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升的实证研究
2019-02-27■
■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学院
一、问题提出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个人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它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强调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所应当具有的道德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理论落实到实践,成为大学生能够普遍理解接受和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就需要融入教育和文化建设全过程。红色文化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包括两种类型的教育资源,一是物质资源,即红色物质资源,它通过实物化、图像化来展现历史,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英雄纪念碑和革命烈士遗物等。二是精神资源,即革命文艺、革命事迹、革命文献及其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2]。很多学者提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能够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他们道德素养,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因此,深层地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综合合力,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贡献力量[4]。但是对二者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尚显薄弱。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说教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不高。而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活泉”,没有被深入挖掘,与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度不高等问题突出。因此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设计一套红色文化教育方案,验证这套红色文化教育方案对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认同度的影响,从实证性的角度探讨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新路径。
二、干预方案设计
(一)干预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实践、文化、网络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打造“三全”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构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专业实践为抓手的特色育人体系。鼓励大学生将专业知识、红色精神传承和自我成长紧密结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认同度。
(二)干预的具体安排
干预方案以“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延续红色文脉”为主题。开展寻访红色足迹,讲好红色故事,采访老红军,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实践活动;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将红色文化与课程相结合,开展红色产品线路设计,红色手账设计,导游风采大赛、上海红色旅游手绘地图制作等活动,将红色精神引入现实体验中来,把红色基因烙印在旅游实践中去。坚持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性,延展红色旅游的内涵性,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寓教于游,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学习红色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认同度。围绕“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延续红色文脉”主题,共设计三个板块,九个活动。第一个主题板块是“讲好红色故事”主要包含以下活动:(1)红色故事大赛;(2)采访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3)观看优秀红色影片。第二个主题板块是“传承红色基因”主要包含以下活动:(1)寻访红色足迹;(2)采访老红军;(3)红色线路设计。第三个主题板块是“延续红色文脉”主要包含以下活动:(1)红色手账设计;(2)上海红色旅游手绘地图制作;(3)红色主题导游风采大赛。基于以上的思路,本研究设计了6个月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主题教育干预活动。并作如下假设:为期六个月的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实验组被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认同度。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采用2 ( 实验组,对照组) × 2 ( 干预前、干预后) 的准实验设计进行研究。
(一)被试
为了保证对照组与实验组对象的同质性,选择同年级同专业(16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四个班级作为被试,随机挑选各2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实验中随机挑选16022和16025班作为对照组,16023和16024班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将接受为期六个月的红色文化教育,而空白对照组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名被试,年龄范围为20-24岁,平均年龄21.58±1.26岁。
(二)测量工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量表》由曾颖贤2017年编制,此量表采用了Likert5点自评式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等级记分制。共包括79个项目,分为四个维度。其中爱国分量表题目24个、敬业分量表题目19个、诚信分量表题目19个、友善分量表题目17个。全量表的Cronbach一致性系数(系数)为0.97,分量表的系数从0.88到0.96;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从0.80到0.94。
(三)研究程序
首先,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同年级同专业的被试,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其次,由实验人员安排对照组成员和实验组成员在干预开始之前进行集体初测,本研究前后测使用的量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量表》。
接着,由实验者设计、安排并实施为期六个月的红色文化教育干预,结束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后测,量表与前测相同。
最后,收集实验组被试的前后测数据,并使用 SPSS18.0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四、研究结果
(一)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差异比较
干预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量表》测验,将测验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均分及t检验
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
表2 对照组被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前后测均分及t检验
表3 实验组被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前后测均分及t检验
表4 后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均分及t检验
由表1,干预实验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认同度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为同质性群体。
(二)对照组被试前后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差异比较
对对照组被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量表》的前后测得分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前后测结果显示,没有经过红色文化教育干预,对照组被试在前后测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认同度均分没有表现出任何差异;其中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也是如此。
(三)实验组被试干预后前后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被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量表》的前后测得分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前后测结果显示,经过为期六个月的红色文化教育干预,实验组被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认同度均分(M=4.25,SD=0.12)显著高于干预前(M=4.12,SD=0.26),t=-7.40,其中在爱国、敬业、诚信因子也表现处同样的差异。说明干预实验效果显著。
(四)后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认同度差异比较
干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取向量表》测验,将测验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干预实验结束时,除了爱国、诚信维度没有达到显著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认同度差异显著,说明经过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产生了差异,干预实验有效。
五、结果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考察实验组被试在接受红色文化干预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问卷的得分上的差异,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首先,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同年级同专业的被试,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实验开始之前,对对照组成员和实验组成员进行集体初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认同度差异不显著,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为同质性群体。接着,通过实验设计,采取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对实验组进行干预,为期六个月的红色文化教育干预结束后,对实验组及对照组进行后测,通过前后测对比分析发现,前后测结果显示,没有经过红色文化教育干预的对照组被试,在前后测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认同度均分没有表现出任何差异;而经过为期六个月的红色文化教育干预的实验组被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认同度得分上显著提高。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教育干预很好的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的认同度。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处于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下,当面对一些重大的价值取向时容易产生迷茫。因此,在大学生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维度认同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
(一)加强思想教育,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5]。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教育功能,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6]。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7]。加强理论建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搭建活动平台,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8]。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9]。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体验,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5]。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社会实际,让学生进一步社会化,成为具有理性判断的社会人[10]。高校不仅要重视思政政治教育第一课堂,还必须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有益补充,扩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丰富内在价值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取向认同度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要通过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11]。坚持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让大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12]。也有学者强调要通过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自信来提升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8]。
(三)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培育,创新教育模式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有学者指出,在新形势下要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方式方法,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13]。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要借助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11]。也有学者提出通过培育特色校园文化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14]更有学者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思潮,科学地把握教育规律等路径,来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能动性[8]。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至关重要[15]。要营造氛围,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提供良好环境[16]。也有学者强调要加强新媒体建设,发挥宣传文化主阵地作用[8]。
(五)发挥典范的引领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重视培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17],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点滴,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13]。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