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元与年号文化刍议

2019-03-01刘迎秋

关键词:纪年帝王命名

刘迎秋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一、 改元与年号源起

清人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云:“三代诸侯,各自纪年。《史记》诸侯王世家,纪年不用帝号,而仍以诸侯王之年纪事。……古无年号,即有改元,亦不过以某年为元年。……至武帝始创年号,朝野上下俱便于记载,实为万世不易之良法。”[1]这里赵翼给我们提供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先秦时期便已经有了用以纪年的改元;二是年号纪年始自汉武帝。

年号,是用来给改元时的那一年命名的,希望借此或昭示圣德、或顺应天瑞、或敬畏天灾、或消弭人祸等。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古代帝王即位后一般都会改元,用以表示新的帝王顺天更始之义,同时也用来记录时间,如《春秋》中就有隐公元年、桓公元年、庄公元年等。但自汉朝武帝以来至清末的帝王,不仅在即位后会改元,而且在位过程中也会改元,同时在改元时还命以年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年号文化。笔者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辞海》中的年号附录统计,年号自使用以来,中国见于正统的朝代(《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所使用的年号有513个,如果加上一些地方割据政权或民族政权的年号,总数超过900个(见表1)。年号文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不仅时间持续长,而且地域跨度大,甚至在一些中华民族统治地区以外的国家也逐渐使用了年号纪年,如朝鲜、越南、日本等,至今日本仍采用年号纪年。

表1 中国历代年号统计表

年号自汉武帝时开始使用,但年号具体起源于何时,前人多有争议。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鼎)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2]460-461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孝景以前即位,以一二数年至其终。武帝即位,初有年号,改元以建元为始。”[2]461据此可以看出,张守节认为年号从汉武帝即位时便开始命名使用。中古时期持此观点的人不少,其中不乏著名的史学大家,如隋人费长皇、唐人颜师古、宋人王钦若及高承等。这些人都犯了和张守节同样的错误,认为武帝即位后便命名了“建元”年号。但事实并非如此。经过明清以来众多史学家的考证,真正开始命名年号应从“元鼎”三年,即汉武帝即位后27年开始命名的,前面的“建元”、“元光”、“元狩”年号包括“元鼎”都是后来追加的,从那之后的年号命名才真正在改元之时进行命名。此外,《史记》在“元光”之后还遗漏了“元朔”年号。辛德勇先生在《建元与改元》一书中对以上问题有详细的论证,理据较充分。

二、改元原因探析

自汉武帝后的2000多年历史里,所使用的年号众多,几乎每个年号都伴随着改元而生,年号与改元必然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要探析所用年号的使用原因,就要探析每次改元的原因。

改元的原因按内外层次分,主要分深层的和浅层的两个方面。深层的原因主要是改元背后汉代形成完备体系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五行生克”的理论基础。浅层的原因又分为微观原因和宏观原因:微观原因主要是指每次改元并命名年号的具体原因,其中大部分可以从史料中找到答案;宏观原因则是对众多改元的微观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类,从中找出的一些有迹可循的规律,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原因。

通过对《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中513个明史可查的年号进行整理分析可发现,改元的宏观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人为的,主要因为遇到重大的政治、军事、文化事件而改元,如帝王即位、宫廷政变、礼祭活动等;第二大类是自然的,主要因为遇到祥瑞灾异等异象而改元,如出现凤凰麒麟等祥瑞,或是发生严重的旱涝蝗等自然灾难,或是局地出现流星地震等天文地质异象等。

(一) 人为因素方面

1.帝王即位而改元。《白虎通义疏证》言:“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3]改元以求与民更始,所以古代帝王即位必改元,这个惯例为历代帝王所继承,很少例外,也成为改元最多的原因,尤其在一帝一年号的明清时代几乎成为改元和命名年号的唯一原因。513个年号中,因帝王登极而改元的共有216个,占比超过了五分之二。这里皇帝即位改元定号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同朝代更迭时首创王朝者的改元年号,如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号、西晋晋武帝的“泰始”年号、北宋赵匡胤的“建隆”年号、明太祖“洪武”年号等,这类年号多具有开创、始建、顺应天命之意;第二类是同一朝代内的帝王即位而改元,如汉宣帝刘询即位的“本始”年号、汉献帝刘协即位的“永汉”年号、唐玄宗即位时的“先天”年号、明成祖即位时的“永乐”年号、清世宗即位时的“康熙”年号等,这类年号所占比例较大,多具有继承大统、国泰民安、崇信祖宗、再接再厉之意。

