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019-02-28李兆兵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为题当堂诗学

李兆兵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没有哪位教师不衷心拥护,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达到这个美好的境界。其实,让学生当堂达标,让课堂当堂见效就是一种好办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再学习的兴趣与内部动机,形成了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进而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同样也焕发出教师的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当堂见效的课理,教学目标要符合当堂达成的原则,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下面介绍高三议论文《说理形象》一课教学目标的升格过程,,以说明这个问题。

[原有目标]

以“车的诗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形象说理的议论文。

[升格思路]

这作文教学目标把写作能力具体到一篇作文的写作行为上,符合目标表述作业化的设计理念,非常难能可贵。不像有些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只是呈现作文能力,如“对身边的小事进行深入思考,以小见大,体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语文教学通讯》A刊7、8期127页),“用具体的语言表现辩证的思维”(《语文教学通讯》A刊7、8期135页),而没有具体的写作行为。然而,这则作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能当堂达成,因为形象说理非常难学,难学亦难教。只有好学才好教,无法学必无法教。

形象说理即形象化议论,是一个高难度写作能力,须有说理能力与想象能力做前提。形象说理的表述较多的是警句,乃至像诗,如“诗学来不及对绝尘而去的车作出反应,因为诗学遭遇了一种完全超越于自己的能量――诗的浪漫与车的狂放的结合”。教学目标如此高大上,怎能让学生在一次作文课中达成呢?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中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这个预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终点。这个终点在《说理形象》一课中是“以‘车的诗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形象说理的议论文”,那么,学生的起点如何?如果是高三学生,他们对“车的美学”进行审题立意是不太难的,其起点可能稍低一点,比如未必搞不清“美学”与“美”的区别。对作文篇幅“不少于800字”是不难的,只要写足800字即可。但对“形象说理”这个要求,他们的起点相距甚远,即使是一般语文教师也不容易做到。怎么办?高考作文得“有文采”,“形象说理”的能力正是高三学生需要具备的。不妨把这个目标分解成几个前后的目标,分几次作文课予以训练。

第一次课,以“意象煞尾,意象为题”为教学中心。为什么不说成“意象为题,意象煞尾”?因为目标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考场作文时间紧,任务重,在倚马可待式写作情境下,学生一般没有充裕的时间先想好一个形象标题,后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就让他们先在结尾进行一次形象化议论,再据此以其中的某个意象为基本设计个形象化的题目。

第二次课,以“意象为题,意象为线”为教学中心。有人会反问,在考场中学生不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先想好一个形象的标题吗?因为前一次作文课已经进行了一次“意象煞尾,意象为题”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意象为题”的经验,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先想一个好的形象的标题了。

第三次课,以“说理形象”为教学中心。因为有了前两次课做底子,学生已经积累一些形象化说理的经验,这次课教学生形象说是会顺利得多。不过,仍然需要注意“最近发展区”,不能要求过高,以免学生没法掌握,当堂达不了标。

[升格目标]

一、意象煞尾,意象为题

在阅读议论文《环境决定人才吗》时注意大脑出现的一系列意象,捕捉一个体现文章主旨的意象,以此为中心给全文结尾写一段符合文境的文字,且以此意象给该文重新拟立一个合适的题目。

[具体例说]

一般教师设计这一课,往往直接命题让学生做一篇作文,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捕捉一个体现文章主旨的意象,为全文结尾写一段符合文境的文字,且以此意象给该议论文重新拟立一个合适的题目”。然而,笔者本着当堂见效的课理,本着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目的,只让学生写结尾与拟题目,并且指出可学可掌握的方法――“阅读议论文《环境决定人才吗》时注意大脑出现的一系列意象,捕捉一个体现文章主旨的意象……”。如果直接命题做一篇“意象煞尾,意象为题”的议论文,没有前期训练学生一般做不到,即使有个别学生做到也与其天赋或基础相关,并不代表全班学生能当堂学会这种本领。凡是不可学的都是不可教的,只有可学的才是可教的,因此得课程化为现在的教学目标。一只写结尾部分与重新拟题,二在阅读原有作文时注意大脑出现的意象,从中捕捉一个体现本文要点的意象。经过一次作文课(一般90分钟)的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学会的。如此教学,也为以后直接命题做一篇这样的作文打下了基础。

[检测题]

环境决定人才吗

鱼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长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会长得大,环境决定着鱼;狼不断探索着新的环境,生存技能不断提高,环境改变着狼;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最有前途者”,于是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环境的确影响着人。

古人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这句话的意思是香臭丹墨会影响人,周围的环境会把人影响到与它融为一体,所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

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

自古便有“乱世出英雄”这种说法。春秋战国,群雄混战,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都退缩了吗?儒者在颠沛流离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戈為武,于是成就了兵圣。偏僻的南阳并没有把诸葛孔明变成鄙陋的村夫;蛮荒的北海没有把苏武变成西伯利亚的牧民;清净的寺庙也没有把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

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可以在烟馆遍地的国内环境中,烧起一把销烟的熊熊烈火,让国人迷离的双眼从鸦片缭绕的青烟中睁开。即使后来因此被贬西北边疆,他仍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下他为民造福的脚步,在风沙中他徒步勘测地理状况,在干渴中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坎儿井,人们至今还称其为“林公井”,清流泽被世人,惠及子孙。

