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沐足联合揿针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19-02-28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1-2]。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700万的脑卒中存活病人中60%~80%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3]。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大多都以治疗配合康复为主,但疗效不太明显。本研究在康复训炼的基础上将中药沐足及揿针疗法相结合来促进中风恢复期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我院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病人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4]参照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定位,定性确诊为中风恢复期。
1.3 纳入标准 ①经CT或MRI确诊为西医脑梗死及中医中风;②发病在2周至3个月内处于恢复期的病人;③有共济失调相关症状,包含运动不协调且速度慢,累及吞咽肌、躯干和四肢等,引发病人言语障碍、步态不稳、姿势异常等;④徒手肌力检测显示病人四肢肌力高于4级;⑤年龄35~75岁;⑥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者;⑦病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周围神经病变者;②发病次数两次及以上,且多发脑卒中者;③头颅MRI或者CT检测提示显著脑水肿者;④言语、认知功能障碍明显且伴发严重并发症者;⑤合并造血系统、肾及肝等严重并发症,脊髓或者颅脑受损造成共济失调。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参照201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下发的脑卒中(恢复期)病人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①上肢协调练习:交替使用一手握拳击打另一只手的手掌;两侧上肢交替向上举;两手同时使用五指来交替敲桌;两侧上肢向前方平举,交替拍肩;两手臂外展,手掌掌心向上交替拍肩;胸前掌背和掌心交替拍手;两手臂向前方平举,前臂交替旋后旋前。②下肢Frenkel体操:仰卧位置,足跟着床面,枕头将头部垫起,能够看到足和小腿动作。两下肢悬浮交替进行屈曲动作;两下肢沿着创面滑动交替做屈曲动作;保持坐姿2 min,平衡训练和正确坐位,在地上使用粉笔画出两个“十”字的标记,足部交替按照“十”字向左、右、后及前滑动;转弯:交替向右、向左转弯行走。每天进行一次,每次15 min,共4周。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沐足联合揿针疗法进行治疗。
1.5.2.1 中药沐足 采用本院自制中药泡洗方进行泡洗,中药泡洗方组成:独活4 g,秦艽4 g,威灵仙4 g,鸡血藤4 g,没药4 g,当归4 g,伸筋草4 g,红花4 g,凌霄花4 g,水蛭1 g。由本院煎药室统一煎制而成。泡足方法:将1 000 mL药液与2 000 mL温水混合放入泡洗桶中,使水温保持在40 ℃左右后将双足浸入泡洗液中每次30 min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在泡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及病人反应,若出现心悸、头晕目眩、大汗淋漓、局部皮肤瘙痒、红疹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1.5.2.2 揿针 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揿针(注册证编号:20162270970),所选型号:直径0.16~0.45 mm,长度13~100 mm。遵医嘱选取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及太溪等穴,在75%酒精棉签消毒后,用镊子夹持带有揿针的胶布,揿针针尖对准穴位垂直慢慢按下,揿入皮内,要求圆环平整地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按压,无刺痛即可。每日按压 3~5次,每次 5~10 min,24 h更换1次,取针时用镊子夹住胶布向外拉出。
1.6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BI)量表对病人进行评定。
1.6.1 BBS评定标准 BBS包含单腿站立、站起、转身、坐下、上臂前伸、独立站立及闭目站立等14个项目,共计56分,病人得分越高说明其平衡能力越强。依据病人BBS评分判定疗效,BBS评分改变=(治疗4周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其中BBS评分改变≥85%为痊愈;BBS评分改变在50%~<85%为显效;BBS评分改变在20%~<50%为有效;BBS评分改变<20%为无效[5]。
1.6.2 BI量表评定标准 主要包含上下楼梯、进食、步行、个人卫生及移动等内容,共计100分,病人得分越高说明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强[6]。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3.072,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BI、BBS评分比较 干预后4周,观察组BI、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BI、BBS评分比较(±s) 分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1)P<0.05
3 讨 论
中医认为,脑卒中的病因病机多因气血亏虚、脏腑失调的基础上,又遇风阳上扰,暂闭脑脉,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阻滞,脉络闭塞,最终经脉失养,腠理不固从而患病[7]。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病人出现半身不遂的原因主要是脑出血或脑梗死损伤脑部的运动神经元,对肢体的控制作用消失而使病人的肌群运动消失,出现瘫痪[8]。脑卒中后损伤的神经元虽不可恢复,但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残存的神经元,有效防止病人发生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促进残留神经元的功能恢复[9]。
揿针疗法又称为皮下埋针治疗,属于中医传统针法中的浮刺和浅刺,具有针刺同样的得气疗效,且候气持久。临床多项研究表明,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可通过对机体阴阳进行调节,使得偏盛、偏衰的状态达到阴阳平衡,促使生理功能修复[10-12]。而揿针较针灸的优势在于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增加累积刺激量,从而起到持续治疗和强化治疗的作用[13-14]。曲池、手三里及合谷穴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持续刺激此穴可以达到舒经通络、调理气血的功效;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阳陵泉为筋会,善治经筋之病,其少阳主骨,出自《内经》,两穴联合可增强筋骨的活力,促进其肢体运动,故可以阳入阴,起治筋之疾,强壮筋骨,以此调和阴阳;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以上各穴位相结合具有疏通全身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将揿针留在腧穴上可更持续激发阳气、通经活络、调补阴阳,使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得到改善。
中药沐足是利用热力的作用使药物直接刺激足部各个穴位,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疏通全身经络、平衡阴阳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的作用[15]。本研究在自制中药泡洗方煎制后沐足,采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独活、秦艽、威灵仙、鸡血藤、没药、当归、伸筋草、红花、凌霄花等药物,其中水蛭、伸筋草具有舒经活络的功效,当归、鸡血藤可行气活血,独活、秦艽、威灵仙等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作用,通过病人皮肤将药物渗透到体内,使有效成分直达病所,有效地改善患肢功能,全面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观察组BI、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中药沐足联合揿针疗法可改善病人共济失调相关症状,使其平衡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但在操作中应注意:中风恢复期病人存在肢体麻木,在沐足过程中应随时测量水温,避免烫伤的发生;独活、秦艽、威灵仙等属中医外用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及有无不适,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本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综上所述,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中药沐足联合揿针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