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主动交往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019-02-27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工评估小学生

浙江树人大学

一、问题提出

在一项对全国二十二个省市小学生行为问题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交往行为问题尤其严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更加多元性、公众化的生活,加强小学生交往能力有利于其适应现代化生活,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但如果在该阶段忽略小学生的交往培养,可能会导致其产生孤独忧郁、胆小恐惧、逃避抗拒的退缩性行为,影响其社会化发展。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和实际访谈调查,发现小学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交往问题:(1)教养压力影响小学生主动交往。在一次个案访谈中,一位3年级的小学生跟我这样说“有的时候,我不是不愿意去和老师同学打招呼,我也知道遇到长辈应该向他们问好,我只是不好意思,遇到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口”,访谈中我感受到了这位同学的无奈。其实孩子对基本礼仪知识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孩子的害羞性行为阻碍了主动交往,反而给他造成了压力,导致交往被动。(2)活动空间狭窄导致小学生封闭式交往。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小学生交往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圈子之内,对于社会的接触相对而言是封闭的。有小学生这么说“我通常只和两个同学一起玩”,当问到和其他同学交往情况的时候,小朋友这样说“有事情才会去问,一般不会主动的去”。由于小学生交往的空间狭窄和人群固定,仅仅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交往的那扇窗户没有打开,影响主动交往。(3)小学生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往往表现退缩。59%的小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会感到“不快乐”,主要表现为交往时的紧张、不自在、言语与行为的冲突等。小学生在某些陌生交往场合常感到害怕而极力回避,具体表现为焦虑不安,面红耳赤。在一次访谈中发现,刚开始问小朋友问题的时候,他们先看你一下,然后低下头,当我们慢慢的与他们交流,他们会点头或摇头,再慢慢的熟悉下来之后,他们才会回答我们的问题。有小朋友告诉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因为刚开始和他们并不熟悉,不敢去和他们沟通或者寻求帮助”。

兰春在调查中发现,被动交往的学生很少仅有1.9%,但在交往方面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却高达66.7%,5.2%的学生不易交上新朋友,具体表现为难于理解他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29.9%不善于向别人表示自己的想法,具体表现为孤独、自卑,很难与同学一起玩,没有可以袒露心声的人;10.7%不知该如何与别人交往,具体表现为担心自己受到他人的嘲笑,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喜欢与陌生人在一起,常感到紧张不安和恐惧。根据小学生在交往方面的这些调查结果显示,笔者认为,小学生的交往问题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培养小学生交往意识,提升小学生交往主动性,促进其正向的社会化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引入社会工作,特别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围绕小学生的主动交往行为培养,链接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让小学生在参与行动过程中,唤起主体感,通过行动中实际情景的体验及引导协调,逐步推动其个体化发展,对于解决小学生的交往问题,促进积极主动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二、文献综述

(一)重视不良倾向,培养主动行为

小学生有明显的不良交往倾向。小学生交往意识淡薄,交往方式被动,有的还拒绝交往,交往遇到困难时,大多数学生不能有效的解决。小学生在交往中主要有四种不良倾向:(1)退缩型,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紧张、不安;(2)攻击型,容易做出发怒、争吵的不良行为;(3)自私型,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4)封闭型,交往不主动,范围局限,表现出狭隘孤立。在交往中被动的儿童或表现出伴随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不协调的行为(如:漠然、心不在焉、破坏、笨拙)的儿童较其他儿童更不易受到同伴的喜欢与接纳。

从上述综述中不难看出,小学生不良交往倾向会影响其社会化交往。受学者们启发,笔者认为,小学生的主动交往应做到三方面:(1)积极主动的朋辈交往;表现为遇到朋友、长辈时主动大方的问好。(2)扩大交往范围,丰富交往人群;表现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接纳新朋友。(3)积极面对陌生环境,表现为在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不退缩。

(二)营造有效环境,诱发主动交往

轻松明快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交往主动性提升。Marry Richmond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中提出“在情境中理解行为”,强调利用环境资源以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提升。李俊峰通过更加开阔的环境资源、营造和谐的氛围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李俊杰通过为学生创设快乐空间,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学生交往主动性增强。蔡春娟通过创造集体环境,激发学生与他人进行主动交往。