2.礼仪祭祀而改元。《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言:“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4]礼祭自古就国家的头等大事,凡遇重大事件或日子,大都要祭祀上天、敬拜祖先,希望能通过祭祀活动得到上天或祖先的庇佑。所以礼仪祭祀在改元的原因中也占了很大比例,如果除去与帝王即位时的礼祭改元,总数也有60多次。祭祀上天的如汉武帝祭祀泰山时的“元封”年号,唐高宗祭祀泰山时的“乾封”年号,宋仁宗久病而愈后祭祀上天的“嘉佑”年号等。年号中许多是直接借用所崇拜的先代帝王用过的年号,如汉武帝崇拜汉文帝而改年号“后元”,东汉光武帝崇拜汉景帝而改年号“中元”等。

3.政局变动而改元。这个原因包括很多方面,如立废皇太子或皇后、出台新政新规、战事胜利或失败、国内动乱等,所以出现的改元次数也很多,据统计有170次之多,占了三分之一。如西汉元帝时因匈奴呼韩单于归顺大汉、边境安宁而改“竟宁”年号;隋文帝废太子勇及其诸子、封晋王杨广为太子而改“仁寿”年号;唐僖宗时国内局势不太平,兵祸并起,为求国家昌明而改“广明”年号;北宋徽宗立皇后,祀天地于圜丘,大赦天下并改元“政和”年号;南宋理宗因为元军大兵压境、国内外形势紧张而改元“嘉熙”年号等。

(二)自然因素方面

这类主要是自然异象引起的改元,包括祥瑞和灾异两方面:

1.因祥瑞而改元。出现祥瑞也是改元的一大原因,不仅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而且反映了年号“以天瑞命”的特点。据统计,因出现祥瑞而改元的年号有40多个。祥瑞主要分为天瑞、物瑞和事瑞三方面。天瑞方面,如汉武帝时因天降甘露而命名的“甘露”年号,北齐成帝因济、黄两河变清而命名的“河清”年号,北宋宋徽宗见五色云而改“宣和”年号。物瑞方面,如汉武帝得宝鼎于汾水而命名的“元鼎”年号,唐高宗因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而改“仪凤”年号,汉宣帝刘询、吴大帝孙权都因出现黄龙而改“黄龙”年号。事瑞方面,如唐高宗因皇孙满月,大赦并改元“永淳”年号;武则天因所得病康复,大赦并改元“久视”年号;宋仁宗久病而愈改元“嘉佑”等。

2.因灾异而改元。根据“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说”,出现祥瑞或灾异都是上天对帝王执政好坏与否的一种反馈,如果政治清明则祥瑞不断,如果政治有失则灾异不止,当权者不仅要及时反省自己,而且也要赶紧改元以对上天有所回应,尤其是灾异不断的情况下,改元更加频繁,因此现在看来很平常的各种自然现象或灾害就成了古代帝王改元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历代因灾异而改元的有近80次之多,主要分为天灾和人祸两方面。天灾方面,主要是各类自然灾害,如汉武帝时出现长星孛于东和连年大旱,分别改年号“元光”和“天汉”;汉昭帝因晨有流星西行而改为“元平”年号;汉宣帝因为国内发生地震且山水出,于是改元“地节”年号;汉成帝因为东郡黄河决堤,兖州、豫州被淹而改元“河平”年号;东汉安帝时大风、地震、冰雹、日食等灾象不断,故改元“永宁”年号。人祸方面,主要指战争、饥荒、帝王久病不愈等,如西汉成帝民怨日深,暴民日多,因改元“永始”年号;东汉灵帝皇子刘辩被人追杀,保命回宫,吓得改元“昭宁”年号;魏孝明帝时大旱,幽州大饥,饿死者数千,于是改元“神龟”年号;南朝宋明帝久病未愈,希望病愈而改元“泰豫”年号。

当然,有很多改元都是多种原因混杂在一起的,如帝王即位时一般都要祭祀天地,或是即位时的年号用字来源于先祖所用的年号,或者地震干旱和百姓起义等天灾人祸一起发生而改元等。而且由于资料的缺失、记录不全,或有由于帝王出于个人喜好随意更改,或是不同史书记录存在差异,以上这两大类也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年号改元的原因。

三、年号作用探析

年号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被历代统治者们所青睐,不断被传承和发扬,这同年号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和政治作用息息相关。如上文所言,年号最初产生的原因是来自“明正朔、示正统”的政治作用。除了政治作用外,年号的基本作用是纪年。此外,年号在发展过程中还产生新的作用——命名。

