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认知差异,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2019-02-27张鸿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认知以生为本差异

张鸿

摘 要:众所周知,每个个体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这种差异开展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本文围绕如何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差异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生为本 认知 发展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169-0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遵循这样的差异,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激发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的践行新课改理念,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构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达到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1 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思维认知

心理学家加涅在“尝试与错误”理论研究中指出,不同的个体在尝试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认知特征。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所以,把握学情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情感态度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就采用竞赛的方式让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背诵1~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法。接着,让学生感知乘法算式的产生过程。最后,比较乘法与加法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乘法算式”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给出相关的乘法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知识情境的方式去全面、清晰地了解乘法。如让学生看图列算式。学生先让学生列出相关的加法算式,再让他们列出乘法算式,让他们在探究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继而更好地让他们感受到乘法的意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能尽快的掌握本节課的教学内容。

2 坚持以生为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理念中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调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于你那些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要通过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相反,对于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与批评,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地引导,从而逐步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通分,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分子的大小。然而,有些学生能利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进行大小的判断,通过得出小数的方式去判断分数的大小,通过比较的方式更好地去进行判断。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所有的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满足了他们的探究欲。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3 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合作。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们在相互之间实现了取长补短。实践证明,对数学问题展开探究总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汇集所有同学的力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显得容易多了,并且小组合作也有利于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体会到互相帮助的益处。对于学生来说,小组合作能够聚集全体成员的智慧,并且弥补每个人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热情变得高涨,使所有学生从中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按照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分为若干个小组,成绩相近的分一组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然后,要求每个小组都找来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最后,给他们布置这样的任务:把这些正方形纸板试着拼成长方形,看看一共能拼成几个?请你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数值。每个小组内的各个成员都要进行明确分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合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共同进步。

4 探究知识过程,促进理解能力提升

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样知道什么。”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才能深入的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新课改理念中强调探究学习模式,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条件。如通过多媒体各种试听功能,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分米、毫米”时,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米的概念,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米与毫米这样的长度单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长度单位分米与毫米的物体,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等。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铅笔作为长度单位与展示的对象进行长短比较。接着,还让学生观察1分米到底有多长,为学生创设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找到了多种答案。最后,让学生在3把不同长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几分米?看看几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长是1米?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且促进所有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综合上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关注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优化教学策略,努力的培养学生认知努力,改进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习有用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孔国强.中小学数学教学差异性对比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

[2] 张晓霞.小学数学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16).

猜你喜欢

认知以生为本差异
相似与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