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
——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

2019-02-27仲明明

关键词:两地共生景区

吕 俭,仲明明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区域旅游共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提炼凝聚区域间共性文化对于增进合作认同、凝聚发展共识、推动区域共生共赢意义重大,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推力。2014年8月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对地缘相近、文脉相承区域的统筹协调,鼓励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滁宁两地地缘临近,文脉相似,都拥有丰富的明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日趋紧密、区域旅游协作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之下去探讨区域内明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共生构建,以此为契机促进滁宁地区旅游产业合作与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评述

(一)共生理论研究

“共生”理论最早产生于生物学领域,用于分析生物共生单元之间生存和进化之间的行为模式和竞合关系。随着社会的嬗变和理论的延伸,生物学意义上的共生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用于分析社会体之间的共生现象与竞合状态。在我国,袁纯清[1]最早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小型经济研究,并提出共生存在的三大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其中,共生单元是物质基础,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行为方式上看,包括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模式上看,包括点共生关系、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2]。两者互相作用,形成了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关系以及共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如表1所示。由于社会领域中共生现象广泛存在,共生理论在区域合作[3]、企业经营[4]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表1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表

(二)旅游共生及其应用

旅游共生是一个具有时空耦合的复杂社会现象[5]。旅游共生多表现为旅游区域共生、旅游景区共生、旅游企业共生、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等。利益是共生形成的基础动力[6],旅游共生能增强共生单元(旅游地或企业)的竞争力[7]。区域旅游共生是旅游目的地间众多的利益主体在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的一种合作经营方式,主要包含两个层面[8]: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同质共生,即强化旅游地之间的共同优势,在合作基础上重新分工定位,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产品品质;异质共生,指不同旅游地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一般包括以下条件[8]:(1)区域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或互补性,地缘空间的接近性或联系的便利性。(2)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有经济、文化或政治上的联系,有资源、市场、信息等要素上的交流。(3)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似程度或互补程度决定共生方式。(4)具备发展区域旅游的大环境。文化层面的区域旅游协作最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容易形成和而不同、互赢共荣的发展局面。在所有共生模式中,“‘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模式”[3],是共生系统进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2]。 区域旅游合作会使旅游地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繁荣区域文化,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基础分析

(一)滁宁区域旅游发展概况

“滁”即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皖苏交界处,属安徽省省辖市。“宁”为南京市简称,属于江苏省省会城市,是长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中部城市发展的门户和中心城市。滁宁两地地缘空间临近,南抵长江,北临淮河,同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域,也是明文化发源的摇篮,蕴藏了丰富的明文化旅游资源。两地明代历史古迹与文化遗产众多,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旅游价值。在历史文化、区位经济等因素影响下,两地虽然地缘临近,但旅游发展差异较大,滁州市着力打造“醉美滁州”“亭好滁州”的旅游形象,南京市则冠以“博爱之都”的旅游形象。近年来在两地政府主导下,两地在城市化、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旅游经济增长迅速,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也逐年上升,如表2所示。随着滁宁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两地将展开更为紧密的经济、旅游合作,“同城化”蓝图构建也更为明晰。

表2滁宁两地旅游发展概况

(二)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条件

1.明文化旅游资源同源

滁州是古都金陵的江北屏障,号称“开天首郡”,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国号“大明”。一方面,滁州是明文化的发祥地,另一方面,南京明文化具有“世界唯一性,应成为代表明文化的中国城市”[9-10]。明文化,即中国历史朝代中的明朝集聚的文化,是明朝一代凝聚和发展的物质成果及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皇权文化,二是明中叶以后繁兴的民间社会文化[11]。这些“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转型时代的文化特征”[12]。据统计,滁宁区域现存明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体表现为明城墙系列、皇家文化系列、陵墓文化系列、郑和文化系列、民俗文化系列等,如表3所示。这些明文化旅游资源同脉且文化关联性强,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具备明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的资源基础,既可以强化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共同优势,产生资源集聚效应,又可以强化明文化资源特色,互补相融,用旅游资源的分工合作延续明文化脉络,创造更强的整体竞争优势。

