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与平地:广西富川瑶、汉族亚族群边界研究
——以富川县柳家乡大湾村为例

2019-02-27罗新丹

关键词:富川平地婚俗

罗新丹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富川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瑶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居住在山上的过山瑶具有鲜明的族群特色,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生计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富川过山瑶族群主要聚居在富川西南境的西岭山山谷中。本文选择以柳家乡大湾村作为过山瑶族群重点考察对象,原因有三:一是大湾村距离富阳镇很近,交通条件较好;二是大湾村村民居住在大湾山和牛塘山的山谷中,山脚下便散落着众多平地瑶村落;三是大湾村的人口较为集中,便于展开调查。

一、富川瑶、汉族亚族群概况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湘桂边界,北部与东部分别与湖南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接壤,南部与西部分别与广西的钟山县、恭城瑶族自治县接壤,总面积约1 572平方千米。富川东西南北分别被姑婆山、西岭山、天堂岭和黄沙岭环抱,境内群山起伏,山岭不绝[1]1-2。2004年,全县辖13个乡镇,分别是:富阳、城北、朝东、油沐、麦岭、葛坡、石家、福利、新华、古城、莲山、白沙、柳家,有18个社区、137个村委会。富川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粮食生产县,主要农作物为水稻[2]50。这里聚居着瑶、汉、壮、苗、侗、回、彝等多个民族,其中以瑶、汉族人口居多。“民人(指汉族)在中央,瑶人住两旁;富川立城好,两边白水(指县域东、西山瀑布)流。”这首民歌反映了富川县瑶汉两族人民的居住特点:瑶族分散居住在县东与湖南江华接壤的山地一带以及县西与恭城钟山接壤的西岭山一带,汉族聚居在县内平原地带。按照居住地形的不同,富川县习惯上把当地瑶族分为过山瑶(或称高山瑶)和平地瑶。过山瑶主要分布于西岭山山谷之中,平地瑶则聚居在山脚下的平原地带[1]427-452。新中国建立后,经政府民族识别工作,梧州人、客家人、民家人被划为汉族,平地瑶和过山瑶被划为瑶族。根据自愿原则,宝庆人也被划为瑶族。过山瑶居住在山里,其他族群则居住在平地。过山瑶说瑶话,平地瑶说七都话、八都话,少部分汉族人说客家话。各族群之间通用的语言是富阳话。除年长的平地瑶妇女戴织布头巾外,族群之间服饰差异不大。饮食上,大家都有喝油茶的习惯[2]。平地瑶和汉族人普遍崇拜祖先,普遍信仰刘仙娘,如十月中旬举行一次刘仙娘出游仪式;按父系血缘计算世系,婚后从夫居。过山瑶存在自然神崇拜,信奉巫术,如敬奉土地神、山神和灶神,新屋上梁需要念咒语。瑶、汉人民都过春节,但只有住在平地上的人组织节日活动。元宵节时,山上的人到山下观看节日活动,比如看平地上的人表演“装故事”和“炸龙”①。

二、山地与平地的族群边界呈现

弗雷德里克·巴斯在其主编的《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强调:“即使当不同群体的个体跨越边界或同多个群体的成员产生认同,民族标签也将会经常存在。”巴斯指出:“族群是由它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形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它的边界,而不是语言、文化、血统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边界,而是其社会的边界。”[4]9-11住在山上的过山瑶族人民在与平地上的人民进行经济文化的互动中,族群内部依然保持着主观上的族群认同 。以富川县柳家乡大湾村为例,山地族群过山瑶与平地族群平地瑶、汉族亚族群存在明显的族群边界。