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达标答案]

……

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是它不会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但是没有因此而蜷缩待毙,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飞,翱翔天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

二、意象为题,意象为线

在议论文《超越预测,返璞归真》中寻找体现文章主旨的意象,给本文重新拟立一个合适的题目,并以此意象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重新修改这篇议论文。

[具体例说]

这次作文课也不直接命题让学生做作文,要学生在议论说理的过程中捕捉一个体现文章主旨的意象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且以此意象给该议论文重新拟立一个合适的题目;而从当堂达标的实际考虑,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目的出发,让学生“在议论文《超越预测,返璞归真》中寻找一个体现文章主旨的意象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修改这篇作文,包括给文章“重新拟立一个合适的题目”。这样降低要求为学生当堂达标提供了一个优越条件。否则,学生达不了标,尝不到梨子的滋味,教师的教学理想再好,其课堂教学也不能给学生获取成功学习的幸福,更谈不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检测题]

超越预测,返璞归真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预测,契诃夫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时感叹道:“人的一生建立在预见之上。”而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却说:“在错误的所有形式中,预言是最不需要代价的。”不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预测不同的理解,而真正的矛盾却在于预测本身的双重性。有些预测是用科学理论去推求未知的事物,比如经济走势的预测,以统计学建立起来的概率体系为基础,接受这样的预测,显然没什么坏处。有些则不然,总掺杂些臆测的成分在里面,譬如古人对于方术的极度信仰,譬如玛雅人对世界末日的预言……

王小波曾这样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革命年代的切身感受:仿佛像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话里有一种隐痛,因为他既被别人捏着鼻子灌进极其恳切的革命胜利的预测,心里却哼哼着唱反调,但没办法,只好被时代裹挟着滚滚向前。未来怎么样呢?就像手里捏着一张彩票在等待开奖,自己无从预判。这样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这是人生第一境界,即被动接受预测。

也有人不接受预测,决意反抗命运。这样的人往往成为现实世界里的英雄。无论如何,他们承担起人类的责任与荣誉,是在黑暗里点起火的人。这是人生第二境界,一如俄狄浦斯奋起,却被命运扼住了咽喉。

实际上,预测看重结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美丽不只是结果,更在于无数的过程。即使圣人,往往既不是天命所归也不是人事主宰,他们的人生也未必完满,他们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孔子见逐于诸侯,惶惶然如“丧家之狗”。他一面远鬼神,畏天命,一面坚守着他心中的“仁”与“礼”,传道授业。他晚境凄凉,孤独无依,却仍然天真地做着“克己复礼”的英雄梦。这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序里写道的:“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伟大的灵魂超越命运,更超越了“预测”这一目的本身。而使他们超越预测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归真。这样看来,孔子的天真执着,与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人生第三境界。

这倒让我想起了尼采的人的精神三境界,即骆驼、狮子和婴儿。人们见过太多的“骆驼”,也因“狮子”而震撼,但当人们看到“婴儿”的时候,嘴角往往会不自觉地上扬。存在主义告诉我们选择是自由的:既可以预测生活,也可以不预测生活,在预测以外,如果能看到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本质。

[达标答案]

骆驼、狮子和婴儿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对于预测,人们同样也有三重境界。

王小波曾这样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革命年代的切身感受:仿佛中过了头彩,又好像还没到开彩的日子。这话里有一种隐痛,因为他既被别人捏着鼻子灌进极其恳切的革命胜利的预测,心里却哼哼着唱反调,但没办法,只好被时代裹挟着滚滚向前。未来怎么样呢?就像手里捏着一张彩票在等待开奖,自己无从预判。这样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这是尼采所说的人生第一境界“骆驼”。

也有人不接受预测,决意反抗命运。这样的人往往成为现实世界里的英雄。无论如何,他们承担起人类的责任与荣誉,在黑暗里点起火。尽管不甚分明,但这样的光亮,还是让无助地行走于黑暗中的他们心里多少有了些许底气。他们就好像尼采的第二重境界“狮子”——如果说狮子一定能战胜未知的命运,倒也未必,俄狄浦斯奋起,却被命运扼住了咽喉。

实际上,预测看重结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人生的美丽不只是结果,更在于无数的过程。即使圣人,往往既不是天命所归也不是人事主宰,他们的人生也未必完满,他们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孔子见逐于诸侯,惶惶然如“丧家之狗”。他一面远鬼神,畏天命,一面坚守着他心中的“仁”与“礼”,传道授业。他晚境凄凉,孤独无依,却仍然天真地做着“克己复礼”的英雄梦。这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序里写道的:“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伟大的靈魂超越命运,更超越了“预测”这一目的本身。而使他们超越预测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归真。这样看来,孔子的天真执着,与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与尼采笔下的“婴儿”境界可称得上殊途同归。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见过太多的“骆驼”,也因“狮子”而震撼,但当人们看到“婴儿”的时候,嘴角往往会不自觉地上扬。存在主义告诉我们选择是自由的:既可以预测生活,也可以不预测生活,在预测以外,如果能看到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本质。