表3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2.滁宁地缘临近

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认为,一定的区域可以通过最佳组织,形成最佳空间结构,达到最佳发展。滁宁两地地理空间相邻,同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范围内,区域旅游交通畅通便捷。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等铁路支线贯通,铁路里程57公里,高铁耗时18分钟。宁洛高速、沪陕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等公路线四通八达,交织成网。获批建设的滁宁城际铁路将进一步推进“滁宁同城化”。畅通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将促使客源互通和空间流动,有利于塑造“城市—城市”“城市—景区”“景区—景区”之间良好的空间共生关系,继而产生辐射带动、竞合共促、和合共生等良性激励,加快滁宁两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3.政府政策支持

滁州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城市。近年来滁宁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宏观合作层面,两地签订《南京·滁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滁宁合作的意见》(2008年)、《南京·滁州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战略协议》(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会谈纪要》(2010年)等合作文件。旅游交通合作层面,两地签订《滁宁同城旅游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关于加强航空服务的战略合作备忘录》(2008年)、《南京、滁州交通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滁宁交通对接项目合作实施协议》(2010年)。经济技术合作层面,两地签订《关于合作建立宁滁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协议》(2009年)和《成立宁滁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合同书》(2009年),共同出资创建宁滁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宁滁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并共同在滁建设“宁滁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园”。综上,诸多利好政策形成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合作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

4.旅游客源市场驱动

一个城市的出游市场37%分布在距城市15 km的范围内,24%的市场分布在15~50 km范围内,21%分布在50~500 km内。500 km以外的广大空间,仅分割了城市处有市场的18%[13]。据研究,滁州市省外的客源主要分布在苏沪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等)[14],南京市国内游客主要来源于华东地区(江苏、上海等地)[15]。 由于明文化旅游景区渊源同脉,来源于同一客源市场的旅游者具备对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和溯源情感认同,加上地理空间临近,游客预估“一同游览两个目的地”的成本(如金钱花费、时间消耗)比“分别游览两个目的地”的成本更低时,会产生强烈的正向情感。综上,来源于同一客源市场的游客文化价值认同和情感趋使是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景区共生的推动力量。

三、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模式研究

传统区域规划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借助点、轴、面的空间组织形式,依托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的动态更替,合理科学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向相对均衡的演进。当前,滁宁区域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文章从两地明文化旅游共生的动力机制角度,构建了三种旅游共生模式,即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城市—城市”共生模式,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城市—景区”共生模式,统筹整合机制下的“景区—景区”共生模式,如表4所示。通过三种模式的依次演进,打造滁宁区域明文化旅游发展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表4共生单元动力机制及共生策略

(一)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城市—城市”共生模式

通常,由于天然的资源分布不均,加上后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化为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两大系统。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南京市以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交通以及经济文化信息优势,占据“都市圈”的极核地位。滁州市由于在地缘、人文、方言以及经济联系上和南京有很大的关联,在接受南京市强烈辐射的基础上,获得借势发展的机会,形成“城市—城市”的空间共生系统。为促进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共生发展,需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通道等共生界面,优化区域旅游网络结构。一方面利用滁宁两地在明文化脉络中的阶段差异,互补优化,整合组配,打造区域明文化旅游形象,形成明文化旅游吸引力叠加,理顺滁宁两地明文化的统一文化印象。另一方面,滁州市应凭借空间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南京市旅游市场辐射和旅游产业转移,吸收南京市区的资金、技术、客源、人才等要素,模糊滁宁旅游边界,由旅游发展不均衡逐步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最终实现滁宁两地区域空间一体化共生发展。

(二)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城市—景区”共生模式

城市因其资源多元、功能多样等特质,可以使游客获得相对丰富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从而拥有相对较大的客源市场,是游客休闲游憩的目的地之一。在旅游吸引物合理组配、叠加的基础上,城市、景区可以互为辐射,互相借势发展。南京、凤阳两地明文化旅游发展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凤阳市明文化旅游发展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应依托明文化旅游资源,以现有景区景点为增长极,吸纳周边生产要素,着力打造明文化旅游休闲区,并依托交通发展轴线,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发展。南京市旅游空间开发较为成熟,各旅游景区(点)和发展轴线交错纵横,呈网络化发展格局。由于南京市文化资源多元,“明文化”主题旅游要在现有功能布局网格中自成一极,就势必在关联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下,与城市发展和其他文化旅游资源互补共融,用城市发展带动明文化景区(点)发展,逐步完善明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序列,实现旅游空间界面围合,特色化布局,差异化发展,实现城市文脉的有序延伸,形成“景城同生,城景共荣”的空间发展格局,如图1所示。

