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扎染与苗族蜡染的比较研究

2019-02-27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蜡染扎染白族

大理大学

一、前言

白、苗族是我国境内人数较多,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白族是大理洱海地区的世居民族,苗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者都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此期间,也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尤以白族的扎染和苗族的蜡染为代表。大理白族的扎染有“中国扎染之乡”的美誉,苗族蜡染也不乏“东方第一染”的称赞,将两者进行比较,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也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二、扎染与蜡染的比较

(一)历史溯源

扎染,古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纺染法染色技术,其他名称还有“撮缬”、“撮晕缬”、“撮花”等。 白族当地的叫法也有很多:疙瘩花布、疙瘩布、扎花布、蓝花布、和疙瘩染。它主要利用针和线对布帛进行缝扎,使织物在染色过程中实现局部防染,达到预期的花色。苗族的蜡染则不同于白族扎染,古称“蜡缬”、“点蜡幔”或“蜡缁”,关于“蜡染”一词的释义,《贵州通志》载:“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意思是说:用蜡在织物上进行图案的绘制,继而入染,最后熬煮去蜡,图案便显现出来。

在我国最早出土的扎染实物是在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东晋时期(也有学者认为是汉朝时期)的“鱼子缬”,中原地区记载有扎染技术的史料有很多,但对于考证西南地区大理白族的扎染技术从何时兴起,则有一定的难度,只见《西洱河风土记》、《蛮书》、《新唐书·南蛮列传》和宋代《张胜温画卷》、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有有关扎染的记录。《西洱河风土记》:“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絁、绢、丝、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蛮书》:“俗不解织绫罗,自大和三年蛮贼寇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新唐书·南蛮列传》:“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唐太和中,蒙氏取邛,戎,三州,遂入成都,掠子女工技数万人南归,云南有篡组文绣,·自此始,白人语:着衣曰衣衣,……”《张胜温画卷》中有跟随国王礼服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戴布冠套,与传统的蓝底小团花的扎染布非常类似,到了明清时期,大理地区发现塑像的衣服有扎染的布料和扎染经书包帕。其次,在大理白族民间的本主信仰中,有妞尼尊为纺织神,灵帝庙中有梅、葛为染布业的祖师。保守推测,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大理地区就出现了扎染技艺。

而苗族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比白族扎染出现得早,《后汉书》中有记载:“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隋书·地理志》也记载了:“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①,在位于平坝县城 21 公里处的齐伯乡桃花村内的考古发现一座石棺材洞内发掘出可追溯到宋代的苗族彩色蜡染殉葬服,这个时期的蜡染形式多样,技法成熟,证明了宋代苗族蜡染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二)工艺比较

白族扎染的扎染工艺流程与苗族的蜡染工艺流程大致相同,分为三个步骤:染前处理、染色处理、染后布样处理。

1、染前准备

①染料和布料

白族的扎染使用的染料取自当地在苍山上生长的艾蒿、板蓝根、廖蓝等天然植物提炼出来的蓝靛溶剂,而苗族也一样,采用当地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苗族蜡染是彩色蜡染,所以,它需要的染料也更为丰富,主要分为植物染料(栀子、姜黄、槐花、红花……)动物染料(五倍子)和矿物染料(赭石、朱砂、石黄)。布料的使用两者是相同的,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白布或纯白布。

②工具及制作方法

扎染使用的工具简单,有扎花针、线、剪刀、和其他工具(木板、竹片、夹子、石头)。扎染是一种物理防染,用针和线将布料紧紧地结、系、捆、绑、缝扎,不给其上色,等染色后拆线就会出现奇特的花纹,最后晒干,既成成品。蜡染则是化学防染。将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内,用蜡刀点画图案。所用到的工具是蜡刀,土瓷碗。

2、染色处理

扎染在染色前先要进行对布料的脱浆处理,以防止染色不匀的情况,将扎好的白布放入染缸中,用冷染的染制方法,反复浸染,脱水,再放入,等经过短时间的发酵,可放入大碱,使色彩明亮。这个过程使用的工具有染缸、大锅和染棒。蜡染则将点好蜡的布用温水把蜡软化,再放入染缸,取出晾干后再放入染缸,浸泡四五个小时就可以拿出来了。

3、染色后布样处理

染好后的布料放入清水漂洗几次,进行拆线,再将拆线后的布料清洗,用石碾熨平晒干即可,“而蜡染将染好的布料放入冷水中漂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然后又放到清水中漂洗,待浮色洗净,取出晾干,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②