(一)高山旱地与平地水田

大湾村位于富川西南隅,属柳家乡的一个行政村,由牛塘、车角源、木横冲、山瑶田、高山冲、伞顶冲、立壁槽七个自然村组成②。 “高山密林,有山无田”,这八个字是大湾村生态环境特征的真实写照。大湾村地处都庞山余脉、西岭山山谷之中。西岭山的山系主要有:鸟源山、石鼓山、新头源山、猪母源山、南源山、神源山、大源山、小源山、二九山、风溪山、大围山、斗溪山、洋溪山、白水源山、涝溪山、牛塘山、大湾山等。西岭山南北绵延36千米,东西横卧17千米,主峰为风溪山的北卡顶,海拔1 857米,也是县内最高峰,峰顶是富川与恭城的交界点[2]5。大湾村七个自然村分散在大湾山和牛塘山中,其中牛塘自然村位于牛塘山上,其余六个自然村均位于大湾山上。村民的居住十分分散,户与户沿溪流分布,相距较远,村小组与村小组之间相距更远,隔山谷分布,步行最少有数十分钟路程。

大湾山和牛塘山石英砂岩广布,土地贫瘠,不适合开垦农田。该村是国家“十三五”贫困村,村寨基本上位于800~1 000米的山腰。据2016年人口统计,大湾村共768人,贫困人口405人。大湾村村民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工、政府生态林补贴、低保以及政府的扶贫资金。大湾村林地面积36 315亩,其中商品经济林11 775亩,生态林24 540亩。无耕地。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盛产杉树、厚朴、竹子、油茶,是国家生态林保护区。这里的杉木生长速度快、质量优。在山脚下,平地上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田地。人们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红薯等,还种植脐橙和烤烟。站在山脚下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除了房屋、道路以及其他少许基础设施建筑物需要占用土地面积,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可以耕种的田地。即使不种田,人们可以把田地租给别人,自己外出做生意或务工。居住在池塘、水库旁的平地人还可以经营养殖业。

(二)以树换米和种田吃饭

新中国建立以前,大湾村村民主食为玉米和番薯。村民还会把溪水边较为松软的土地开垦出来种植一些容易存活的白菜、丝瓜、冬瓜、芋头等。由于山上不种水稻,村民一年到头都难吃上米饭,需要大米就下山换购,其他不少生活用品也是如此。用于换购的物品主要有木材、木炭、松脂等。那时的大湾村没有一条水泥路通向山脚下,人们下山上山只能肩挑肩扛,所以换购回来的米异常珍贵,不少人家把它煮成稀粥。山上的树木很茂密,种树、砍树和卖树成为住在山上的人们的主要生计方式。2008年冬天,当地山区发生了重大冰雪灾害,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人们渡过了难关。此后,当地政府开始在大湾村修建道路。从2008年开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企业为大湾村修建水泥路。也是从那时起,有人向大湾村的村民批量采购木材,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逐渐代替了黑瓦土屋。在当地政府的资助和村民的勤劳致富下,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去县城念高中,并上得起大学。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生态林和水源,对大湾村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人们不能随意砍伐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多的人去富阳镇上务工。妇女做临时工,男人喜欢当木工或建筑工人。村子里有很多木工手艺很好的师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长者。他们喜欢在家里做木桌、木椅、木床等,然后用摩托车运到镇上去卖,以此补贴家用。生活在山里的人靠山吃山,离不开树木。平地上的村落拥有可以自己耕种的田地,田地开阔,十分适合机器生产。机器生产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人们有空余的时间去富阳镇上打工,或者做小买卖,还可以把自己种的农产品通过高速公路运到贺州市或桂林市去卖,山脚下的道路设施很完善。总之,平地上的人比山里的人收入多,生计方式更加多样化[5]。

