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产业扶贫效益链优化对策研究
——以柘荣县为例

2019-02-27雷心恬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效益主体管理

雷心恬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产业扶贫的兴起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开创了崭新的发展之路,精准扶贫实行更是近年党中央关注民生兜底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偏远山区发展特色农产业提升收入水平尚处于探索阶段,如在我国较多贫困山区拥有长远的种茶历史,且各地资源禀赋条件不一,具备了种植当地特色的茶品种优势。虽各地通过科技扶贫、金融扶贫、就业帮扶等多种不同手段,借力茶产业扶贫助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不少新问题。在此方面,我国学者对产业扶贫研究也不断深入,古川、曾福生认为产业扶贫中存在投入不足、人力支持不足、扶贫主体发展动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应构建合理的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1]刘颖、黄静利用实证方法探究了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的影响因素,认为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贫困程度、补贴程度等因素都会对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积极性产生显著影响,建议政府部门提高当地茶品牌宣传,从而提高扶贫精准度。[2]茹玉、肖庆文、都静等共同研究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路径,认为培育优势产业是促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必须从四个方面来促进农业升级:一是地区农产品需要获得国际认证资格;二是政府要做好引导人角色;三是发展当地特色龙头产业或与当地产业匹配,借力于跨国公司迈向国际市场;四是发展好当地产业助农的良好经济氛围。[3]

基于此,本文将以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发展扶贫茶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现有扶贫合作模式下,通过效益链视角分析效益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当地扶贫效益总水平出发为柘荣县发展茶产业献计献策。

一、效益链基础理论

(一)效益链理论

效益链是经济学中对效益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其概念基础来自于1985 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家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4]的启迪,在“价值链”理论中,企业管理可被切分为若干的环节所组成,被视为一种与战略价值相挂钩的企业经营环节,每个环节经营好坏都会影响到整体“价值链”能否创造新的价值,也为企业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理念提供理论基础。而“效益链”不仅适用于微观企业主体,也适用于宏观行业经济效益的分析。效益链主要运用于经济学中存在效益传递机制主体成员间,将多个效益产生主体所串联系统看作一个完整的效益链。一方面,效益链是以效益作为核心要素而衔接,效益高低是评价效益链的主要指标,因此往往能带来更高效益水平的组合链是人们构建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效益链总效应与每个个体所释放效应呈现出加总关系,因此为实现效益链总体价值最大化,是管理性思维所追求的首要目标。但效益结构中也存在短板效应,若个别主体效益较低,则会牵制整体效益水平而被视作缺漏或溢出口,反之,也存在效益链总值大于个体效益加总的情况,称之为效益扩大效应。

效益链的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一部分,效益链管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控制管理内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持续性、创造价值。

表1 效益链管理构成四要素

如上表所示,在效益链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持续性和创造价值都会对效益链产生影响。其中,人力资源要素不仅要求效益链主体积极吸纳人才,增强智力支持,在各环节协同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合理分工与公平分配原则,保证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效应链管理中重视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要以降低成本、增加产出、实施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为抓手,全面实行成本控制管理,以提高效益链收益。可持续性体现的是要有远期战略眼光,通过目标制定,实时调整,稳定收益,实现效益链机制持久运行。创造价值活动是效益链管理中的增值过程,没有新的创造活动不仅无法产生新效益源,甚至会抑制其他要素的效能释放。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对效益链管理效率、投入产出等指标的实时监控,创造新的增值空间。总而言之,效益链管理的四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影响。本文以扶贫产业的效益链作为研究视角,利用效益链管理的四要素开展茶产业扶贫效益评估,完善效益链结构。

(二)效益链原则

1.关系原则

效益链是基于利益关系所联结的上下主体构成。要使得效益链发挥最大化效果,则需理顺各个主体之间的链接关系,主要体现为:母子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核心效益组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效益链中主体表现为递进关系时,效益产生先后性顺序成为构建结构的关键,若未按顺序组合要求管理,容易导致效益链总体效益无法发挥。因此,关系原则要求在不同的主体之间采取相适应的设计原则与关系的处理方式。

2.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是指在效益链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应遵循主体结构设计符合效益释放的原理。它在理顺关系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在结构设计中能体现效益链管理的四大要素,让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持续性和创造价值能够在每一个主体管理中得以体现,从而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进行效益链管理。

3.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是效益链管理中的核心原则,即体现了构建效益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以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所以,效益水平高低成为评判效益链的关键。关系原则、设计原则都是围绕着效益原则而展开结构创建活动。因此,在构建效益链时务必重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三)茶产业扶贫效益链构建

