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课评课要有针对性

2019-02-28谭明锋向守万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2期
关键词:针对性研究

谭明锋 向守万

[摘 要] 听课评课是常见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的。目前不少学校都非常重视听课评课这种常规的教研活动。文本从实践的角度,从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层面,探寻有效听课评课的方法,这对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听课评课;针对性;研究

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在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是最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和专业培训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来说,它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凡是重视自己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师,重视学校发展的教学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课堂教学,指导和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管理人员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围绕课改,有效开展听课评课常规教研活动,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这就需要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有目的性才能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那么,怎么做才能使听评课活动更具针对性呢?我认为要理清学校听课评课的常见类型。首先,要明确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应该开设的课程有哪些,开设的这些课程该如何实施教学,怎样进行评价,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知道一线的课堂教学中有哪些常见的课型,课型不同,其教学的环节和流程也是不同的,评价的要求和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第三,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听课评课。这就要求听课评课者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价,如有针对教师年龄不同的听课评课、针对教师教学风格不同的听课评课,针对学科类别不同的听课评课、针对课型不同的听课评课,针对主题不同的听课评课和针对学校一般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等,教学管理者要因势利导,尽可能地使执教者、教学管理者、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

一、针对学科不同的听课评课

新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用本学科知识来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者有全科知识。要能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这些开设的课程教学管理者都必须熟悉。按照现行的课程标准,小学应开设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等课程,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学科不同,听课评课的针对性就不同。如语文学科主要针对“语文味”来听课评课,也就是要针对语言文字训练来听课评课;体育课程主要针对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育素质训练和体育活动来听课评课;语文与体育的听课评课,显然是不同的。听评数学课要重点关注数学的逻辑推理。数学课讲究的是探究性学习,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听评英语课主要看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和学生互动,能否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学科知识;听评道德与法制以及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主要是看教师如何将与社会适应有关的内容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课堂上的任何环节都可以以形成知识链接,轻重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而定,不能舍本求末;听评科学课主要是了解如何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听评音乐课主要是学习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组织方式,观察学生为什么可以如此投入。其课堂中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去展示,通过声音去增强学生的自信,通过集体让学生能找到自我。

二、针对课型不同的听课评课

学校中常见的课型有讲读课、练习课、复习课、作业课、讲评课、考试课、实践实验课等,就语文课程而言又有拼音课、识字课、阅读课、古诗词课、文言文课、词语盘点、口语交流、习作课、综合实践课等。对于不同课型,评课时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如讲评课要突出“讲”,作文课要突出“写”,口语交际课要突出“交际”,复习课要突出“归纳总结提高”。不同类型的课文,听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识字课重点关注识字方法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课重点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并且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看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指导课重点关注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否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路。就作文课而言,侧重的内容不同,听课评课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写景的文章,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是否重视引导想象、引导入境。写人为主的文章,是否紧紧抓住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说明性文章,一是要能抓住要点,掌握基本的介绍方法;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学习这类文章的表达方式。叙事性作品,一是读懂文章,了解梗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二是从中得到情感体验。诗歌,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领会诗歌的意境;二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感染。

三、针对教师特点的评课

一般来说,每次听课都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来说,听课是为了了解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在确定听课对象时,一般首选新教师、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其次是教毕业班的教师,再次是部分骨干教师。还可以根据到校调研的具体任务确定听课对象,也可以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选取听课对象,总之每一次听课,都要力图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1.关注教师的年龄差异

一般来说,有针对教师年龄特征的听课评课和针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听课评课。针对新教师,评课要突出“帮”,要真誠地肯定他们做得好的部分,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委婉地指出,并结合实际给出教学建议及改进意见,要鼓励新教师多学习,多探索,多实践,多创新。对待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帮助态度。听课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但不要求全责备,也可以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但不宜太多太深。针对中青年教师,要把听课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讲的概括一点,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重点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要有理有据地进行案例式分析,达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目的。针对老教师,要尊重,要善于找到欣赏点,进行经验分享式分析,以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

2.关注教师的性格差异

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以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老师,可以直截了当;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

3.关注教师的素质差异

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提出新的目标,以求不断进取,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待素质一般的教师,要注意鼓励、鞭策,使其能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待素质较差的教师,要诚恳地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引导他们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四、针对主题不同的听课评课

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听课评课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我们在听课评课时就要围绕主题进行。针对主题,进行听课评课,从理论到实践,从表面到本质,从个例到一般,探求教学基本规律,以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学主题)。教学主题不同,听课评课的侧重点就不同。如针对当下课改中的小组学习主题,我们在听课评课时就要重点关注小组成员的构成、小组文化建设、小组成员分工、话题设置、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与展示、小组评价等内容。如有效教学,听课评课时就要重点关注有效性问题,问题的设置、环节的安排、作业的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是否有效上。围绕主题听课评课,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传统型听课评课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给校本研究创设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

五、针对组织目的不同的听课评课

从开课的目的来看,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常态课的听课评课;二是合格课的听课评课;三是教研课的听课评课;四是示范课的听课评课;五是优质课的听课评课;六是比赛课的听课评课。