(一) 纪年作用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一书曾对纪年的重要性给与了阐释:“纪年者,历史之符号,而于记录考证最不可缺之具也。以地理定空间之位置,以纪年定时间之位置,二者皆历史上最重要之事物。”[5]因此年号纪年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和实用的作用,以至于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纷纷效仿,建立起了本国的年号纪年方式。朝鲜人金景录在其文中说:“(朝鲜)各种公行的内外文书、碑石(墓志文、王室胎室碑文)、玉册文(竹册文)、祝祭文,以及臣下所上的疏章、笺文,私人文记等,也涉及年号”①。

此外,在中国古代纪年方法产生前后,还有很多其他的纪年方式,这些纪年方法或被年号纪年取代,或与年号纪年并行不悖,下面按照各纪年方法产生的时间予以分别阐述,以便更加清楚地描绘年号纪年的特点和重要性。

1.星岁纪年法。这是中国最早的纪年方法,包括岁星纪年和星岁纪年,是根据观察岁星即木星的运行而产生的纪年方式。据出土文物和专家考证,此纪年法起源于上古时期,在战国时已发展的很完备,最早的书面记载见于《楚辞》、《淮南子·天文训》等书。岁星指的是木星,它每约十二年绕地球一周,因此古人便把木星的轨道参考位置不变的恒星在天空中平分为十二等分,用以纪年。后来因为木星在天空中的轨道是由西向东运行,与太阳轨迹相反,不方便使用,便又想象出了一颗木星运行方向完全相反的太岁星,称星岁纪年。但是这种纪年方法常人难以使用,且时间长了有较大误差,因此自西汉末甲子纪年产生后即被废除。

2.甲子纪年法。此纪年方式产生时代较早,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记载,但后来失传。现在一般认为甲子纪年直到西汉末期的王莽后才真正被广泛使用,在此之前的甲子都是上溯反推而成的。此纪年法通过十二地支和十天干循环配合,再结合年号和生肖,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的纪年方式,一直沿用至清末,非常简单实用。

3.王公名号纪年法。此纪年法是中国有书面文献记载最早的纪年法,在安阳殷墟甲骨文中便已采用,并一直沿用至周代,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便有“於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2]511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记载。此纪年法是自王公即位后,用数字标明王公在位的年数,简单实用,一直沿用至西汉年号纪年法创立而止,如鲁隐公元年、齐桓公元年、晋文公十年、楚庄王八年等。

4.十二生肖纪年法。关于十二生肖纪年法的产生时间,历来颇多争议:有人认为产生于东汉,如赵翼《陔馀丛考》认为十二相属起于东汉北方少数民族;有人认为西汉末传自西域,如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认为其于西汉时传自古巴比伦;还有学者根据《诗经》记载和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竹简论证,认为十二生肖产生于春秋末期。不管怎样,生肖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5.年号纪年法。前文已述,年号纪年出自汉武帝执政初期,如建元、元光、元朔等,自诞生起,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根据朝代、年号和干支,能够准确地记录时间,中国的史书记录时间的方式皆以此为法。尤其到了明清两朝,由于帝王即位后基本不再更改年号,仅仅根据年号便可以完全记录和查询时间,非常简单实用。另外,我国古代还有许多口耳相传的纪年法,如结绳纪年、以禾纪年等。

(二) 命名作用

年号的命名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指称、称呼帝王的,另一类是命名普通人名或地名的。

1.用年号来指称帝王。年号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到了明朝伴随着一帝一年号制度的建立,除了有纪年作用,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用处,即用来指称帝王,如明洪武帝指朱元璋、明崇祯帝指朱由检、清康熙帝指玄烨等。当然在年号指称帝王的作用产生前,帝王还有很多其他用来指称的方法,按照产生时间前后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称“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去世后,朝廷按照其生平功绩给其追加的封号,生前一般只称“王”。关于谥号制度的产生时代有不同说法,一说是产生于殷商,如吴静渊、屈万里、袁庭栋等学者持此观点。一说是周初,如《逸周书·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6]一说是西周中期产生的,王国维和郭沫若等学者皆持此观点。不管怎样,“谥号”称呼帝王在周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大行其道,在此之前夏商的帝王一般直呼其名,如孔甲、盘庚、帝辛。“谥号”一般为一个字,有褒扬、贬责和同情三大类,如周文武、周厉王、鲁哀公等。两汉以后除了王侯可以有谥号,将相也可以有谥号,同时字数也越来越多。