随着近年产业扶贫深入推进,我国大部分的贫困地区都发展起各具地方特色的农产业,茶产业对于闽东地区而言有着天然的种植优势,特别是柘荣县以红壤丘林地形为主,高山昼夜温差大,适合高山茶叶品种的栽种。现有我国推行产业扶贫合作模式中,可基本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农户自营、承包经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5]而第四类“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是常被大多数贫困地区推广的合作模式。本文将基于该合作模式下,展开对茶产业扶贫效益链分析。茶产业扶贫效益链结构如下图所示,在原有的扶贫合作模式中,每个参与主体都与效益链四个影响因素相链接,进而影响效益链中的每一个主体效益功能。茶产业扶贫效益链结构特性决定了效益总水平是由合作主体的效益值加总而得。

图1 茶产业扶贫合作模式下的效益链结构图

二、柘荣县茶产业扶贫效益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柘荣县茶产业扶贫效益链现状

“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的柘荣县,是福建省宁德市下属贫困县之一,位于闽东东北部,其面积仅为538.22 平方千米,是福建省面积最小的县城。该县以高山多雾的湿润气候为主,产茶区平均海拔在700~1000 多米,拥有良好的高山茶叶种植环境,能有效制衡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同时也赋予了柘荣茶丰富的生态有机微量元素,如高氨基酸、高咖啡碱和高芳香烃等,从而造就了天然生态的优质高山云雾茶青,备受海内外茶友的青睐。

柘荣县作为闽东地区茶叶主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截止到2018 年,柘荣县种植茶园面积近6.5 万亩,涉茶人员近7.5 万人,全年产干毛茶量近3580 吨,总产值近3 亿元。柘荣县主要生产红茶、绿茶、白茶等品种,现已打造出了“柘荣长寿茶”“柘荣高山白茶”等家喻户晓的公共品牌,造就了福建闽东红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张一元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茶品牌企业。柘荣县通过构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合作模式,带动整体柘荣县茶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近年柘荣县委、县政府出台多项茶产业扶贫帮扶政策,围绕“五特好柘荣”的发展战略中“做强一株茶”的总体要求,引导茶产业朝着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的道路迈进。如2018 年由柘荣县财政、扶贫办为全县贫困农户春茶生产提供了“茶叶低温指数保险”,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积极性,还减少因灾返贫的情况出现。融资方面,提出了“白茶通”的金融扶贫融资服务;技术方面则动员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积极落实“三联一训”工程,即形成“专家到村,技术到企业,指导到农户”的新型助农模式。与此同时,县政府还致力于发展好柘荣生态茶园,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先后重点开发“后垅醉美茶园”“石古兰野放茶观光园”“桂岭生态茶园”“仙岩岭生态茶园”等等柘荣茶园观光新品牌,不仅促进茶旅融合,也拓展扶贫致富新道路。

(二)扶贫效益链存在的问题

1.扶贫合作模式协同性不足

柘荣县开展茶产业扶贫推广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为主,该模式是以企业牵头,鼓励贫困户采用土地承租量化入股等多种方式加入合作社,基地统一进行茶叶种植与技术管理,此模式利润分红有保障、投入风险较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6]但在该合作模式中,各个参与主体利益目标不同,所以协同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茶合作社是由理事会和成员代表大会共同作为决策单位,同时还设立财务、技术等部门,但存在与企业相关部门职能边界不清的问题,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茶产业基地种植过程中,基本由企业提供茶苗、生产工具等前期投入,此外技术指导工作也多由企业分派的技术人员担当,合作社的技术部门基本处于闲置;再者,合作社的财务部门功能单一,只负责简单的支出记录,无需对外公示财务情况,且会计从业人员普遍专业化水平低,不仅极易产生会计管理规范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扶贫基金违规转移等风险。在组织管理方面,合作社本身承担了“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收益”的职责,但根据我国合作社配股比例的要求,企业占股不得超过20%,若产生资金周转问题,牵头茶企业只能自寻渠道向外融资,[7]也造成了企业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参与农户没有机会参与商讨基地茶叶生产事宜,“被边缘化”现象不仅降低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得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得不到施展。效益链上下主体之间呈现出末端被动性、弱化性的特点,协调性不足进而影响整体效益水平。[8]