从上文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从创设环境的角度尝试去提升小学生交往主动性,为本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交往主动性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本文借鉴上述学者的研究,想要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针对性的来构建实际情景,提升行动趣味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从小组成员的参与式合作中来引导学生主动交往。

(三)实践行动,提高主动性

在实际行动中培养主动行为。现阶段行动研究主要强调三个方面:(1)注重研究的实践与反思。行动研究的核心是寻求将行动与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找寻一个对问题的解决实际有效的方案。国内学者(李小云等,2008;刘良华,2001)认为行动研究是在现实环境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对该过程进行敏感性反思。而反思发生在行动研究的每个阶段(包括:计划、行动、观察、思考、再计划、在行动、再观察,再思考等等)。(2)强调参与的有效性与主动性。行动研究是一种有意识、有主体性的行动,由行动者自主抉择后的主动行动。Gaventa在一篇报道中指出:行动研究通过民众自为的参与到资料收集与知识创建中,在这一过程中是教育、意识提升和行动发动的过程。(3)主张增能与发展。通过这种助人工作方法,一方面缓解服务对象困难处境,另一方面强调促进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最终使服务对象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从以上综述看,行动研究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其强调实践与研究相结合,重视实际工作中总结反思,干预的有效性。借鉴上文,将行动的研究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求评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思;第二阶段:修订计划—实施计划—再反思;第三阶段:再次修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案。将对行动过程中小学生们的行为改变进行观察,不断总结与反思,经过一系列的行动参与后,让小学生在交往主动性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累计查阅相关文献80余篇,专著2本,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行动研究、小学生交往特点研究、小学生交往问题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小学生交往的研究分析,发现小学生交往的规律、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介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访谈调查研究法

研究前期,主要针对20名参与行动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采用非结构访谈了解小学生目前在交往方面主动性缺失的情况以及行为表现。研究中期及后期,主要对32名参与行动的小学生及其家长,采用结构式访谈的形式,进行深入访谈了解,评估参与行动之后小学生是否有所改变,交往主动性是否有所提升。

(三)观察法

观察法属于本行动研究的首要方法,是获得研究对象信息最直接的方法。主要用于社工在行动中对参与行动小学生的各种行为观察和记录,尤其是小学生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后的行为表现,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的行为记录去分析其是否有所改变和成长。

(四)经验归类性行动研究

经验归类性行动研究是本研究重要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文献、理论结合实践经验,分析小学生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研究课题进行评估,使研究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可行性。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进行探讨,思考行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在实践行动中的反思与修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行动研究过程

图1

(一)研究背景

小学时期是个体成长中尤为重要的时期,他们特殊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生的交往问题已经在学习和生活上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期望运用专业社会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手法,行动研究的方法介入小学生主动交往行为培养,厘清小学生交往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及原因,在实践和反思中找到适合培养小学生主动交往行为的方式和策略,希望为改善小学生主动交往问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促进小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二)服务对象招募

本研究通过自由报名的形式招募了杭州市C小学3-4年级小学生15名、S小学17名,分成4组进行行动。通过前期的接触,我们发现招募的学生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障碍的,需要专业的引导和帮助来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这类学生较少。还有一类就是在交往上缺乏主动性的小学生。

(三)问题澄清及主要矛盾

通过前期对服务对象进行访谈和观察记录发现其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1)小学生的教养压力影响其主动交往。传统教养在礼仪上的要求和小学生自身的害羞行为相冲突,给小学生在交往上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小学生将主动交往作为一种负担。(2)狭小的空间不利于主动交往。由于小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交往范围十分局限,交往的人群也相对固定,导致了封闭式交往。(3)在陌生环境下或与陌生人相处时会导致小学生交往被动。由于小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陌生环境,常表现为沉默、退缩、害怕。