1.常态课的听课评课重在“帮助”

很多学校的领导都很重视常态课的教学,听得多的也是常态课。推门听课的做法不可取,其原因是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干群关系恶化。多听预约课,更能达到给一个平台,还一份惊喜的目的。不管哪种常态课,听后都要认真分析,认真交流,重点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找毛病,更不是以课评人。根据授课者年龄不同,听课评课的针对性也不同。听新教师的常态课,要以鼓励为主,具体建议要多一些,以便于新教师改进;听中青年教师的常态课,切片式的分析要多一些,用事例说话,重在实用有效;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要多以赏析为主,多总结经验,供新教师学习借鉴。其次,分类要求。针对骨干教师,要多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骨干教师反思提高。针对教学能手,基本操作程序一般没有太多问题,关键在要领的灵活运用,评课要突出理论与实际,设计与执行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题;针对教学名师,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对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形成经验,供其他教师借鉴学习。

2.教研课的听课评课重在“研讨”

教研课主要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的研究性质的教研活动,主要是指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目的是互帮互学,针对问题,共同研讨,共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一是针对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某个实际问题,学校组织的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主任或教研组长和同事一起参与的听课评课活动。参加这样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要重点关注执教者提出的问题,听后也要围绕执教者提出的问题去评课,使执教者有所得。二是教师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深入到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中去听课,希望在别人的课堂上得到启发。听课者应该事先和执教者打个招呼,征得同意,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听他的课,这样执教者就可以按照听课者的意图做些准备。课后,听课者的问题解决了,同时要与执教者说明自己是怎样在他的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并表示感谢。不管是安排的还是主动的,听课者首先应该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校组织的教研课,应该说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针对当前课改中的热点问题——小组学习的问题,我们在听课评课时就要围绕小组学习来进行,并且要带有研讨的性质。如:如何分组的问题,我们就要根据课堂现场的听课情况进行研讨。又如:小组学习话题的设置,是来源于教师的规定,还是来源于学生的问题等,都要以课堂现场教学为依据进行研讨,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3.合格课的听课评课重在“达标”

合格课带有考核性质,要按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一一对照评价。这种听课评课要依据评价量表进行,对评价量表上的内容,首先要熟悉,其次是要结合教师上课的情况,逐一比对评价量化,按照得分区间进行打分评价。同时,对评价量表以外的精彩点也要进行相应的点评,为量化计分增色。

4.示范观摩性听课评课重在“示范”

示范课就是给教师做样子的课,是使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后就能直接将经验迁移到自己课堂教学上的课。示范性是目的,要达到目的,听课评课就要围绕目的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控制,教学效果的检测等各方面都值得认真学习,听课评课要围绕学点进行,同时结合课例,指出教学操作步骤和要领,供教师学习借鉴。可以采取听过以后再回忆课堂教学实况的方式,组织教师讨论,看这堂课好在哪里,最好像集体备课那样,对这堂课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写听课后的体会,使自己真正有所得。当然这样的课也难免存在问题,发现问题也应善意地提出来。

5.优质课的听课评课重在“学优”

优质课也带有示范课的性质,示范课是给教师做示范,让教师跟着样子学习。优质课是引导教师学优,这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认真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体会执教者的用意,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热课、导入、重点内容的学习、课堂练习、教师教学用语、板书设计、媒体运用、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利用等都值得关注学习。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也要针对课堂教学,指出优在何处以及我们如何学习和借鉴等。

6.竞赛评比性的观课议课重在“选优”

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大赛,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快速提高。听这样的课,首先要确定评比标准,听课时应该先根据评比标准认真做好课堂记录,然后对照评分标准分项打分。这是就一堂课的本身进行纵向的比较;同一个层次的课全部听完以后再把所有的课集中起来再做一次平衡,进行横的比较,最后得出名次,评选优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听课评课也是如此。当然无论听什么课,评什么课,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教师有没有把知识讲对,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的精神是否饱满,学生的思维是否紧张、活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处理得是否妥善、巧妙,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学任务是否真正完成了等。当然,听课者的心态和听课目的也很重要,有的教师是针对自己的教学薄弱点找突破口和路径;有的是抱着欣赏优质课,享受优质课的目的来听课……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课评课,对教师成长的帮助很大。

参考文献:

[1]李法坤.听课评课必须具有针对性[J].教学与管理,2003(6).

[2]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陳白茹.让听课评课确具针对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

[4]陈军.上好家常课应成为教师文化生活方式[J].上海教育,2008(10).

[5]孙秀梅.如何有效地听课评课[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9).

[6]黄文珠.听课评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J].甘肃教育,2013(22).

[7]张道明.基于学生视角的观课评课的意义及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5(Z1).

[8]李芬.主题式听课、评课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9]刘萍萍.听评课的五种类型[J].新课程,2012(1).

[10]马志龙.评课评什么——讨论主题1:评课到底有没有标准[J].现代教学,2007(Z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针对性研究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合并眼底出血患者中的作用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中的临床分析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