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2019-03-01何小军陈振英
□文│何小军 陈振英
近年来,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传统产业逐步走出困局、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尤其是我国图书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和经验,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但当前针对期刊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研究。陈效和郭玉[1]认为我国的期刊业存在着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及供给质量不高三方面问题,在需求侧则是内需不足和出口不畅,科技期刊的发展依赖于制度的驱动,应以供给和需求相衔接机制为基础,以体制、机制、规制三个维度的制度设计为内核,政企联动,强调期刊供给侧改革中制度的变革对期刊发展的作用。周骥和侯海燕[2]将我国的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定义为:增加有效供给,优化制度设计,促进要素升级;期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与内容,就是要继续深化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推进“互联网+期刊”战略,积极打造精品期刊,建立期刊退出机制。
本文结合在医学专业领域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希望以理论结合数据、实践,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科技期刊的作用与影响,更多地探讨科技期刊在供给侧改革中的行动方向与方法。
一、科技期刊供给侧改革的作用
我国的科技期刊存在着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不仅重要,而且迫切。
1.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来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强调要增强产业结构对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使我国的供给体系能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
我国科技期刊应由科技的学术性研究为主导向科技的应用转化为主导转变,应以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切实问题为导向,满足科技、产业、行业需求的技术创新需求,既要侧重于对国家科技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的跟踪与报道,也不能忽视能够改变现状的新技术和新产业,为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科技期刊不仅是记录、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平台,更应成为科研成果与生产转化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产业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学术期刊作为科技工作中起支撑作用的载体,亟需加强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在提升学术话语权上取得突破。一门学科的学术使命、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和学术标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标识性概念来表达和呈现的。独特的学术话语群尤其是标识性概念群的产生,就是新生学科诞生的标记,可以构造成知识生产者和知识用户的两端。因此,科技期刊深化供给侧改革,必须具有系统性思维,宏观以提高中国学术群质量为核心、中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微观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并三者相结合。
2.存在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国外科技期刊依托国际化的出版集团,携技术优势、资本优势、语言优势、科研评估导向优势,挤压着我国科技期刊方面的生存、发展空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国外出版集团的硬件优势并不是我们无法逾越的,其强大的核心是掌握了世界上最主流、最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此,要在总结我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洞悉问题、科学规划,立足我国科研平台、借助国际学术交流、以全球化的视角探索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我国科技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3.满足新需求格外重要
当前,加强我国科技话语体系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一是学术期刊的蓬勃发展,二是顶层设计的深入推进,三是传统学术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图书出版界已经行动起来并获得良好的收益,人民邮电出版社根据我国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要求,以数据驱动构建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突破。[4]
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理念不仅要服务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战略、大格局,同样也应满足科技工作者不断提升的需求,而不应单纯地围绕期刊的评价指标办刊。当身陷对数据库、影响因子的竞争中时,期刊之间就会越来越呈现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状态。长久以来,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与发展身处由供给引导需求的制度框架之中,同业期刊竞争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同质竞争而非异质竞争,期刊的自身特色无法成为竞争的筹码,反而被数据库、影响因子所框定,从而陷入同质化竞争并引发期刊间的趋同效应。同时,科技资源配置和分布的不均衡状态也日益加剧,这些都必然导致发展困境:科技期刊数量多,小而散,重复办刊现象严重、学术依托力量不足、缺乏世界性高质量科技论文的支持,办刊经费紧缺、编辑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满意度不高,等等。
二、一次针对“需求端”的个案调查
不同期刊供给侧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调研、跟踪,才有可能真正了解需求端,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1.调查设计
笔者近日完成了一项针对医学(急危重症领域)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因为医学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占比大,具有代表性,这次问卷结果基本能反映当前科技期刊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问卷通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以下简称“本刊”)的编委、通信编委、审稿专家等在其微信工作群里发送。
