市场份额,但同时应扩大中德两国出版的合作空间,辅之以历史地理和文学类选题,加强译介与宣传工作,既符合读者的真实需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学科种类上的差异。

第四,德国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出版社对北京主题图书的兴趣尚未被完全调动起来,北京政府、出版社和学术机构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加强与德国汉学家和翻译人才的互动交流,借助“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等,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为北京主题图书在海外的传播拓宽道路。

四、结语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在第69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对中德出版领域的合作前景满怀信心,“……对于德国出版界来说,中国是拥有巨大潜力的重要出版市场,中德合作具有广阔前景”。[11]北京作为国内新闻出版中心和版权贸易中心,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各种促进政策扶持下重点发展特色图书版权输出,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重视对象国读者的满意度,加强与汉学家和翻译人才的合作,承担起向德国乃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传播使命。

注释:

[1] 德国国家图书馆(Die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德国的版本图书馆,它不提供对外借阅服务,而是完整保存1913年以来德国境内所有出版物并负责制定书目。读者可通过其官网(http://www.dnb.de)的在线目录搜索到这些出版物的题目、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具体信息,信息内容全面,更新速度快,是德国图书出版情况最权威的数据来源

[2] “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是“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重点工作之一,旨在对出版企业、版权代理机构和个人作者申报的版权输出且在海外实际出版的图书进行奖励,以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不断促进中国出版、中国文化走出去。该工程由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实施,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具体执行,2014年年底正式启动。详见:张晴.由“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实施情况看出版走出去[J].出版参考,2017(8)

[3] 谢琼,张欣.德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及影响力研究[J].中国出版,2018(11)

[4] 《书业年度统计与分析》是德国书业协会主编的关于德国图书出版情况的权威年度报告,对上一年度德国图书的出版数量、选题统计、译作语言与种类、发展态势等均有详尽的分析

[5] 刘淼,于优娟.北京主题图书在俄罗斯出版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出版,2018(5)

[6] 该结论参考了以下两篇文献中的数据:“中国主题图书在主要发达国家出版情况的调研”课题组.中国主题图书在主要发达国家出版情况综述[J].出版广角,2007(9)与Rautenberg, Ursula/ Engl, Elisabeth/ Qiu, Ruijing. ?China-Bilder?: Eine quantitative und qualitative Studie zu deutschsprachigen Publikationen mit China-Bezug und übersetzungen chinesischsprachiger Originalwerke auf dem deutschen Buchmarkt 2006-2014[R].Erlangen: Buchwissenschaft/ Universit?t Erlangen-Nürnberg, 2015。两项研究中的时间跨度与本文基本一致

[7] 中国旅游舆情传播智库.德国来华旅游舆情调查报告[N].中国旅游报,2014-12-26

[8] 张洪波.如何从走出去到走进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08-26

[9]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是中国政府通过资助出版中国的图书和向国外图书馆赠送图书,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而采取的一项举措,2004年下半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启动

[10] 诸葛蔚东,崔爽,李锐.“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在西方主要国家实施状况分析[J].出版参考,2015(15)

[11] 胡小兵,沈忠浩.“中德两国在出版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访中国驻德使馆文化参赞陈平[N].中国文化报,2017-10-24

猜你喜欢

选题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