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四步走”

2019-03-01朱荣政符斐孙华磊江苏省苏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

人民调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四步走服刑人员苏州市

朱荣政 符斐 ,孙华磊/江苏省苏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

社区矫正损害修复是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一项具体实践,作为一种崭新的、先进的矫正视角和方法已逐渐为国内外所认可。它主要通过完善被害人参与和补偿机制,教育引导社区服刑人员主动补偿被害人(社区),积极回报社会,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改善恢复,获得社会认可,最终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

近年来,在江苏省司法厅的统一部署下,苏州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创新,创建了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四步走”模式。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损害修复委员会、被害人保护委员会,社区矫正中心均成立了交通肇事类、成瘾类、侵财类等修复工作室,以聘请或购买服务方式吸纳高校专家、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建立了圆桌会议制度,全面开展损害修复工作实践。全市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意识和精准修复能力显著增强,违纪违规、不服管理人员比例下降近50%,重新犯罪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取得了较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第一步:“塑心工程”积极培养修复意识

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损害修复的前提条件是社区服刑人员认知观念的转变,其愿意去修复,而教育是转变认知的核心。苏州市社区矫正部门深入开展“塑心工程”,围绕德法教育和心理矫治两大主题,积极培养社区服刑人员损害修复意识。

全面开展新入矫和重点人员短期集训,强化社区服刑人员敬畏法律、服从监管意识。截至目前,已集训92 场次、3881 人次。实施精准矫正,根据犯罪类型、群体特点开展小组分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引入传统文化、苏州精神等,促进以文矫人,如张家港市开设儒家“五常”思想教育课堂,相城区利用当地“冯梦龙文化”资源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诵读经典。在教育方式上,利用当地文化古迹、历史馆、法治教育基地等实体场所开展情景式、互动式体验教育;利用春节、重阳、国庆等时间节点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如常熟市每年3月8日开展女性社区服刑人员“做晴朗的半边天”活动;吴中区每年5月4日举办“十八岁畅想曲”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成人仪式。同时,坚持“治人先治心”矫正理念,推广 “五个一”心理矫治模式,即“培育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购置一套心理设备,每季度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测试,开设一条免费心理服务热线,为心理障碍人员建立一个跟踪治疗小组”,突出认知矫正、行为训练、被害角色虚拟体验等,激发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主动补偿心理。如昆山市郝某某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救火,获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因此获得了减刑,他说是矫正感化了他。

心理咨询师开展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组织“破茧化蝶”女性特殊人群烘焙沙龙活动

第二步:“使能行动”帮助提升复归能力

损害修复的客观条件是社区服刑人员有能力去实施修复。苏州市社区矫正部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注重“生活上扶困、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教育上扶学”,积极培养塑造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发展环境。

加强与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的协作,及时将困难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等范围。各地均设立10 万元/年的社区矫正应急救助资金,开展“暖春”“团圆”等主题帮扶活动,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基本生活有保障,未成年子女无失学、无流浪。坚持“授人以渔”,联合人社部门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就业指导服务;购买职业规划社会组织服务,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设计一对一辅导;建立105 个涵盖物业、绿化、保安、制造业等领域的就业基地,为经济困难人员提供实战化、一体化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平台。如姑苏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观漕湖农业产业园,学习立体管道浇灌、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知识;昆山市开设西点制作、家政服务等30 多个培训班,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对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苏州市司法局积极联合检察院、关工委等部门团体建立20 余个关护基地,邀请“五老”志愿者建立一对一关爱导师帮带机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如相城区未成年人王某在当地一个关护基地接受矫正,由关爱导师、心理咨询师和基地负责人等进行合力帮教,带领王某学习电焊技术,为解矫后的谋生打好基础。

第三步:做好“中介人”帮助实施精准修复

损害修复的核心任务是社区服刑人员为取得被害人(社区)的谅解和认可而实施具体的修复行动。因为信息不对称、沟通有阻碍,社区服刑人员常常不知道具体该为被害人 (社区)做些什么,因此需要矫正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中介人作用,为他们实施精准修复“牵线搭桥”。苏州市社区矫正部门注重服务引导,积极为社区服刑人员对接需求、搭建平台、争取资源。

建立服务需求对接机制,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别、修复能力和社会资源,规划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方式,设计定向精准修复服务,做到一人一案、一事一案。在服务过程中保持与被害人(社区)的沟通对接,在合理范围内实现被害人(社区)满意度最大化和修复效果最大化。如昆山市建立“生态环境司法实践保护基地”,组织侵犯环境类人员义务补植复绿;常熟市与五星交警中队合作,组织交通肇事类、危险驾驶类人员参与文明交通执勤。搭建“公益+”修复平台,与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特殊学校、公益服务机构等建立283 个社区服务基地,开展“敬老服务”“绿色家园公益行动”等300 余个公益服务项目。如相城区薛某每月都会参加两次“残疾人之家”公益服务,通过制作包装袋、餐巾纸盒等创造收益,用来帮助残疾人。此外,苏州市司法局还鼓励建立“互助志愿服务队”,组织、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参与更广泛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昆山市宋某某已累计提供服务2115 小时,被评定为四星级志愿者;太仓市徐某经常去敬老院陪伴、帮助老人,院方向其赠送了“真情系老人、温暖送爱心”的锦旗。

第四步:做好“引荐人”促进社会认可与融入

损害修复的最终目的是社区服刑人员取得被害人(社区)的谅解和接纳,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可和支持,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苏州市社区矫正部门主动做好“引荐人”的角色,在促进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和融入上下功夫。

鼓励社区服刑人员充分发挥特长服务社区居民

各地积极建立被害人保护协会,定期开展由社区服刑人员、被害人或被害人保护协会等代表参加的损害修复圆桌协商会议,引导双方协商交流,争取被害人或被害社区代表加入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小组,教育社区服刑人员悔罪补偿,促使其被被害人(社区)谅解接受。创建损害修复功能场所,结合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分中心)实战化建设,建立交通肇事、侵财类、成瘾类等矫正修复指导工作室,建立被害人代表、损害修复协商、被害体验等功能室,为损害修复工作打造专业化、集约化的矫治场所。建立一套包括“心理认知测量”“社会支持量表”“被害人满意度调查”等在内的损害修复效果测评体系,及时评估修复效果,修正修复方案。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向“纪妈妈”青少年关爱中心等38 家专业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参与更广泛的正能量社会活动,帮助巩固、扩大修复影响力。如张家港市王某在矫正期间救回跳桥轻生女子,擒获入室窃贼,两次获得该市见义勇为表彰,也获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和认可;吴江经济开发区王某,因虚开增值税发票被判刑,为了修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在矫正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苦心钻研技术,研发了许多新产品,其中两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认可,还带领公司积极参加狱内职业推介会,使之成为刑满释放人员阳光就业帮扶基地,王某因此获得了减刑,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司法为民”节目播出,获得了周围同事和群众的赞许。

猜你喜欢

四步走服刑人员苏州市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男性服刑人员再就业职业倾向研究
——以定西市监狱为例
大选登记
企业基层管理建设“四步走”的思考
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四步走”
电流表使用“四步走”
“三释课堂”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上好“第一课”
普安县关工委法制帮教团到海子监狱开展帮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