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研究
2019-02-26贺维燕
贺维燕
摘要: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充分挖掘素质教育因素,将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实现德育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融合。分析研究了德育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有效渗透的教学方法,期望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德育;信息技术课
一、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理想教育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情感。如,在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向学生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是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80%以上的CPU是美国Intel公司和AMD公司研发的,芯片组、内存、硬盘也主要来源于美国公司,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国外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的差距,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国内的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如国产的办公软件WPS,既可以兼容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办公软件,又可以大幅度减小办公软件的占用空间。华为推出的一款用于服务器的鲲鹏920芯片组,提高了我国芯片制造能力,减少了我国对芯片进口的依赖。通过介绍上述国内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中取得的成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争光、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二、开展合作学习,渗透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使得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德育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设计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并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进而使学生在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如,在教学“信息的获取”内容时,教师可设计收集关于家乡旅游资源信息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拉共同完成任务,填写信息收集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利用网络收集关于家乡旅游资源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记载等信息,并让学生根据已收集的信息制定家乡旅游发展方案。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既能够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的切身体会到家乡近年来的变化,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三、布置操作任务,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以网络伦理、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规范的上网行为,发展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找准网络道德教育的融合点,通过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而实现德育目标。如,在教学“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的内容时,教师可布置以“网络暴力”为主题的Excel软件操作任务。在图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分别围绕中国网民规模、网民各年龄段使用人数比例、网络暴力原因这三个方面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制作图表。由于网络暴力原因较为复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阅历难以透彻分析,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出发分析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严重后果,并要求学生将分析结果制作成报告,进而加深学生对“拒绝网络暴力,践行网络文明”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四、组织课堂辩论,渗透法制观念教育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将法制观念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将法制观念教育渗透到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如,教师可组织小型的辩论会,布置与“网络犯罪”“网络文化侵略”“网络利弊”“网络游戏”等相关的主题辩论,让学生在调查访谈、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阐述观点、提出论据,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形成思维碰撞,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辩论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过程进行总结,并引入与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讲解,进一步表明立場,让学生了解现行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的规制,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强化法制观念,自觉抵制网络中的非法行为。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德育的感染力,激发学生接受德育的积极性,从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法制观念和网络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郭丽丽.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9(1):120-121.
[2]白雯.德育教育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6):104-105.
[3]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1):81-8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