(四)服务过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前期访谈内容整理,提出“小学生缺乏交往主动性”的问题。笔者对该问题现有的研究和介入方法进行学习探讨,调动资源建立了以社区为载体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小队组织,设计针对性的行动,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行动,在具体行动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服务对象的参与行为改变,不断反思与改进,最后进行评估结案。见图1。

五、分阶段过程与结果

(一)第一阶段行动

1、需求评估

调查组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服务对象参与此次行动的需求,在被访谈的32名学生中,当问及有关小学生交往空间范围时,有小朋友这样说“一般都是在家或者学校、周末会去兴趣班,偶尔会和爸爸妈妈出去玩。”据统计显示,53.1%的学生表示除了家、学校、兴趣班之外偶尔才会去其他地方活动,12.5%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少会去其他地方活动;在问到有关小学生交往的人群时,有小朋友这样回答“和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在一起时间很多,在学校里和同学在一起也多”,71.8%的学生表示主要是和家人、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9.4%有时候会和小区里的邻居一起相处;在问到会不会主动的去与他人交往的时候,50%的学生表示有时会主动,21.9%的同学表示偶尔会主动,仅有两位同学表示从来都不主动。在参与意愿上,我们列举了社区志愿服务小队组织的活动内容,如来小小绘画家、小小走访员、小小宣传员,有同学说“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比起兴趣班更有意思”,据统计显示,71.8%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并表示十分期待,18.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但也可以尝试。

根据访谈内容和数据分析发现,小学生们需要更为开阔的交往空间,需要丰富交往人群,交往主动性需要提升。总体而言,同学们也希望参与此类活动的,活动的执行是被需要也是有必要的。

2、制定计划与实施(表1)

3、反思

在小小绘画家行动中,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行动的趣味性值得肯定,但多数同学都只在忙着做自己手里的事,没有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社工在引导小朋友分享感想的时候,语言过于正统,需要童趣化。思考可否通过修改相关规则,将小朋友们“聚合”到一起,从而促进交往。

在小小走访员行动中,大多数学生都只是跟着社区助老员把慰问品发放到老人手中,整个行动相对被动,没有体现小学生的主体感。社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不应做太多的干涉,除非十分必要的时候做一些协助与引导,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自主权。思考可否通过一些“任务式”的要求来调动小学生行动中的主动性。

在小小宣传员行动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向路人宣传,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宣讲,整体而言氛围还是比较紧张。对整体的行动而言,学生的主动性没能调动起来,可能需要在前期的环节上做调整。思考可否制定一些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从而诱导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

(二)第二阶段行动

1、修订计划与实施(表2)

表1

表2

表3

2、再反思

在小小绘画家行动中,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第一次而言有所提高,同学们的交流沟通情况也明显有所改善,但大多数的同学更多的只有自己组内两个人之间的讨论,缺乏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社工在行动中可以给各小组成员一些建议,引导他们去相互的交流合作。

在小小走访员行动中,小学生较第一次而言更加能够放得开,能够较为主动敲门、询问以及将慰问品发到老人手中。聊天过程中发现,在活跃份子的带动下,那些不怎么说话的同学也开始开口交流,但交流的形式仅限于面对面对话(你一句我一句)。是否可以引导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与老人相处。社工应注意控制走访的时间,做出相应的提醒。

在小小宣传员行动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完成了一次宣讲,宣讲时小学生表现的比第一次更为自信,但发现有的小组里面只有一个同学在讲,另外一个同学一直在看,出现依赖现象,也有的小组为了追求宣讲的数量而表现的很急躁。社工应及时的纠正急躁的错误行为,可以引导同伴去鼓励另一个同学去宣讲。

图2

图3

图4

(三)第三阶段行动

1、再次修订与再实施(表3)

2、评估

本研究通过行动后对于小学生进行基线评估和访谈验证的形式进行评估,评估目的是为了判定行动对小学生交往主动性是否有所提升。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第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与朋辈交往;第二,能否有扩大的交往空间和丰富的交往人群;第三,能否在适应陌生环境下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主动寻求帮助。

①基线评估

用行为量表在行动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的前后对比,评定小学生交往主动性培养情况。具体如下:

关于小学生朋辈交往主动性的培养(图2):