(三)“两头扯”婚俗与男娶女嫁婚俗

大湾村的婚俗极具当地过山瑶色彩,俗称“两头扯”婚俗。大湾村“两头扯”婚俗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男子上门。大湾村的过山瑶族群虽然分散居住在山中,但这并不影响族群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通婚。这里的人喜欢走亲戚和拉家常。当地人逢年过节、小孩“三朝酒”、子女考上大学、上梁和乔迁新家等,都会叫上亲朋好友聚餐。由于路途遥远,客人常常留宿在主人家中,加上村里的娱乐活动少,人们喜欢晚饭后围着灶台拉家常。拉家常不仅增进了族内成员间的关系,还发挥着族内人群信息交流的作用。许多适婚男女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认识的,同时父母也在这一活动中为子女寻找婚配对象。据村里的人说,以前结婚,媒人会对男方家长说:“可以结婚哦,但是要上门。”媒人几乎不提双方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最要紧的是问男方家长是否愿意让儿子上门。第二,一家人姓氏复杂。在大湾村,如果女婿上门,那么夫妇所生的第一个子女通常随母方姓,即第一个子女可以随母亲姓,也可以随母亲的爸爸姓,还可以随母亲的妈妈姓,所生第二个子女就可以夫妇两人商量着姓了。在大湾村,祖先姓氏牌位上会写很多姓氏,两个、三个属于常见的,有的甚至达到四个。第三,上门女婿的户口在结婚时不随女方迁动,以便今后子女长大些、夫妻关系稳定后,男方携带妻儿搬回与自己父母住。第四,双方父母都为婚后子女保留新房,意思是留给小夫妻俩,欢迎他们随时回来住。第五,结婚没有“彩礼”和“嫁妆”的说法。孩子“三朝酒”必须办酒席,而且特别隆重。第六,没有“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和“阿姨”的称谓。第七,女方父母主要由女方赡养。住在山下的平地瑶和汉族亚族群遵循男娶女嫁的婚俗习惯。男方先送女方聘礼,女方父母同意婚事后便择日举办婚礼,男方再给女方家相应彩礼。举办婚礼前男方宴请双方亲朋好友。婚礼当日,新郎来女方家把新娘接走;女方带上嫁妆,婚后女方常住男方家,所生子女随男方姓。女方父母主要由她兄弟赡养。

三、富川瑶、汉族亚族群边界成因分析

弗雷德里克·巴斯在归纳前人对族群界定的基础上,对族群做了一个更一般性的界定。他说:“族群这个名称在人类学著作中一般理解为用以指这样一个群体:(1)生物上具有极强的自我延续性;(2)分享基本的文化价值,以实现文化形式上的统一;(3)形成交流和互动的领域;(4)具有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成员资格,以形成一种与其他具有同一秩序的类型不同的类型。”[4]17在富川过山瑶中,鼓励族内婚成为族群自我延续的重要手段,并且在通婚圈的基础上形成了族群内部交流和互动的经济文化圈。生计方式与婚俗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族群在文化价值认同上的差异。族群边界由此形成。

(一)族群历史与族群地理区隔的形成

在历史上,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瑶族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在富川也是如此。据富川县志记载,富川境内在宋朝时就有瑶族人口迁入。元明时期,大量瑶族人口从湖南道县、江永、江华以及广东西北部和广西恭城等地迁入富川。元朝统治者推行圈瑶田、占瑶地政策,强迫瑶民纳赋税、服徭役。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爆发了瑶族人民大起义。明初,统治者实行“招抚”与“分治”。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王朝大量兼并土地,富川的情况也是如此。秋收成熟时,统治者不仅对瑶民“收其所种谷栗”,还要强迫他们缴纳粮税。明景泰元年(1450),瑶族领袖率1 000多名瑶民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此后明王朝开始实行较为温和的民族政策,在富川设置三十六源“招抚”瑶族。

面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瑶民奋起反抗,同时不得不逃往更加偏远的地区居住。自明初以来,富川境内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分布格局,即“民人在中央,瑶人住两旁”,而过山瑶则生活在“两旁”的高山密林中[2]66-69。清成守廉《蓝山县图志》载:“凡平地傜类别又分两种,一种由高山傜之进化者……民傜则大多源于瑶兵之后裔。”富川境内的平地瑶是从山上下来在平地上定居的盘瑶,或者是被封建王朝征为瑶丁、瑶兵的盘瑶转化而来的新支系[3]11。这样就形成了富川各个族群目前的居住格局,即过山瑶住山里,平地瑶和汉族住在平地上。