二是称“陵号”。据考证,春秋之前的帝王陵墓一般不起封土堆,因此“陵号”产生于战国初期,至西汉高祖之后开始一帝一陵号,并用来指称帝王,如长陵指汉高祖陵,霸陵指汉孝文帝、茂陵指汉武帝等。唐代以前,皇亲国戚也可有陵号;唐以后除帝王以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再有陵号。

三是称“尊号”。“尊号”一般是臣子对在世帝王或皇后的称号。“尊号”产生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王绾、李斯上奏书给秦始皇说:“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2]236到了唐代,“尊号”大盛并形成定制,臣子可以直呼而不用避讳,如武则天便是其“则天顺圣皇帝”尊号的前两字。由于后来一个帝王常有多个尊号,且字数较多、称说不便,后世一般很少使用,或只取其前两字,如清代慈禧太后便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尊号的前两字。

四是称“庙号”。“庙号”是在皇帝驾崩后,朝廷在新建庙堂或太庙祭祀时给其牌位追封的名号。庙号何时产生有不同说法,根据《史记·殷本纪》:“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2]104,司马迁认为殷商已有此制度。学者袁庭栋经过考证认为商周时代并无庙号,庙号一直到了西汉景帝才出现。后来由于谥号长度不断增加,难以称述,从晋武帝之后世人便经常以庙号来称述帝王,如唐太宗、唐玄宗、明太祖等。

五是称“年号”。“年号”虽诞生于西汉,但由于明代以前的皇帝在位期间一般都会数改年号,且年号中有许多重复使用的,因此很难用年号来称述帝王。到了明清,除明英宗改“景泰”为“天顺”,清穆宗改“祺祥”为“同治”外,其他帝王均未改过年号,且统治者也比较注意避免使用前人用过的年号,因此年号指代帝王非常方便,便逐渐成为习惯,如嘉靖、万历、康熙、、乾隆、光绪等。

概括来说,唐代以前史书中对于帝王的称呼多用谥号,如周武王、汉宣帝、魏文帝、隋炀帝等;唐代到明代多用庙号,如唐太宗、唐宣宗、宋太祖、宋孝宗、元世祖等;明清两代普通场合多用年号,正规场合多称庙号。此外,对于同一位帝王来说,还要区分其生前称号和死后称号,一般帝王生前称号有姓名、尊号、年号,死后有谥号、庙号、陵号。如清乾隆帝,其生前名字为“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为“乾隆”,死后则有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清高宗”、陵号“裕陵”。

2.用年号命人名、地名。因为年号所用词语基本上都是些美好、祈福、宏伟、富丽的词语,而且许多年号用词多来源于古代儒家经典,因此历史上很多老百姓都喜欢用年号来命名,例如年号“太安”、“永安”、“永康”、“和平”、“文明”等都经常用在人名当中。而以年号命地名,多为县名,此外也有镇名、府名、州名、军名、寺庙名、宫殿名等,且多集中在唐宋时期。钱大昕在其《十驾斋养新录》中云:“考古以年号名县者,唐有宝应、至德、光化;五代有长兴;宋有乾德、兴国、淳化、咸平、祥符、崇宁、政和、庆元、宝庆 。又有以年号名府者,则唐之兴元、宋之绍兴、隆兴、庆元、咸淳是也。以年名州者,则宋之太平与兴国是也。”[7]可以看出,地名中用年号的为数不少,他们或是因为战乱后重新命名,或是有了新的行政区划,或是当地出现了祥瑞灾异。此外,还有很多地名与年号相同的,但并非取名于年号,数量不下百个,都是因为想取吉祥美好的词意而不谋而合造成的。

四、小 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年号最早起源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并按照六年一改元的时间节奏对之前的年号进行了追加命名,而不是大多数史书记载的“建元”年号。二是年号的命名的原因主要分为人为因素为主和自然灾异为主的原因,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来自于“五行相生相克”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三是年号主要有政治作用、纪年作用和命名作用。总之,年号作为我国封建时代2000多年来最重要的纪年方法,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挖掘和研究,不仅能丰富我国的传统历史资料,而且能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注释:

① 转引自李花子《17、18世纪朝鲜使用中国年号问题》,载于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十三辑,2004年,第82页。

猜你喜欢

纪年帝王命名
走,去抓帝王蟹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清朝帝王与寄畅园
她与帝王为邻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我是我自己的许多孩子〔外一首〕
对时间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