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9-02-27仝玉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廉政教育隐性课程师德

仝玉

摘 要:高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命。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对高校“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本文着眼于当前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现状,从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校园活动三个角度初步探索如何打造校园廉政教育隐性课程体系。

关键词:廉政教育 隐性课程 师德 制度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021-01

大学生已经拥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感知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能力,这为他们理解、接受、内化廉政教育隐性课程的丰富内涵提供了保障。那么如何设计、构建内容多彩、形式多样的隐性课程体系,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了。本文将从师德师风、制度规范、校园活动三个角度初步探索如何打造廉政教育隐性课程体系。

1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

学生具有向师性,即学生有模仿、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教师的知识、品德、处事方式等,都会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目前高校在基建、招生、采购、科研、评奖评优等各个环节都存在腐败现象,大学生对校园腐败现象一方面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往所受到的教育感到失望与怀疑。久而久之,学生对腐败行为会变得麻木,甚至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最终很有可能也会步上不廉洁、造假的道路。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者必先受教。高校应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反腐倡廉工作,不论领导干部、行政人员,还是身处一线的教师,都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重视自身在廉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培养自尊自律、廉洁从教的教职工队伍,以廉洁的品德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外,还应该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可信任的良性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亲密、互信的师生关系会使廉政教育更加深入、有效。

2 以公正的制度规范师生行为

学校的各项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行为规章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价值取向,这些制度文化,通过长期的积淀,变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陶行知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高校制度文化是习惯养成的规范性框架,也是内在的价值导向,即制度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是非观。

制度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心理学认为人类有归属的需求,且具有容易受暗示的特征。在归属感的驱使下,人类会渴求被集体接纳,希望成为某个集体的一员,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在融入集体、融入校园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暗示与感染,其符合道德的行为,会受到肯定、鼓励,不符合道德的会受到谴责,通过这样的正强化以及负强化过程,制度文化就顺利引导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模式的调整、转化。

因此进行廉政教育隐性课程设计时,就需要将廉政教育渗透到制度文化中去,從决策、管理到监督,都要贯彻民主原则,健全民主制度,推进党务、校务公开,要使全校师生都能够参与到决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中,且拥有对重大事项的质疑权;建立导向明确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基建、采购、招生、科研、学术诚信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对腐败分子、腐败行为要严惩不贷。

在学生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导向明确的行为约束机制,如班级管理、课堂秩序、考试作弊处罚条例等。在具体执行中不因恶小而忽视,对触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要严格照章办事,不允许“特殊学生”的存在,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否则规章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不仅沦为摆设,更会让普通学生对学校、教师丧失信任感。

3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营造廉政氛围

高校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为廉政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可以极大的拓宽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

大学生吃在学校、学在学校、住在学校,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校风、学风、班风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系列廉政主题活动,在校园里培育廉政文化环境,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让廉政理念真真切切的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

将廉政教育融入校园活动,打造校园廉政文化氛围的途径有:开展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参与性强的廉政主题活动,如廉政知识“廉廉看”、廉政歌曲“串串烧”、廉政故事“听我说”等活动,让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通过校园新媒体、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等方式,广泛开展廉政教育宣传,在校园的建筑、雕塑、壁画中渗透廉洁的理念;培育“清风”社团,社团内部学生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成员间的相互影响较大,因此要鼓励社团经常开展廉政主题交流活动,打造示范性的“清风”社团,带领其他社团共同发展。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一方面在校园内部营造起廉洁文化氛围,形成看不见的廉政隐性课程体系,润物无声中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另一方面,这股来自校园的积极的、正面的能量,会走出校园小系统,走进社会大环境,促进社会风气、社会习俗的改善,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谢秀军,杨双.论高校制度文化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02):33-35.

[2] 商植桐,张红建,王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强化廉政文化力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7):65-67.

猜你喜欢

廉政教育隐性课程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