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对比
2019-03-01王体磊刘灿灿
王体磊 刘灿灿
(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 济宁 272000)
骨科治疗中股骨头坏死较为常见,属于骨关节疾病代表,患病情况下患者有股骨头关节炎症以及变形等表现,影响肢体活动情况下,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身心负担。股骨头坏死从病因上包括创伤性、非创伤性,后者诱因包括长期酗酒、激素用药史等多样性[1]。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致残情况,外科手术是优选方案,所以早期诊断预后价值突出。针对此类骨科疾病诊断上常采取CT以及MRI,在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确诊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例,对比2种诊断方法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7年3月—2018年9月期间,均为股骨头坏死患者,排除合并精神类疾病、其他功能障碍性疾病等患者,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总计50例。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区间40~70岁之间,年龄中位数(56.05±3.20)岁;患者病程区间2~12个月,病程中位数(6.50±1.50)个月。
1.2 诊断方法
实验1组——患者接受CT检查。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取仰卧体位,病灶位置进行薄层(5mm)扫描,管电流300mA、管电压120kV,扫描矩阵1024×1024,螺距为1.375∶1,层厚以及层间距均为10mm,造影剂以4ml/s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90ml),注射造影剂4s后,2次扫描之间间接1 秒,每一次持续50秒,4ml/s注射生理盐水(30ml)。
实验2组——患者接受MRI检查。选择1.57超导MRI机,辅助股骨头坏死患者常规仰卧体位,层距2mm、层厚3mm,病灶行冠状位以及横断面扫描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阳性率以及具体分期情况。
1.4 分期标准[2]
Ⅰ期——CT下骨质疏松,MRI下情况异常。
Ⅱ期——CT下骨小梁端骨质硬化,病变处呈斑片状,MRI下股骨头边缘信号新月征。
Ⅲ期——CT下股骨头塌陷,MRI下股骨头形变
Ⅳ期——CT、MRI下股骨头关节间隙开始明显狭窄。
1.5 统计学方法
以软件包SPSS21.0计算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实验观察指标。诊断阳性率、分期占比等计数观察指标结果以(%)表示以及χ2检验。相同观察指标经统计学计算若结果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阳性率比较
实验1组、实验2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经不同方法诊断后详细诊断阳性率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χ2=10.7143,P=0.0010。
表1 股骨头坏死患者组间诊断阳性率对比[n(%)]
2.2 手术探查结果
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手术探查,Ⅰ期患者12例、Ⅱ期患者20例、Ⅲ期、患者14例、Ⅳ期患者4例。
2.3 诊断分期结果比较
实验1组、实验2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经不同方法诊断后详细诊断分期情况见表2。经统计学计算,组间Ⅰ、Ⅱ期、Ⅲ期占比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表2 股骨头坏死患者组间诊断分期占比情况对比[n(%)]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患者多会发生骨骼供血不足导致的轻微血栓、骨内压上升、骨髓细胞坏死性骨质病变。骨科疾病中股骨头坏死呈多发趋势,此疾病发病、进展均相对较慢,一般前期无明显症状表现,所以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开始有明显疼痛感且药物无法达到止痛效果,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为了保证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尽早明确诊断、采取手术治疗是关键。患者有骨髓细胞异常情况,常规检查方法检出价值不高,而CT、MRI检查特异性、敏感性较高,为患者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股骨头坏死经CT诊断能够清晰显示骨小梁变化情况,若星芒消失或/改变说明有缺血性坏死表现。但是,从特异性表现上看,诊断准确率不高,对于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关节囊积液、水肿等情况并不能完全显示。MRI以低信号形式显示关节面,骨髓病变敏感性强、软组织分辨率强,可以准确展示关节积液情况,利于疾病早期诊断[3]。刘伟平,贺新朱,雷永松等人研究指出,股骨头坏死诊断中CT、MRI各具优势,后者诊断效果优势突出[4]。
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采取CT、MRI诊断整体效果对比,MRI诊断价值显著。和孙丽丽研究结果有一致性,MRI观察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6.00%,CT对照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80.00%,P<0.05[5]。
综上所述,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更好,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