图1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示意图

(三)统筹整合机制下的“景区—景区”共生模式

一般而言,处于近距离或面向同一目标市场的同类景区之间,会因资源及产品雷同产生同质竞争,具有地缘、资源优势的强势景区会挤占弱势景区的市场客源及发展空间。显然,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也呈现此种特征。数量众多的明文化旅游资源呈现“点—点”式的网格化空间结构布局。如何实现“强者愈强、弱者跟进、强弱互补”的良性竞和关系,需要在一体化共生发展的理念引导下,通过空间整合和科学关联,既强调明文化理念及整合优势,又突出各自特色,进行差异互补,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处理好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整体性和单体型、系统性和独特性的关系,打造滁宁区域明文化特色主题旅游。

四、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策略研究

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区一体化共生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两地明文化旅游品质水平和市场影响力。优化两地共生环境,畅通两地共生界面,构建完善的利益共生机制,建立协作、互惠、稳定的共生系统则是两地共生共赢的必然选择。

(一)提供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的进化过程依赖双方的共生环境,良好的共生环境对共生进程起正向激励作用。滁宁两地要依托三种模式共生发展,尤其需要在共生单元所重点依托的核心城市(如南京、滁州)、核心景区(如明皇陵、明孝陵)、共生轴线上(如滁宁快速通道)构筑积极的共生环境。

1.政策引导

目前,滁宁两地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停留在经济、交通等层面的合作,旅游层面的合作共生有待深入推行。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具有文化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提升的双重意义,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达成明文化旅游合作共识,营造明文化共生价值舆论环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打造核心明文化旅游景点,依托共生轴线制定明文化资源空间整合规划,落实投融资项目、资金,完善相关政策法律,规范旅游共生环境。

2.品牌塑造

明文化主题旅游品牌的塑造对于滁宁两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双向激励作用。明文化旅游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科学规划和保护的基础上,保护、宣传明文化旅游资源,塑造明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正向激励环境。一方面可以巩固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滁州地区的明文化影响力,继而通过资源聚合使明文化脉络更加清晰,更好地打造两地共生效果。

3.信息保障

信息化助力旅游发展。明文化主题旅游需要借力网络技术传递旅游信息,拓展明文化品牌,提高明文化景区知名度,吸引客源市场。因此,明文化主题旅游品牌的塑造要依托两地旅游政务平台,联合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为游客提供准确、高效的旅游信息服务。

(二)打造开放优化的共生界面

共生单元需要凭借共生界面方可达成实际的共生关系,开放优化的共生界面会提升共生进程的效率,促使共生关系的达成。滁宁两地要依托三种共生模式共生发展,则需在滁宁两市连接核心景区的共生轴线上进行交通界面、空间界面的优化设计。

1.健全滁宁两地交通连接体系

设计两地明文化旅游共生轴线,开辟两地明文化旅游专线交通,减少游客两地游览成本;打造优美的轴线道路景致,增加游客认知价值;提升滁宁两地核心景区可游览性,联合营销提升明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社会认知价值,提高游客对两地明文化主题旅游的需求和认可度。

2.打造“主题引领、特色共融”的空间界面

“主题引领”是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灵魂,即以明文化为主题,在核心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开发中突出明文化元素,提升游客体验,提高旅客对明文化旅游主题的价值认同度。“特色共融”是明文化主题概念的具体架构,滁宁两地的明文化旅游应突出各自资源特色,在空间设计上做到特色相融、自成一体,构建“城景交互、辐射带动”的复合型发展空间,依托三种共生模式形成发展合力。

(三)共生利益共建共享

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多方利益主体(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媒体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复杂的空间利益格局中,各方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实现资本的增值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根本保障,共生利益及其分配是区域合作最本质的动力[16]。滁宁旅游协作区域作为跨行政区域共生单元,存在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复杂、行政壁垒多、发展落差大、区域协作难度大等特点,一体化共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构建动态的利益共生机制,不断调试、修正、完善。针对三种共生模式,需要设计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一是利益表达机制。明晰滁宁明文化区域利益主体(核心景区、共生轴线中的辐射景区),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回应各方利益诉求;二是利益分配机制。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遵从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利益保障机制。滁宁两市需要达成长远合作共识,从政策、制度等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监控利益分配,强调利益主体责任共担,对受损方的利益进行补偿与让渡。

猜你喜欢

两地共生景区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摘牌』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摘牌”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