2.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66份,完成问卷者中,50岁以上者占12.5%,高级职称人员占25%,来自大学附属医院的受调查者占57.92%,来自三级甲等医院的受调查者占73.5%。我国急诊危重症领域内有期刊13种,知道超过5种的受调查者占40.16%,但每次投稿前先查期刊的占19.4%,28%的人在错误的网站(钓鱼/诈骗)上投过稿。44.26%的参与者向本刊投过稿,29.23%的参与者在本刊上发过论文,62.3%的参与者在本刊的网站上下载过论文;61.2%的受调查者会翻阅期刊的广告且不认为多刊登广告会影响刊物的学术质量;51.64%的受调查者手头有研究即将完成。
在投稿意向方面,在即将完成研究的受调查者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44.5%)和SCI杂志(24.04%)为代表的杂志仍是研究者首选投稿的刊物;有14.21%的参与者不关心刊物的级别,只关心出版速度。针对阅读方式的改变,我们提出“最近一次翻阅纸质刊物是什么时候?”,有64.75%读者是在调查前1个月翻阅过纸质期刊,而13.66%的人最近一次翻阅纸质期刊则是1年前。这表明即使在网络信息时代,专业人员仍将科技期刊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学术类期刊在特定小众群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针对阅读心态和阅读偏好方面问卷结果表明:读者的阅读心态已经从学习新知识、技能向了解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转变,这意味着更多的是浅阅读。编者眼中的传统“好”的文章并没有引起读者应有的关注与兴趣。比如,对本刊网站上的论文关注度依次为:标准与指南(58.2%)、临床研究(17.21%)、经验交流(8.2%)、综述(6.01%),而作为每期重点专题邀请业界大咖撰写的述评占比最低(4.37%),并不是刊物里最受欢迎的文章。而以往认识中的学术水平一般的国外指南解读,却是本刊读者最感兴趣的文章,说明读者需求发生了新的改变。
其中高高聚集区主要有:中山区的南部沿地区海石槽村景区以及滨海中路秀月峰附近;中山区北部人民广场、青泥洼桥、友好广场、中山广场、港湾广场、会议中心沿线附近,此外还有中山公园、劳动公园、大连植物园、东港、威尼斯水城、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区域;西岗区主要分布在滨海西路、付家庄公园和金沙坪景区周围;沙河口区南部的星海广场周围。
表1 阅读中文论文的心态
表2 您最关注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刊发论文类型
表3 喜欢阅读《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刊发的专家指南/共识类型
3.被忽略了的“需求端”
全文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和发布时滞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扩散和传播,因此本刊的网站可以免费下载刊发的最新论文,也随时关注着每一篇论文的下载情况,并根据论文的下载量对编辑出版工作进行调整,但仍未跟上需求端的变化。以本次问卷为例,本刊所处的领域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所以亟需各种规范、标准、指南来引领、指导,编辑部和编委会一直认为国外的标准与指南未必适合中国人群、国情,同时也为了推动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更倾向于立足中国国情,参照国际经验,制定中国的标准、指南、共识。本次问卷的结果必然会影响本刊未来的编辑出版工作,我们也将寻求更及时、有效的方法去跟踪、了解需求端的变化。
三、对策与思考
科技期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多层面的工作,既要把握宏观上的战略契机,中观层面上的创新驱动,更不能忽视科技期刊的内生动力。
1.宏观层面:把握契机
战略指明方向,战略能有效整合力量,推行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应以提高学科的学术话语权为核心,以学术标识性概念群为标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由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转变,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制度创新,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激励体制;战略创新,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构建战略支持体系。
根据建设“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需要,我国主管部门鼓励积极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并对一些实力较强、前景较好的英文科技期刊予以资助。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7部委开启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目前已经资助了3批刊物,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5]
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帮扶下,一批集约化、集团化优势突出的期刊群已经快速发展壮大起来了。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其354种刊物中共有78种期刊被SCI收录,国际学科排名位于Q1区的期刊数量上升至22种,占全国34种期刊的65%,其中7种期刊进入国际学科排名前10%。在新形势下,相关主管部门也在调整期刊管理办法,这些都在宏观层面上为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打开了局面。
从全球科技出版形势来看,国外几大主要科技出版集团已形成了期刊集群化的垄断优势,他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各学科领域均拥有具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刊物,更开始直接进入中国设分支机构,直接与我国的科研机构合作办刊,抢占科技出版资源。为解决稿源外流的问题,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也采取了切实的行动:2015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共同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鼓励优秀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在重大科技奖和院士评选中也增加了对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成果的数量要求。
2.中观层面:创新驱动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中观上的结构失衡和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矛盾;我国科技期刊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低端锁定导致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内容产品过剩与需求供给不足共存,因此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共同促进中观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我国科技期刊必须要重视科技的创新与转化功能,充分发挥办刊优势,优化内部管理与工作流程,精准定位读者、作者,明确、细分读者、作者的真实需求,以创新意识来驱动科技期刊的内生动力。只有以创新为驱动,科技期刊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有机会与国际名刊大刊竞争。以科技期刊的发行为例,在传统订阅模式无法维继的情况下,是自办刊物网站,微信公众号,还是借助万方、知网的全文平台;无论是会员订购、还是单篇付费,是选择精英知识付费模式赚效益还是大众免费阅读占市场,只有充分了解本专业读者的真实需求与消费习惯,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不同类型的文献、不同时期的论文给予不同的订阅、传播模式才是最有效的,好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有更多的读者阅读、借鉴、分享。
