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难点及改进措施
2019-02-27张勤虎
张勤虎
湖州市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湖州 313301)
随着医疗事业发展,医疗器械水平显著提升。医疗器械是衡量一家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水准的重要标准,在医疗活动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医疗器械设备逐渐向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方向发展,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医疗器械本质上属于一种电子和机械化设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故障,一旦出现了故障就会影响诊疗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切实提升设备管理质量,从而保障当前医院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主要阐述医疗器械维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1 维修人员素质总体偏低
医院中配置了现代化医疗器械设备,但是,医院对设备维修人员没有设置过准入门槛,维修人员缺乏基础医疗器械维修知识和医学知识,而且操作缺乏规范性及科学性[1]。随着新型设备不断出现,不但涉及了电子学科及机械学科,还涉及光学学科及计算机学科等多方面内容,更加需要设备维修人员具备较高能力及丰富知识。但是,当前维修人员素质偏低,对医疗设备故障要很久才能维修成功,不但对于医疗器械正常使用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会对医院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造成阻碍。
1.2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要完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提升诊疗水平,进而提升社会效益及市场竞争力。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缺乏规范,其主要原因是医院虽然建立某些规章制度,但是没有落到实处,难以对医疗器械设备进行规范维修及管理。由于缺乏管理流程及考核机制,导致很多维修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工作不够用心。维修人员水平与能力差别较大,维修质量得不到保障,医疗机械的精准度等达不到标准,这些不仅不利于规范使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诊断误差,或者导致医疗器械维修后还会出现故障,同时对于医院外在形象及信誉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1.3 维修技术发展及和医疗器械更新出现脱节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医疗器械设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对于维修人员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医院在医疗器械设备维修过程中,维修工具较为落后,维修方式较单一,同时缺乏比较精确的检测仪器,导致医疗器械设备维修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同时,管理者缺乏对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方面缺乏资金及人力投入,导致当前医疗器械设备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1.4 缺乏日常维修及保养
加强日常保养及维护是切实保障医疗器械设备寿命的重要方式。日常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医疗器械设备的各种隐患,避免发生故障。但是,各大医院对医疗器械设备维修及养护工作缺乏重视,仅仅对于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记录。由于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繁多,想要面面俱到难度大,很可能会存在某些设备被遗漏,安全隐患较大,对于医院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5 维修人员积极性不高
医疗机构认为器械维修人员非一线工作人员,分量不重,从业人员素质无须太高,因此通常不重视医疗器械维修岗位,且维修人员工资待遇安排远远不如医院医师及护士。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器械维修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人员由于工资太低,积极性不够高,同时无法真正落实责任,一旦医疗设备再次出现问题,维修人员往往会推卸责任。
2 对策
2.1 加强医疗器械精细化管理
医疗卫生行业应实现医疗器械精细化管理,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在医院配套使用设备管理系统,根据耗材及设备不同属性及特点,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另外对于设备调拨、维修、转移、维护使用、报废、赠送过程都进行统一监督及管理。这样,能够降低当前设备使用成本,同时提高医疗器械设备管理效益。目前设备维修管理过程中要求维修工作人员不但应充分掌握设备维修相关技术,而且应做好维修档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设备实际状况,及时解决设备故障[2]。
2.2 加强医疗器械投入力度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是一项维修手段较为复杂及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医疗器械维修管理过程中应加大财力、人力投入。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投入虽然不能直接、快速、短期内带来较大经济效益,但是却具备了长远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目前大型设备维修往往依赖于上游厂商,这会导致医院管理人员缺乏对于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视,认为故障问题交给上游厂商派遣人员维修即可,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的维护管理。设备管理人员应促使医院领导转变观念,重视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工作,并在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效率及维修质量。
2.3 加强大型设备及急救设备的维护工作
第一,对大型设备需要维修人员制定计划,定期或不定期测试,避免设备因小故障损坏贵重部件;第二,急救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