扎染的图案色彩集中在蓝白两种颜色上,在图案的题材上却是丰富多样,有自然景观、植物、动物和人物,还有文字、宗教图案等,工艺精湛,内涵丰富。

蜡染者绘制的图案则基本都是祖辈传袭下来的,通常都是歌颂祖先、记录民族历史、古歌传说、花鸟虫鱼等题材等。

(三)文化蕴含

文化民间工艺是一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民族族源、生息、繁衍、宗教、审美等涵义,白族扎染中的色调以白蓝为主,说明了白族人民崇尚“白”和“蓝”,白族的三个支系“民家”、“那马”、“勒墨”都崇尚白色,自称“白”、“白子”、“白人”,白族以白为美,头带白色,身穿白色,居住的房屋也是白墙青瓦,白色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象征着纯洁、神圣、正直、清白、朴素、吉祥等含义。而蓝色则象征着水,水是作为扎染工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蓝色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也有素雅、高远、智慧、庄重等含义,两个颜色组合在一起便是“清清白白,光明磊落”③,强调注重人的修养。其次白族扎染在图案上体现着大理地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如亭阁、莲花会出现在白族扎染上。这体现出白族是一个包容和智慧的民族,反映着白族人民艺术的精粹和审美观念。最后,扎染在白族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比如,每年栽秧会,白族人民在农田里插的秧旗就是用扎染布制作的;落成新房的时候,主梁上包裹一张扎染布;在丧葬仪式中,老人都要穿上自己提前准备的靛青扎染的衣服,在周城每年农历正月龙泉寺恭请神龙的仪式中,这龙也是用扎染布制成的。这些都说明着扎染对于白族人民来说不仅仅是生活中日用品,它还在这个民族中扮演着圣洁、祈福的角色,是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侧影。

从蜡染多样的题材可以看出,苗族文化寓意丰富,反映着苗族对自身民族祖先的怀念和崇敬,也将这种感情融入到了蜡染、挑花、刺绣的工艺上来了。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他们将周围的事物进行有规律分类综合,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借于蜡染的形式表达出来;苗族信仰的图腾是枫树、蝴蝶,认为它们是祖先的化身和象征,从而在蜡染的制作过程中也能看到大量图腾图案,并世袭传承至今,表达了对自然、动物、祖先的崇拜之情;蜡染纹样中有许多十字纹、三角纹、太阳纹、马蹄纹,虽然是一种纹饰,但代表着一种事物,反映着苗族的历史神话传说,诉说着民族情感和内涵;还有很多纹样,代表着苗族人民美好的愿景,比如,蝴蝶纹样,它表达了人们期盼子孙满堂,“鱼纹,鱼的抽象造型鱼子状的繁密斑点象征了“子孙如鱼子一样多”的美好寓意,神秘古老的漩涡纹能启发后代对于哲学精神层面的审思等等”④。

三、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不论是白族扎染还是苗族的蜡染,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扇窗户,但同样作为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却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目前,据笔者的观察,由于机器生产的出现,染布作品随处可见,价格便宜,但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购买者日渐减少,制作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渐渐摒弃了手工染布的传统技艺,加之,年轻一代不喜爱传统技艺,这种民间工艺的传承存续岌岌可危,再者,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及政府禁止采摘珍稀草木,扎染和蜡染所需要的原料无法获得,更加重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成本,种种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发展困境,便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传承和发展相辅相成,需要各界力量的支持和维护,政府应该倡导传统技艺的保护,给予政策扶持,提高民族传承意识,改善自然环境,对涉及工艺的植物鼓励种植和合理利用,改变发展思路,借鉴国外经验,比如日本保护本国传统技艺所做的努力,规范市场,合理发展旅游业。对于本民族自身,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原料,一种技术,当今社会,更应该在保存传统的同时,开发新作品,与时俱进,转变发展思路,不墨守成规,从多渠道,将束之高阁的工艺品引入日常生活,保护传承人,鼓励年轻一代参与传承,不仅女性可以传承,男性也可以传承,诸如此类,从保护民间工艺开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注释:

①钟义娜.探析大理白族扎染技艺[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0.

②何小妹.广西隆林苗族蜡染工艺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49~53.

③金少萍.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④李楠.贵州苗族传统彩色蜡染工艺初探[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5:24~25.

猜你喜欢

蜡染扎染白族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马丽蜡染作品
花样云南(二)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