中国科技期刊必须走出去,这是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建立起目标定位、内容定位、叙事定位、渠道定位、效果定位等“五位一体”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传播体系。[6]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是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常用方法,许多英文新刊通过与国际出版商的合作,很快就进入了国际检索系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成为了国际出版集团的产品加工者。2018年的“中兴事件”给我们的刺痛与启发在于,市场是逐利的,“做大”可以迅速使利润最大化,并占有市场,但若缺乏强大的核心技术与能力,则永远只能是市场的跟随者。所以,在科技期刊做大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如何做强,如何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换,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体系。从做大到做强,光有“船”不行,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航母舰队”——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传播平台,否则我们将难以拥有独立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3.微观层面:以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为导向,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精细化来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微观的供给侧改革。我国科技期刊的供给侧改革也应以提高期刊质量为核心,以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为导向,发展内生动力。
我国的科技期刊都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和指导原则,都推崇科技的创新与原创,充分尊重科学的发展规律,以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为导向,同时注重并跟踪需求端的动态变化,灵活应对。以组稿工作为例,我们常忽略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生命周期”,其科研的高产期并不长,所以科技期刊更应紧盯青年科学家、尽可能地抓住科研人员的高产期。当前,我国的编辑从业人员有合理的年龄分布,中青年人员成为了骨干力量,高学历与中高级职称达到了一定比例,[7]编辑团队总体是有实力与效率的,但却仍无法满足内外竞争激烈的期刊发展需要。究其原因是编辑人员忽略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生命周期:一方面,编辑人员信任、依赖老专家、更希望向成名的专家组稿、约稿,造成了科技期刊对科学成果和科技服务的短视和功利化;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队伍的梯队化和团队化,大量杰出的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涌现,而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与更替却相对要慢得多。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大多数的科技期刊编辑都要面对比自己年轻的、陌生的作者、读者。如何了解年轻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思路、阅读习惯、投稿倾向等,如何将科研成果和新传播技术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服务新时代的年轻读者,是科技期刊编辑们应当努力探索的。
中国的科技期刊大都专注于某一细分专业的科学技术领域,定位清晰的科技期刊本应能集中并迅速地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发展成果,本应最易受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青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稿源为例:一方面,在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大量的优秀稿源外流,国内的科技期刊都缺乏好稿源;另一方面,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国外期刊比国内的期刊“好投”“好发”,因而倾向于选择国外期刊。长此以往,大量既没被SCI收录,又不是核心的科技期刊,都陷入缺少好稿源、难以提升质量的窘境。事实上,是因为忽视了需求侧的真实需求,而将优秀稿源拱手相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过去的“等、靠、要”早已不合时宜了,科技期刊如何实现优秀稿源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则更为迫切与现实,唯有加强期刊内部管理、优化出版流程、提高期刊的科技服务能力,才可能走出困境。如果我国的科技期刊能够架起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的桥梁与纽带,那么必然有更多的作者愿意将稿件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如何在众多的科技期刊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是办刊人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服务对象,才有可能赢得读者、作者,有了读者、作者的支持与帮助,才能拥有与国际出版同行竞争的基础。
注释:
[1] 陈效,郭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制度安排[J].中国出版,2018(12)
[2] 周骥,侯海燕.期刊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7(11)
[3] 中国科学学术服务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8
[4] 刘华坤,谢磊,张志林.大数据驱动的出版业供给侧改革探索实践——以人民邮电出版社“以销定产”按需出版为例[J].中国出版,2018(14)
[5] 张宏翔,任红梅,黄思斯,等.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EB/OL].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51999
[6] 慕玲.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的五个维度[J].中国出版,2018(11)
[7] 任红梅,寿景依,张宏翔.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