经常会主动帮助身边的人

偶尔会主动帮助身边的人

从不会主动帮助身边的人

关于小学生在能否有扩大的交往空间和丰富的交往人群(图3):

经常会主动向他人分享学到的知识或有趣的事情

偶尔会主动向他人分享学到的知识或有趣的事情

从不会主动向他人分享学到的知识或有趣的事情

关于小学生行动参与积极性(图4):

经常会积极的举手发言

偶尔会积极的举手发言

从不会积极的举手发言

②访谈验证

访谈验证是指在访谈过程中通过观察访谈对象的言行举止进行评估。行动结束后对参与学生、家长、同学、老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内容涉及小学生参加完行动之后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具体的表现是什么。以下整理出了一些实际的访谈内容:

学生A:我感觉我的胆量稍微大一些了,在学校上课老师提问的时候,我经常会主动举手发言,有不会的题目的时候,我也会去问老师或同学。

家长A:前天,我还问他最近会和多少朋友一起玩,他算了算说差不多十多个,让我大吃一惊,以前也就和一两个同学相处。

家长B:以前就喜欢在家里呆着,说带她出去走走都不愿意,参加小队活动也要我们提醒,后来自己会来问我这周的小队活动是哪天,有时还会要求叫我们带她出去逛逛。

同学B:以前她只顾自己说,大家都觉得她很凶,后来活动中她有时会鼓励我们,有几次还帮我们一起完成了任务,比以前好了。

老师A:他比以前变得更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了,讨论的时候话也多起来,有时候还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很棒。

从上述的访谈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三个阶段的行动后,小学生的交往人群更多了,交往范围更广了,在交往的时候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胆量上也有所提升。综上,小学生在交往主动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成长。

3、结案

行动的总目标为“培养小学生交往的主动性”,从评估情况来看,行动目标基本完成。通过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家长合作,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小学生在行动中的变化与成长,根据原先计划社会工作者提议结案,服务对象也接受,由此进入结案阶段。

六、结论与讨论

在小学生主动交往培养的干预中,结合了实际实践与小组工作、个案工作,及访谈调查后,研究小组对小学生主动交往培养的社工介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从小学生交往“空间”与“人群”入手,整合社区资源,通过带有趣味性的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来促进小学生主动的交流沟通。共进行三轮行动,通过每轮行动中观察到的参与行为及行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修订计划,进一步深化促进小学生主动交往的培养与完善。

在服务内容设计上,以社会工作专业小组工作为介入方法,设计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特点的行动计划,使整个行动在开展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分阶段行动结束后,社工会根据具体行动的开展情况,小学生的活动反馈,对每一节的活动进行总结以调整和安排后续的行动。我们发现,活动环节的设置与改变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主动交往,奖励机制的设定对小学生主动交往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在社工的工作技巧和手法上,社工根据不同阶段运用相应的专业技巧,在行动中,社工的活动控制能力也不断加强,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方式方法也不断改变,对于活动整体的流程把控也不断提高,小学生也乐于在社工的带领下参加小组活动,在社工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交往主动性有明显的提升。

当然,在研究团队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来说,第一,未控制男女比例,每个小组在男女比例上没有特别注意,应尽量保持均衡,这样可以促进组员间的沟通与合作;第二,评估方法不丰富,本研究只采用了基线评估和访谈验证这两种定性为主的评估方法,都具有更多的主观性,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可以加以一些定量的方法;第三,未设置对照组,容易遗漏各种潜在干扰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缺陷。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第一,社工在不同阶段应扮演不同角色,需要注意角色转换,这可以增强组员动力,增强行动成效。第二,需注意小组中的个案,对积极性不高或者变化不大的服务对象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帮助,在行动结束后必要时可以进行个案介入。第三,注意服务对象的年龄,用何种表达方式能让其更容易接受,这值得继续思考。

小学生的交往问题依旧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也需要一些社会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以及与社会工作相互结合共同推进。最后希望,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层面和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更为微观的去探索,对小学生主动交往问题进行更好的改善和解决。

猜你喜欢

社工评估小学生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我是小学生
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开展评估定级工作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