三、说理形象

运用超常联想相关意象的议论方法,在《车的诗学》一文中的四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文字,完善这篇形象说理的议论文。

[具体例说]

这次作文课既不命题让学生做作文,也不要学生修改原有议论文,而让学生填写几处内容。表面上看比较容易,其实颇有难度的。主要是“超常联想相关意象的议论方法”难,即使一般语文教师也未必能做到。不过,参加这个教程学习的学生经过“意象煞尾,意象为题”与“意象为题,意象为线”两次课的成功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加上《车的诗学》一文通篇都是形象说理,为学生呈现了许多实例,而且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更会进行“运用超常联想相关意象的议论方法”进行形象说理的训练。因此,当堂目标的教学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检测题]

车的诗学

谁曾听闻车的诗学?没有。因为A__________。

車拒绝诗学,尽管对诗表现出十分的热情与无限的爱意。

在古代,车不只是代步工具,也是战场的重器。古诗中的车虽不如月亮那样妩媚,但“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恋情仍被征召入诗。车一直被热烈传唱,不只是诗飞歌扬的附带部件。依济慈、莎士比亚的要旨与刘勰的意旨,诗与文一样得有挫万物于笔端的内力,在古诗中车既有完整的意象,更有蕴藉的物象。即便到现代,仍能躺在车上一行千里入云天。车的机械身躯的和谐如同诗歌水乳交融的肌体,车的风驰电掣的强力仿佛诗歌驰魂夺魄的张力,车的丰富多彩的象征似乎诗歌田园的梦想。如朱光潜言,诗人的观感组织为意象,并在回味和融洽中至于诗境。蕴藉丰厚的车值得人们回味,不然杜子美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辚辚,马萧萧”能发出无尽的感慨?尽管车辆还以其狡黠的外壳抵抗人们的注视,以轰鸣的噪音打断人们的冥想,实际上B_______。

逸影仍然,车承载了诗,但载不了诗学。车轮滚滚C____________。

遑论车如何使“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跑成了平仄的错位,但平面和立体正潇洒地组合成“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的千古绝唱。人在车中,灯光璀璨成流动的梦幻。面对这种梦幻的路人,恍然有时间停止之感。刺痛他的正是车壳和车掠过身边的痕迹对空间的切割。爱伦·坡小说中的人物沉迷于徜徉街上与陌生人照面的快感,然而现代都城的车辆、为车设计的公路以及周边商场吸纳了这一切。游荡者不复感于人的物化,他觉得四周的一切都是他的诗。车通过摧毁旧的时空秩序,压迫人的心理构造,变革了诗的大厦,挤压了诗学的高楼。

其实,诗学不在之际正是车之诗奔放之时。诗中有车,车便成为小说或更多更微妙零散的诗意的元素。不然,伍尔芙后期作品何以用车载来诗的素材建构成诗化小说?车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封闭空间,诗反而使它成为身体的延伸,让人忆起灵魂的归途。上世纪60年代美国摩托车与轿车催生的公路小说,似乎验证了车如何成为心灵反抗灵魂的同谋。人们在车里找到独立或孤独感,车即沉默的诗学,或者说,意象及其背后的抽象。

诗学在车的否认中,多少有一些尴尬与羞涩。但诗学的神话与诗的神话争光,车不得不承认D__________。不过,人们以为找到了特立独行的反叛,却又回归到了古老的欢欣与疼痛。

[达标答案]

A.诗学来不及对绝尘而去的车作出反应,因为诗学遭遇了一种完全超越于自己的能量――诗的浪漫与车的狂放的结合。诗学只能对一车车诗的喧闹报以沉默,任那余音在车辙处蔓延起长长的诗意

B.潜藏其中的意脉与划破时空的冲动不时撞击着诗人的心脾,弹奏出一支支征人曲与思乡谣

C.滥觞了源远流长的诗,魔力所至,解构了诗学,乃至有诗而无学

D.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碰撞出有诗有学的货单,车终以反诗学的解构而构建了自给自足的诗学

[升格回顾]

三次作文课属于一个教程,主要解决“以‘车的诗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形象说理的议论文”中的部分问题,即根据语境写几个形象说理的句子。为什么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因为整个问题无法解决,如果强行要求学生写一篇形象说理的议论文,只能造成无效教学。学生无法当堂达标,学习遭遇失败,以致弱化学生形象说理的内部动机,滋生他们学习形象说理的痛苦,根本不能焕发出师生命的活力。

第三次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无法绕过“远距离联想相关意象”这个环节。它是“说理形象”的必要条件,其实,通过“意象煞尾,意象为题”“意象为题,意象为线”的教学,学生已经积累了“说理形象”的感性经验。第三次作文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远距离联想相关意象”的方法,一要距离遥远化,二审美类别化。为什么要审美类别化,因为形象说理是一种审美活动,类别即分门别类,包括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三大类中种种小类。这些小类排出来,有助于远距离相关意象的联想。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猜你喜欢

为题当堂诗学
背诗学写话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精准点中7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2020年点中70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不怕死的留下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本刊2017年点中6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