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我专业成长的几个阶段

2019-02-28周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书语文课专业

周奇

从1997年到如今,我工作已满20年。如果一直教到退休,剩下不到20年。如此而言,教学生涯已过半,值得好好做个回顾。回想这些年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的确是从懵懵懂懂一步步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如此而言,更值得认真总结。

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或多或少反映了一線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权作此文,为了自我的纪念,也希望带给更多年轻教师一些启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教书。那时候,学校对于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充满了宽容和信任,乡镇联校对我们的管理也仅限于每学年末的一次检测。另外,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也远没有城里家长那样事无巨细,只是在开学时来交一次学费,大大咧咧丢下一句:“老师,小孩子不听话你给我打就是了,打了我还要请你喝酒!”然后,一个学期便再没了身影。怀着一种对工作、对学生朴素的爱,我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每周六节语文课,我给学生上四节,其余时间是学生自己学。一个学期八个单元,我上六七个单元,其余内容让学生自己学。有时,我干脆不上语文课,让学生自己讲故事,看小人书,给他们看遍图书馆里快发霉的电影录像带……

我带着学生去学校后面的小山坡上作文课,讲五分钟要求后,便让他们分头行动,各自找个静谧的小窝儿,坐着也好,躺着也罢,去听,去闻,去自由地遐想……

我带着学生去依山傍水的草地上野炊,他们有米出米,有肉带肉,力大的挖灶,手巧的炒菜,吃饱喝足玩够了,敲着锅碗瓢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在那个小山村里,我的工作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全然不知道教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2001年,我第一次去市里听专家讲座。记得那天,有三个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让我兴奋不已。也就是从那天起,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我开始关注学校里为数不多的教育杂志,开始抓住机会外出听课学习,开始隐隐约约地有了些“教学研究”的冲动。缺乏引领,无人督促,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因为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我轻装上阵,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课改的大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那是我工作中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它让我懂得了教育需要自由和谐,需要真心相待。因为有爱,我在起步的路上走得很快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03年,正是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被调到市区一所重点小学工作。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形式,我满怀激情地投入了教学研究之中。那几年虽然很辛苦,但苦中有乐,我过得非常充实。

那几年,我“磨”过各种课型,参加过不知多少次教学比赛。特别是2006年,我参加了从学校到区、到市、到省,再到全国的层层选拔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整整一年时间,我全身心地钻进了那一系列备赛与比赛中。如何确定目标,如何起承转合,如何渲染激情,如何拓展延伸,如何简单朴实,如何精彩纷呈,每天脑子里全是这些问题。晚上经常忙到一两点,第二天还得强打精神试教评课。今天,我能对课堂教学的操作技法、表现艺术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收获,那一段充满荆棘的路实在功不可没。

那几年,我还阅读了大量教育类的书籍,收集了许多名家的语文教学实录。《给教师的建议》让我跳出语文看教学,懂得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意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让我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今,我的电脑里面还保存着那时候想方设法收集的好几十堂课的教学实录。就在这些珍贵的学习资料中,我看到了贾志敏老师对学生习作的精当点拨,我才知道课堂上并不是只有“你真棒”和“再想想”;听到了于永正老师亲切平实、娓娓道来的教学语言,我才知道公开课上并不一定需要那些曾经令自己惊叹不已的华丽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教育教学变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解释和应对,只能靠勤学苦练,只能靠躬身实践。哪怕我们依然无法给出答案,但至少我们在努力。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不停地行走,本身已是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加全国大赛之后,我有机会走进更广阔的教研天地,接触更多的专家名师。兴奋之余,我竟感觉到了许多迷惘,甚至恐慌。我需要追寻一种能支撑自己继续远行的力量。

我需要更冷静的思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只有让自己站在更高处,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教育现象,才不至于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大潮中迷失自我。曾经以为能上好语文课的教师就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实不然,因为“课程”比“课堂”重要得多。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层面,看看自己曾经费尽心思、斟词酌句的某些细微设计,恍然想起买椟还珠的故事。曾经以为积极参加赛课评课、分析教材、讨论教法便是“研究”的全部,其实不然,因为面对课程改革,“科研”比“教研”要有魅力得多。做“科研型”教师,在改革的路上且走且思,便成了我新的追求。

我需要更丰厚的底蕴。想起了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是啊,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一个教师所能达到的高度。我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欠缺,虽然教书的书读了不少,但是缺乏更开阔的人文视野,缺乏更扎实的理论功底。腹有诗书,才能气度不凡。于是,我努力让高品位的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用好书铺就前行的基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专业成长的路上,难免遭遇高原期。那些日子里,幸而有阅读与思考在充实着自己,这真是弥足珍贵的积淀。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近年里,我有了更高的专业发展平台,也得到了更多教师的肯定和赞许。然而,那个“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终极之问却常常萦绕于心。

认识自我,方不迷茫。古希腊太阳神圣殿外的石柱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这些年,我似乎上过很多公开课,写过很多论文,做过很多讲座,但细细一想,却感觉经常只是为了“这一次”的研究。我努力地追寻,不断地“审视”自己: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样的?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语文教学境界?渐渐地,有几个字变得明朗起来——统整策略,聊天课堂!于是,我的工作更有目标了,心态也更加安定坦然了。的确,清晰地定位自己,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功课。

回归课堂,莫忘初心。所谓“名师”,离自己的教室和学生,究竟有多远?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工作忙碌是事实,但是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职的工作应该还是上好语文课,教好班上那几十个学生。我提醒自己,回到班里去。日常的教学才是专业研究的本源和归宿;学生成长了,才是最能夸耀的成就。难免偶尔出走,当重新站到教室门口时,听到孩子们兴奋地呼喊“老师回来啦!”的那种感觉,真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教书不止,不止教书。太多的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他们的生活常常是两点一线,寒夜孤独。教书不止,固然可贵,但是我更希望自己不止教书。近些年,除了教师的身份,不少人叫我“周队”。每到假日,常有朋友问:“周队,带我们去哪里玩儿?”因为他们都觉得我知道的去处最多。我还被爱人戏称为“教书的木匠”,因为我最近研究木工活儿,陶醉其中,还出了不少得意的小作品。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少一些向外的追逐,多一些向内的观照。在走向专业成长高处的同时,也走向更加自在的人生!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教书语文课专业
读书、教书、写书:我的专业发展三部曲
我的教书生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语文课文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不是放马的
秀才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