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小时,教整本《孟子》

2019-02-28周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孟子

周奇

在一次国学经典教学研讨活动中,我需要上一节课,上教材里面的古诗文或者自选的篇目都行。学校说,希望能通过教学的展示让语文老师们更好地在课堂上推进国学经典教学。

其实,相关的课也曾上过不少,但我觉得都不合适。平常上的一些古诗文课,指向的都是单篇的小文本,研究的都是“这一课”的教学。一个精雕细琢的单篇小课例,对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教学,是没有太多参考价值的。我甚至担心,越精越细,越会适得其反。

海量、自主才是阅读国学经典的常态。教师所起的作用只能是点拨、引领,不能越俎代庖。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带学生读一整本国学经典著作。

我选择了《孟子》一书,采用的是中华书局2006年版(万丽华、蓝旭译注)。该书完整再现了《孟子》原文的7篇14卷260章。选文照通行版本的顺序排列,每一篇文后都附加了简洁的注释及浅近的译文,对于较为生僻的字,随文标注了拼音。

一、选文缘由

把《孟子》引入语文课堂,是基于选文特征的。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最在乎的莫过于两点:其一,故事性;其二,趣味性。众多浅近的国学经典作品(如《论语》《弟子规》、“三百千”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但是在故事性和趣味性方面却比较缺乏。而《孟子》一书则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呈现独立的小故事,看似侃侃而谈,却又非常尖锐、深刻,情感充沛,饱含智慧。可以说,《孟子》一书能让学生看到国学经典的另一张更可爱的面孔。

我把诵读和学习《孟子》的学生定位為小学六年级(下册)。六年级学生已经阅读和学习过多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初步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他们能基本读懂浅近的文言文。另外,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学弈》,便是出自《孟子》一书。在学完《学弈》之后,拓展对《孟子》整本书的诵读和学习,其时机是比较合适的。

二、总体定位

该书虽有注释和译文,但主体毕竟是文言文,要让小学六年级学生读整本《孟子》,当然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能干什么呢?

这节课定位为引领学生阅读《孟子》一书的起始课,关键词是“走近”。不给压力,不求深入。总揽其貌便可,浅尝其味便可,初得其法便可。

三、教什么

我提醒自己,首先别想着“教什么”,自己好好读吧。我把自己完完全全当成一个读者,从长达十多页的前言读起,一直读完了全书260章。读着读着,那个遥远的朝代在我心里立起来了,孟子的形象更在我心里立起来了。但是,该如何把他请到学生身边去呢?这个切入点还真不好找。

整本书的教学设计与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对“教什么”的定位。面对这样一整本的文言文著作,自然更是如此。在确定“教什么”的时候,我把握住一条原则——寻找学习材料和学生现有知识结构间的生长点。

1.熟知的成语

要拉近学生与《孟子》的距离,最好的凭借便是成语。《孟子》一书中,其实有大量的成语都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除了他们已经在《学弈》中熟知的“专心致志”,还有“与人为善”“怨天尤人”“夜以继日”……我略为统计了一下,六年级学生接触过的成语不下30个。

于是,我把成语当成了打开这座国学经典宝库的钥匙。我相信,当一个个熟悉的成语从陌生的书本中跳出来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感觉:原来我们早就与《孟子》打过交道了。

2.经典的名句

找到了这样一把“钥匙”之后,关于“教什么”的思路也打开了。挑选一系列最适合学生的材料,由词到句,由句到篇。

出自《孟子》的名句,有不少是学生接触过的。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像这样的名句,可以直接让学生读一读,在读中再添一份亲切。

还有一些非常值得了解但学生可能不太熟悉的名句,则可以作为提升之用。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选择这些语录的价值,既在于加强积累,同时也可借此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孟子》一书的主要观点。

3.有趣的篇章

成语、名句毕竟是零散的,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停留于此,难以触及《孟子》一书的精髓。篇章,才是本书中相对完整的单位。

于是,我再次浏览全书,寻找最合适的小故事。最后确定了三个,分别是“顾左右而言他”“挟太山以超北海”“男女授受不亲”。希望借助这些“短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触摸《孟子》的模样,感受《孟子》的语言,走近《孟子》的思想。

“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精彩凝练,情趣盎然,虽无一字涉及形象,可是一段读毕,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我甚至能想象得到学生理解之后会心一笑的场景。