2.经济效益释放可持续性低

柘荣县实施茶产业扶贫以来,不少贫困户实实在在从中获得收益的提高。柘荣县的贫困人口从2014 年的1696 户5657 人降至2018 年的17 户61 人,从主推高山云雾茶到开发出柘荣金观音、黄观音、大白毫等多个新茶品系列。但从近年柘荣县茶叶销售情况来看,销售量和销售总额增速均趋于放缓;对种植户而言,虽有财政与企业的补贴支持,但与往年采摘的茶青收购价相比,所产生的显著的收入落差易导致种植户生产惰性。此现状背后凸显的是茶产业扶贫效益可持续性低的问题,究其原因除茶叶市场价格波动因素外,就福建省省内而言,采用茶产业扶贫的地区不在少数,且很多茶产品相似度高,加剧同质化、单一性的竞争,致使整个茶产业链产能过剩,供需极其不平衡。且柘荣县地区经济总量小,财政支持力度难以维续茶产业发展需要。加之柘荣县大多数茶品仍停留在粗生产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周边配套产品开发不足,消费市场覆盖范围窄,拓展营销渠道内生动力不足,呈现出产业竞争力不足,后期经济效益释放动力持续减弱,长此以往将使茶产业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3.效益链管理基础薄弱

扶贫茶产业从规划到实施,柘荣县已形成了效益结构的雏形,开展效益链的管理有其必要性。柘荣县扶贫合作模式中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各个主体均应从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持续性、创造价值四个方面开展效益链管理,从而对效益链缺漏环节进行实时调整与优化。而实际上扶贫参与主体并未重视效益链管理,也没有专门部门、人员负责对扶贫效益链管理要素指标进行评估。如人力资源方面体现出的扶贫技术智力支持不足、分工不合理,弱化扶贫积极性;成本控制方面的财务管理存在疏漏,未对投入产出效益评估;可持续方面未结合市场行情实际及时调整生产营销战略,市场定位不明确;创造价值活动较少,欠缺深度加工、提高茶产品附加值。故此,扶贫效益链管理意识欠缺,效益链管理人才不足,体现出扶贫合作模式下效益链管理基础薄弱,阻碍了柘荣县茶产业扶贫事业发展。

三、完善茶产业效益链相关对策

(一)提高合作模式中主体间协同性

茶产业扶贫合作模式中需要重视合作主体间协调性的提高,既要明晰每个参与主体的职责同时,也要做好帮扶对接,增进茶产业扶贫总体效益。[9]企业应继续起好牵头作用,在股份红利分配上,注重保护农户利益,可通过共同协商的方式适当下发基地管理自主权,建立与合作社共建共管的良好工作沟通机制。同时,继续发挥技术扶贫示范作用,让更多的种植户可以从基地建设中掌握更先进的种管知识,也为农户提供更多元化的工作岗位机会。合作社作为扶贫助农第一线,不仅要明确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基本定位,还要坚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做好经营管理工作。[10]在组织管理方面,规范相关部门职责与要求,并做好相关监督公示工作,提升工作透明度,营造出政策扶贫、协调共建、合作共赢良好氛围,真正让贫困户可通过股份分红、土地租金、扶贫津贴和务工收入等方式提高收益,进而鼓励更多贫困户参与到茶产业扶贫中来。

(二)重视品牌独树效益,深挖新利润源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茶叶品牌市场,产业发展中应将品牌建设摆在首位。柘荣县虽推出了“柘荣长寿茶”“柘荣白茶”等茶品牌,但它们在茶叶市场上知名度和识别度并不高,如何做好柘荣县扶贫茶品牌营销值得深思。一方面,在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中要体现柘荣高山云雾等生态地理特点,突出茶品特色定位,利用全方位宣传渠道打响地方品牌名声;另一方面,在茶产品扶贫效益链管理的创造价值原则指引下,必须转变现有柘荣县茶产品单一,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可从原有的采摘单芽、一芽一叶或二叶作为名优茶制造原料,扩展到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采摘一芽四、五叶进行精深加工,生产茶包、牙膏等高附加值产品,为茶产业增收提供更多的新利润源。[11]

(三)强化利益链管理意识

柘荣县发展茶产业扶贫务必树立效益链管理意识,在已有扶贫合作模式下,结合每个参与主体的效益链关系,设立专门部门、人员负责实时跟踪与评估扶贫效益链各个环节的效益情况,要分别从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持续性和创造价值活动四个指标出发,分析评估各个主体产生效益过程是否存在疏漏,并及时补缺完善,同时增强扶贫管理人员效益链管理意识,促使总效益水平稳中求进不断提高。[12]

猜你喜欢

效益主体管理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