(二)生计取向与价值观念差异

山里的族群以种树为生,平地的族群以种田为生,这是由他们居住的环境决定的。由于过山瑶长期生活在大山里无地可耕,所以形成了种树、砍树和卖树的传统生计方式。过山瑶倾向于打临时工,他们不热衷于经商。牛塘自然村的人口是大湾村最集中的。在牛塘自然村四十多户人家中,仅有两户在富阳镇上经商,并且是近两年在当地政府鼓励下才开始的。他们认为做生意不稳定,打工赚钱更牢靠。在大湾村,拉家常使人们得知哪里有工作、哪里工资高,然后一起去外面打工;工作几个月,觉得累了或钱赚得差不多了就一起回家,在家里休息。村民倾向于拿了现钱回家,然后在家休息,喝油茶、挖红薯。他们如偶尔与他人发生争执,更多是以和为贵。知足常乐是他们性格的特点。平地上生活的人赚钱“门路多”“头脑灵活”,文化程度也较高。虽然平地族群算不上特别富裕,但手头有更多现钱。山里的族群更愿意住在山里,虽然现钱不多,但在山上住总会有吃的。山上虽然种不出大米,但玉米和番薯极易成熟,这已经足够提供人体的基本能量[6]。

(三)通婚圈与族群的自我延续性

山地族群与平地族群成员在饮食、节日、服饰等方面差异并不大,虽然语言不同,但都能用富阳话交流。这两个族群习俗差异最大的是婚俗。过山瑶有独特的“两头扯”“女不嫁、男上门”的婚俗,并且认为“男孩女孩都一样”[7]。这是平地族群所无法理解的。平地族群遵循“男娶女嫁”的习俗,有“生男孩继承香火”“女孩迟早要嫁人”的传统观念。这两种不同的婚俗反映了两个族群内部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平地族群按照父系血统计算世系,祖先牌位上只有父系姓氏,男子是家中的经济顶梁柱,并且承担赡养老人的主要责任。山地族群由于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祖孙父子或兄弟姊妹,姓氏不一定相同,所以无法计算出代系,他们记得自己有很多祖先,具体到哪一个在哪一代,他们也讲不清楚。当被问到女孩为什么不出嫁时,他们一致说:“父母老了要养父母啊!”在过山瑶族群中,女孩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主要责任。社会组织关系的不同,导致这两个族群虽然交往密切,但少有通婚的情况发生。因此,过山瑶族群形成了独特的通婚圈,并且在自己的通婚圈内进行族群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如,在山地族群文化圈中依然传唱着曲调古老的瑶歌,平地族群听不懂。再比如,山地族群男性长辈与男性晚辈之间传承木工手艺;平地族群的人大多数不爱学做木工,他们更喜欢讨论如何饲养更多家禽、种植更多蔬菜,以及如何卖掉家中的农产品。根据走访和统计,大湾村的通婚圈主要是富川县、钟山县、恭城县、江华县、江永县等地的过山瑶。大湾村通婚的具体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他们与这些地方有婚姻联系的过山瑶族群成员有着更强的族群认同感。

图1 大湾村通婚圈示意图

四、结论

富川瑶族自治县自明初以来就成为以瑶族、汉族为主的民族杂居区域。居住在山上的过山瑶和平地上的平地瑶、汉族亚族群在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他们依然有着明显的族群边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生计取向以及风俗习惯上。笔者认为富川过山瑶的山地族群与平地族群形成区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中国建立前当地瑶族群众因诸多原因不断迁往偏远山区,形成了族群的地理区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生计方式形成了过山瑶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与生计方式相适应的过山瑶“两头扯”婚俗形成了族群文化圈,分享共同的文化价值。虽然富川山地与平地族群存在明显的族群边界,但两个族群在长期交往中呈现出目前的“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文化模式。

注释:

① “装故事”和“炸龙”是富川县城元宵节期间非常流行的节日活动。“装故事”指的是人们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在县城的街道上巡游。人物主要来源于八仙过海传说和《西游记》《红楼梦》以及《三国演义》等。“炸龙”指的是夜晚人们一边在广场上舞龙,一边朝舞龙的人投放点燃的长鞭炮。

② 数据来源于大湾村村委。

猜你喜欢

富川平地婚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高楼万丈平地起
杨万里撰并行楷书《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边走边看
遇到一条蛇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