“挟太山以超北海”的故事,从一句夸张、荒诞的话语开始,这必定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后,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论述,很好地折射了孟子“以仁为本”的思想。

选择“男女授受不亲”的故事,更可谓用心良苦。首先,它本身涉及了六年级学生朦朦胧胧有所感触的话题,能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课堂上,读到如此文字,估计学生会“兴奋不已”。其次,学生肯定会质疑这句话的合理性,刚好可以借此引入国学经典阅读的辩证态度,也就是《孟子》一书中提到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怎么教

本课的教学,可用一个小时完成。若进一步增加朗读和背诵的分量,亦可用两个课时完成。为了达成“走近”的目标,应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确保兴趣

要“走近”,首先就得让学生愿意接近。

有人主张,经典的教学要古色古香,要正襟危坐,要庄严肃穆,以前的人,甚至还要沐浴焚香。对于国学经典葆有一份崇敬之心无可厚非,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好玩才是根本,轻松愉快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可以把学的难度降低一些,可以让教的形式活泼一些。要让学生觉得《孟子》其实不是高不可攀的,甚至学起来还挺有味道。

如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找成语比赛”的环节。呈现一个个成语,让学生群策群力,用最短的时间从书中把成语找出来。在一次次“疯狂”翻书的过程中,学生对整本书的篇章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在一次次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点燃学生的探索欲。

2.渗透方法

本课的教学遵循两条主线并行的思路展开。一条是学习内容的线,即“词语—句子—篇章”,一条是学习方法的线,即“翻书—读书—背书”。

单篇文言文的教学,一般注重理解,因此方法的指导也多为“看注释”“联系上下文”之类。但是,对于整本书的学习方法指导则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翻”是前提,“读”是根本,“背”是提升。至于理解方面的学法指导,则可适当淡化。因为要粗浅理解的话,学生自然会看注释和译文。想深入理解的话,则仍需通过朗读与背诵,让经典融入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生活。

3.积淀知识

《孟子》一书的知识浩如烟海。在本课的学习中,大体指向三点:了解全书的结构、积累词句与篇章、认识孟子的思想。

对于本书的结构,学生在一遍遍地翻书时会有所发现。为了加强积淀,可以利用目录来帮助学生认识全书由7篇14卷组成。估计许多学生会产生疑问,这14卷的名字为什么要以“梁惠王上”“告子下”等来命名呢?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每一卷的首篇,来认识其命名的方式。

词句与篇章的积累,首先需要教师精挑细选,帮助学生在纷繁的内容中得以聚焦。积累的方式,以读为主,允许不求甚解,教师只在关键处做点拨。

认识孟子的思想,可以通过多次渗透的方法来实现。课堂上呈现的成语、名句、小篇章,背后大都有故事、有观点。即使教师不多阐释,只要学生接触的数量足够多,他们对于孟子“以仁为本”的思想也就能有所感悟了。

附:教学设计构想

一、走近

1.走近孟子:亚圣、孔孟、儒家。

2.走近《孟子》:圣经、古兰经、四书五经。

二、翻书

1.逐一查找成语。

学习材料:专心致志、舍我其谁、怨天尤人、出类拔萃。

学习方式:现场分工、查找,简单了解、标注。

2.批量朗读成语。

学习材料:杯水车薪、寡不敌众、出尔反尔、一毛不拔、水深火热、不言而喻、当务之急、夜以继日、赤子之心、明察秋毫、事半功倍、心悦诚服。

学习方式: 朗读、课后查找。

三、读书

1.朗读浅近名句。

学习材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习方式:填空、朗读。

2.学习更多名句。

学习材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学习方式:朗读、简单理解、认识思想。

四、背书

1.练习,尝试背诵《孟子》中的名句。

2.展示,有感情地朗诵。

五、尽信书,不如无书

1.聊“男女授受不亲”话题。

2.读“尽信书,不如无书”章节。

3.谈“尽信书,不如无书”观点。

六、综合运用

1.当堂自学“顾左右而言他”

片段。

2.朗读,尝试背诵。

3.课后自学“挟太山以超北海”片段。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孟子
孟母戒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郭小郭行军锅(连载二)
如花绽放
漫画
孟子说仁德
孟母教子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