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体质相关性研究
2019-02-28邬素珍许焕英陈玉朱巧玲谭敏华
邬素珍, 许焕英, 陈玉, 朱巧玲, 谭敏华
(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中医妇科,广东佛山 528000)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所造成的一种病变,以继发性痛经、性交痛、腰骶痛等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月经失调、肛门坠胀、不孕、局部有触痛结节或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EM发病率为育龄妇女的10%~15%,近年来有明显增高趋势[1],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西医治疗多用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但激素用药期间的类更年期症状、高雄激素样症状等副作用大,价格昂贵;而手术治疗,除根治手术外,复发率较高,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3,4]。中医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的优势,虽有一定疗效,但总体疗效也还不太理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体质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探讨EM的体质分布规律,从而对该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有重大而深远的临床意义。目前仅有极少的研究[5]表明EM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性,与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均偏小,结果的代表性并不强,暂未见大样本、多中心的EM与体质相关性研究报道。本研究对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深圳宝安区中医院、英德市中医院、高州市中医院、海口市中医医院六大研究中心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816例岭南地区EM患者和506例健康女性进行体质分布规律及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组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深圳宝安区中医院、英德市中医院、高州市中医院、海口市中医医院六大研究中心妇科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明确诊断为EM的患者,共816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为同期在6大研究中心的体检中心随机选取的健康女性,共506例。年龄均为18~50岁,且均在岭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居住时间超过1年者。
1.2诊断标准
1.2.1 EM诊断标准 参考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3]中EM的诊断标准制定,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超声影像学检查、腹腔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
1.2.2 健康女性诊断标准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6]评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均良好的女性,即SCL 90评定总分小于160分者;并且体检三大常规、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正常,以及肝胆脾胰、泌尿系、妇科B超检查均正常者。
1.3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EM诊断标准和健康女性诊断标准者;②在岭南地区居住时间超过1年者;③年龄在18~50岁之间,月经已来潮且未绝经者;④研究对象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4病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不愿意合作者;③文盲或患有神经、精神疾患,不能准确填写调查表内相关内容者;④同时接受其他试验研究者;⑤曾使用过激素抑制治疗或中药内服治疗EM,停药不够3个月者;⑥合并有急性盆腔炎、生殖器官肿瘤或局部恶性肿瘤者;⑦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⑧患易使体质发生变化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高血压、癌症等的患者。
1.5体质测量工具和分类及判定标准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创建的“中医体质量表”为工具进行体质研究。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指定中医师、护士指导患者在安静环境下独立完成“中医体质量表”填写。并由2名经专业培训的指定中医师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分类及判定,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不同的体质类型[7]。
1.6统计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体质与EM发病的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水准α=0.05,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表1~2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年龄、身高、体质量、岭南地区居住时间、文化程度、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生活工作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间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2.2EM患者体质分布规律本研究所调查人群中,发现较少人为单一体质,多数人为多种体质同时存在,同一调查对象按照判定标准可同时被判定为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及痰湿质,即兼夹体质在广大人群中普遍存在[8]。因此,本研究数据统计采用各种体质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即体质分布构成比=某种体质出现的频数/各种体质出现的总频数,采用χ2检验方法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体质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
表1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1)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the c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 (±s)
表1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1)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the c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 (±s)
组别病例组对照组t值P值N 816 506--年龄(n/岁)34.24±6.92 33.57±7.22 1.69 0.09身高(h/cm)158.59±4.46 158.41±4.44 0.72 0.48体质量(m/kg)53.36±7.62 53.35±7.58 0.03 0.98岭南地区居住时间(t/年)30.95±10.48 30.91±9.20 0.07 0.95
表2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2)Table 2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the c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 n
表3 病例组与对照组体质分布规律的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s in the cas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3结果显示,816例EM患者按体质出现频次分布前5位的体质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是EM的高发体质;506例健康女性中按体质出现频次分布前5位的体质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其中以平和质最为常见。而2组间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气虚质、阴虚质、特禀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体质与EM发病的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与EM发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与EM发病呈正相关(B>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是本病的发病危险体质;而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与EM发病相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EM患者主要体质与其发病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ain constitution types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EM
3 讨论
EM是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多发生于育龄年龄的妇女,具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良性疾病恶性行为的特征,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孕等。目前EM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有经血倒流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内分泌学说、免疫学说、在位内膜决定论等[9]。
祖国医学并无EM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痛经”、“不孕”、“癥瘕”等范畴。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责之于“瘀”,随着现代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影响,现代医家对EM的病因病机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但仍公认本病主要病机为血瘀[10],同时兼夹寒凝、湿热、气滞、肾虚等病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血不循经而形成癥瘕、痛经、不孕。
中西医治疗该病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除根治手术外复发率较高的问题,而手术治疗则需要术后长期维持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11],同时也还没有其他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案。国内郎景和教授提出的“在位内膜决定论”,认为EM发生与否决定于患者在位内膜的特性,该理论与中医学中疾病的发生与体质相关的理论极其相似,从而启发了我们从体质角度对EM的发病、治疗和预防干预进行相关研究。
“体质”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12]。直到20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完整的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的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以及“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13,14]。在大量临床研究[15]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通过客观量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把人体的体质按量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16],且该量表已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17]。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可调性,不同的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13]。
本研究通过对岭南地区大样本、多中心、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的816例EM患者(病例组)和506例健康女性(对照组)根据王琦教授创建的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体质调查,探讨EM患者的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EM患者按体质出现频次分布前5位的体质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是EM的高发体质。健康女性中按体质出现频次分布前5位的体质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其中以平和质最为常见。而2组间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气虚质、阴虚质、特禀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与EM发病呈正相关(B>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与EM发病相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岭南地区EM患者与健康女性的体质分布上存在有明显不同,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与EM发病呈正相关,是EM发病的危险体质。
本研究结论对EM中医综合治疗的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有助于引导学者对有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的体质偏颇人群,结合体质的形成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中医体质学说,及时进行中医综合预防干预,使偏颇体质恢复至平和体质,从而降低EM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为进一步提高EM的防治疗效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结论为下一步探讨体质与EM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体质干预对EM临床治疗疗效的观察和基于体质辨识的EM预防干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把EM这一多发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前移到预防上来,从源头上减少EM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节省社会医疗资源,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