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自“语文”的感动

2019-02-28周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老支书故园一程

周奇

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上课,执教的是《老人与海鸥》。当学到“老人去世”时,女教师饱含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外婆去世时的情景,说着说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瞬间,教室里唏嘘一片,连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于是,教师外婆的去世,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写作的冲动便源于语文课上这个让人感动的场景。

人生需要感动。什么是感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书上说,感动就是触动心灵,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友人说,感动是深夜未归,家门口静静等候的灯火。总之,感动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情绪体验,它让我们更加懂得人性中的真、善、美。

课堂需要感动。有了感动,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心相待的生命历程;有了感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机械的接受,而是一种以情激情的愉悦体验。有了感动,课堂才成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语文教学更需要感动。课标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教材里处处洋溢着人情味,要是教学中没有了感动,课堂将遗憾地成为一潭死水。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的情感体验,而感动便是这情之所至的体现。

当前,许多教师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总希望语文学习的过程被浓浓的情感所包围。然而,语文课不是电视上的“真情”节目,教师光会煽情是远远不够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激情澎湃的演说,精美绝伦的图画,扣人心弦的影片,都可能感动学生,但语文课更需要源自“语文”的感动。

一、品词析句,生发感动

课文的情感往往就流淌在一个个细节之中。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其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细节,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中生发感动。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爱如茉莉》时,对于“探”字的独到处理,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我们。

师:哪个画面、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一句让我觉得很美。

师:文字是有温度的。大家细细体会一下这个“探”字,有没有温度?是几度呀?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射”都可以呀?

生:這样写动作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生:用上“探”字,好像阳光也被感动了,它也不忍心打扰在病床边紧紧相依的父母。

师:真了不起,大家从这普普

通通的字眼里读出了浓浓的人间

真情!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魅力,那么,学生稚嫩的心弦将被轻轻拨动。那种情感体验不一定汹涌澎湃,但是当一份轻轻柔柔的感动在学生内心深处潜滋暗长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将由此变得真实而美丽。

二、朗读吟诵,强化感动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只有将自己融入课文之中,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感动,而朗读吟诵便是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真情对话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请看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他的家乡,他的故园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描绘出了故园宁静和谐的景色和其乐融融的生活)

师:故园的生活真美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只有——

生:(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只有——

生:(读)“山一程……故园无

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心分离的世界。我们一起再读《长相思》。

(生读)

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没有热闹的讨论交流,有的仅仅是一遍遍的读。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也读出了一份无法言表的强烈的感动。

三、立足文本,升华感动

我们时常看到一堂感人的语文课临近尾声的时候,教师会设计写的环节。这是一个在层层积淀之后情感迸发的时刻,往往成为课堂上高潮迭起的精彩时刻。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来记录感动、抒发深情,这比唱歌、画画、表演等做法更有语文味儿,是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这看似语文的拓展方式,我们又该注意什么呢?让我们从五年级下册《桥》的“同课异教”活动中去寻求答案。

片段一:

师:几天后,洪水退去了,人们为老支书举行了追悼会。如果你是那位老太太,如果你是获救的村民,或者是新上任的村支书,你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请用你手中的笔写下来吧!

(生写后发言)

生:老头子,你安心地去吧,大家对我都很好,你就放心吧!

生:老支书,您为了我们,不顾自己的安危,我们永远记得您的

恩情!

生:老支书,您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楷模,我要像您一样,好好地为大伙儿服务!

……

片段二:

师:几天后,洪水退去了,在那座断桥边,人们为老支书举行了追悼会。如果你是那位老太太,如果你是获救的村民,或者是新上任的村支书,此刻,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怎样的画面?

(生作答,自然地回忆起了课文中那些最震撼人心的场面。)

师:是啊,滔滔洪水中,老支书那如山一样高大的形象一定会永远地定格在我们心中。来,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师生朗读课文中描写洪水、描写老人的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抒发对老支书的深切怀念吧!

(生写后发言)

生:“任由洪水没过您的膝盖,窜上您的腰身,爬上您的胸膛,您屹立不动,就像一座大山。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

生:“老头子,大家说,那天你对儿子凶得像只豹子。其实,天下哪有父母不心疼孩子呀!你一直是个好父亲,孩子会理解你的!”

……

片段一中,从学生激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说的不是虚伪的假话,更何况,课文中老支书的形象也实实在在地感动了他们。但是,他们的语言为何如此空洞呢?其实,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来升华这份感动。

第二个片段中,练笔前,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感悟文字。这样做,让课文的精彩语言得到了运用,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也让由此而生的感动不再浮华,不再空泛。这种感动才会长长久久地萦绕在学生的心头。

感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人文熏陶的美好体验。然而,没有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人文性就如同看上去很美的海市蜃楼。为了夯实学生“精神大厦”的基础,我们追求源自语文的感动。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老支书故园一程
执灯而立
秘密
李轶贤
好事近·故园之恋
我的同学朱昊文
未来的多功能汽车
攘途
我的一家
春日
举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