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粉”字动词意义的泛化
——以网络新词“互粉”为例

2019-03-01李莹莹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流行语范畴意义

李莹莹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今社会进入网络大众化时代。微博、微信、QQ等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由交流的平台,人们在这些广阔的平台上分享观点、自由交流的同时不断发生思想碰撞。新的交流方式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多灵感,许多新词新语由此产生,并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对人们的交流沟通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互粉”一词便是人们在使用微博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典型性的流行语,并出现了“粉你”、“粉了”、“粉我”等一系列词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互粉”中“粉”字的含义和来源

(一)“粉”字初探

根据《新华字典》对“粉”字的解释,“粉”主要是指细末儿,如“花粉”;还特指化妆用的粉末,如“扑粉”、“粉黛”;还有用豆粉或别的粉做成的食品,如“粉皮”、“凉粉”等等,这些属于“粉”字的名词性范畴。“粉”还可以表示颜色,则属于形容词性范畴。此外,“粉”字作为动词也经常使用,如“粉碎”、“粉饰”等。《释名》中还曾这样解释过:“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1]因此,“粉”作为动词还有使米分散的意思。根据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范畴结构中各层级所具有的信息量和实用性是不同的,他们在地位上并不相同,在建立范畴过程中有一个层次在认知和语言上比其他层次更显著。“粉”作为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范畴,有中心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日常生活中,说到“粉”字时,首先会想到它作为“粉末”的名词性意义,并在多义词中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扩展性,如“粉扑”。所以,一般“粉”作为“粉末”的意义更加凸显。

(二)流行语中“粉”的动词性含义

在微博这个全民互动平台中,“互粉”一词产生。互粉即互为偶像、互相成为粉丝。在微博中,“关注”是指你关注的人,而“粉丝”则是指关注你的人,当你与其他用户互相关注后,就是互粉。“粉”在这里是动词词性,意思为成为粉丝。由于关注即成为粉丝,所以“粉”在这里又有关注的意思,并且关注的意思被更为广泛是要,如《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题为《即使是娱乐,“粉”什么也很重要》(《人民日报》 2017-02-23)。由此很多平台也应运而生,它们根据“粉”的这一动词词性来取名,如“粉我吧”、“互粉大厅”、“互粉平台”、“互粉之家”等。此外,“粉”还由关注进一步引申出支持、力挺的意思,如“粉我”除了是关注我还可能是“挺我”的意思。“粉”在这里主要包含支持的意思,但支持的强度视具体的语境而定,可能只是微博层面的关注,也可能是力挺。

(三)“互粉”中“粉”字的来源

根据上文所述,与“粉”字的常规意义不同,互粉中“粉”字的意义是成为粉丝,其动词意义成为粉丝与名词粉丝的意义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是对“粉”的动词化。

1.“粉丝”一词的产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粉丝”一词:用白薯等的淀粉制成的线状食品。此意义与本文论述的“粉丝”的意义无关。“粉丝”一词的使用最早源于台湾的媒体,但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是在年轻一代网民的助推下、借助“超级女声”节目开始大范围流行,使“粉丝”一词不止局限在娱乐界的范围内,更被体育界、科技界、教育界等广泛使用。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使不同的语言相互影响,必然会发生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主要类型便是词语借用。音译属于词语借用中的一种,是指把源语言词语的读音转写下来,“粉丝”一词便是音译的结果。网络流行语“粉丝”是外来词,也叫追星族,经由英语“fans”音译而来。fan是fantastic的缩写形式,外研社2005年出版的《现代英汉汉英词典》中将“fan”解释为“(运动、表演、名人等的)热心追随者,……迷”。fans是fan的复数,类似于汉语中的迷,如戏迷、球迷、小说迷等,是追星群体的意思。这与汉语中原先存在的“粉丝”是两个表达不同意义的同形异义词。随着“粉丝”一词的进一步使用,还出现单独运用“粉”表示“粉丝”的系列词语,如“脑残粉”“涨粉”“掉粉”等,“粉”可以单独做名词表示粉丝。

2.从认知角度分析“粉”的动词化

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是指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范畴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 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认知语义学认为,范畴化是语义及语言运用的基础。认知过程的结果(范畴)作为概念储存于大脑,形成心理词汇,心理词汇又表现为外部的语言符号。一词多义现象被认为是原型范畴的一种延伸。一个词构成一个语义范畴,其所指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这些成员的语义结构呈现集合和重叠意义的辐射集,即词的多义性是通过建立家族相似性而产生的[2]。动词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归类为一词多义现象[3]。就“粉”字而言,它通过音译的形式产生了“粉丝”这一义项,并且稳定使用发展。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语义范畴围绕原型不断扩大,形成放射形结构,抽象程度也不断提高,“粉”的动词义可看作以“粉丝”为原型义而产生。很明显,“粉”的动词义和名词义具有家族相似性, 即它们的意义都与“粉丝”有关。但是其名词义比其动词义更加典型, 动词义是名词义的延伸和扩展。

二、“粉”构成的流行语结构

“粉”在流行语中使用结构主要有两种:

1.“副语素+粉”,如“互粉”。例如:

(1)在“秦火火”案件中,办案民警表示,有迹象显示,网上有人与“秦火火”互粉,互相顶对方,其行为有一定的组织性。似乎有人在提醒他,近期要关注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03-23)

“互粉”在这里即人与人互相关注、互相沟通的意思。

2.“粉+名词”,如“粉我”,“粉你”、“粉某某”。例如:

(2)时下,粉丝文化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人们把力挺别人叫“我粉你”,把获得众人关注叫“圈粉无数”,把关注者增加叫“涨粉”,反之叫“掉粉”,把依靠粉丝挣钱叫“粉丝经济”,把围绕在不同明星身旁的粉丝群体叫“粉丝部落”,而那种数目庞大、组织严密、行动有序的粉丝群体则被称作“粉丝帝国”——生活中好像处处都有了粉丝的影子。(《人民日报》 2017-02-23)

“我粉你”在这里是我力挺你的意思,从关注的意思进一步引申出来,支持的强度大大增加。

三、“互粉”中“粉”字意义的泛化及使用现状

(一)“互粉”中“粉”字意义的泛化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义的泛化是一种常见现象[4]。吴登堂认为泛化就是“把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义推演到乙事物或其他事物上,或由适用于个别事物演进到适用于一般事物”[5]。粉”字在这里就属于后者,开始用于“互粉”表示互相成为粉丝、互相关注,后来进一步出现了“粉我”等一系列“粉+名词”的形式。

对出现泛化的原因做简要分析,首先是因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在保证语言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会自然而然地从经济角度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要求的安排。其次,泛化操作简单,符合人们用词的需求。关注、支持、强烈支持等意义用一个“粉”字来表达,既经济又简单,符合人的需求。再次,泛化是基于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决定的,并通过联想对词义进行推演,从而达到丰富表达的效果[6]。“粉”字的运用更是基于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一是“粉”字的内涵较广,不用做程度上的细致区分;二是表达委婉,当一个人求关注的时候,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表达,用“粉”更为间接而不至于尴尬;三是增强语气,通常在“粉你”、“粉我”后面会加“哦”字,即“粉你哦”、“粉我哦”,前者是对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后者是求关注和支持,用“粉”字表达更加鲜活可爱。

(二)动词“粉”构成流行语的使用现状

“互粉”一词在微博流行开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逐步被人们接受和使用,使用的群体绝大多数为微博用户。“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2010年,新浪的一句广告词道出了众多微博用户的心声。大学生、深度互联网用户万勇回顾当年朋友们的微博热,仍旧感慨不已:“逢人就问:开微博了没?互粉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06-08)说明了“互粉”一词的广泛使用。同时它的使用也不仅仅限于微博这个平台,还渗透到了人们生活、新闻报道等领域,并且互粉的对象也不限于人与人、微博与微博之间。例如:

(3)昨日午间便有传言称,证监会将开通微博,重大事项效仿济南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微博直播,比如某些处罚听证会、IPO发审会等。多位网友留言希望能够和证监会“互粉”。(《国际金融报》 2013-10-16)

上例是网友和证监会“互粉”、互相关注,以期了解更多信息。

(4)深圳微博发布厅还开设“深圳发布今日看点”话题,介绍微信平台内容,将微博粉丝引流到微信平台上,打造双微“互粉”通道。(《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2-23)

上例是微博与微信“互粉”,打通双微之间的信息互流,促进信息传播的通畅。

(5)融合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抄照搬,各家媒体集团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路径和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大象融媒整合河南广电旗下38家媒体资源优势,“宣传融合、管理融合、经营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融合”五位一体集中发力,激活媒体之间共生、增值、互融、互粉、互联、互通、互动关系,逐渐探索融合的“河南模式”。(《中国报业》 2016(7)上)

上例是媒体之间“互粉”、互相关注,加强交流。

本文还以“互粉”“粉我”“粉你”“粉他”(符合流行语中“粉”的意思)四个词为样本,对人民网的新闻进行检索,按年份(2018年之前)对四个词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并制成表格,详见表1。

表1 样本词出现次数统计

从表1可看出,动词“粉”作为流行语兴起于2011年,而微博于2009年产生,2010年开始得到推广,因此可推断“互粉”等词的发展与微博的发展密切相关。2013年、2014年、2015年样本中词汇在人民网的新闻报道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分析,可见新闻媒体对“互粉”一词也有较大的热情。而近两年来对这类词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与之前的几年形成鲜明对比,可能词语稳定之后对其使用缺乏新鲜感。

当今,“互粉”等流行语虽然早已不仅局限于形容微博这一平台,被泛化到形容社会的多方面,如机构、媒体、APP等,并且它的使用也不仅在微博上,线上线下、报刊杂志、日常交流等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不过运用最多的群体当属网络上的自媒体。由于工作要求,他们对关注度要求较高,所以对“互粉”等流行语使用频率也较高。

四、“互粉”等词流行原因分析

形式简单具有类推性,是动词“粉”构成流行语的主要原因。除“互粉”外,“粉+对象”是主要流行形式,这属于语言的一种类推性的应用。类推性是指以语言中的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的一种语言生成方式。类推是语言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流行语体系中广泛使用,当代汉语中的大量流行语就是通过语言的类推性产生并进一步流行开来[7]。“粉X”这一形式具有很强的类推性和生成性,所以,依据“粉X”可以生成很多新的词语。

满足心理的需要是“互粉”等词流行的又一原因。使用网络流行语被认为是一种时髦的表现,大众在交往中常常带有求新求变的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

除此之外,还有前文提到的语言经济性原则、情感表达的需要等原因,不再赘述。

结语

“互粉”是在新媒体广泛使用背景下而生成的产物。“粉”字的动词意义——成为粉丝、关注,由名词“粉丝”的意思演变而来。“粉”可单独做名词表示“粉丝”,如“涨粉”等。所以流行语中的“粉”,是“粉”字名词动词化的结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有网络流行语产生。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络语言生活,如“互粉”,以网民生活为主要来源,其结构简单、传播迅速以及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动词“粉”构成的流行语不仅体现了汉语词义的多样变化,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汉语词汇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还显示了汉语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使语言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为人们所使用[8]。

猜你喜欢

流行语范畴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一件有意义的事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流行语大盘点
有意义的一天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