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19-02-26李广
李广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一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结合新课改理念提出的相关要求,初中政治老师应当在教学中主动创新,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趣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切实发挥本学科的育人优势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治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有效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体系,并由此引导他们反思和审视自身,通过合理调控、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法律常识,有利于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新时期的初中政治老师首先要明确本学科的重要性,然后依据新课改理念来优化教学方案、创新授课模式,从而辅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利用多元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授课有效性
(一)创设生动情境辅助学生理解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理解难度,初中政治老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引导到课堂之中,以此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成效。此时,政治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图片或视频情境,以此用较为生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画面场景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并要求其据此联系个人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辅助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知识,最终不断增强教学的效果。
(二)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究,以便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同时促使其在开放式的学习和交流氛围中积累更多优秀的学习经验,继而从根本上推动教学进度、提高课堂质量。如,政治老师可以根据新课内容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用来督促学生进行针对性探究,使他们在小组中踊跃发言、积极创新,集众人之力不断挖掘知识的核心内涵,并通过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佐证课本中的论点,由此在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其思想道德意识,继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补充时事政治新闻
结合课本内容,初中政治老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引进一些时事新闻作为教学案材,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树立观察生活、关心社会的意识,并且据此指导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法治知识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近期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然后要求他们从政治学角度出发,通过摆出具体的论点、结合新闻材料进行详细论证来剖析其要点,从而實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并使其在分析新闻内容的过程中对其中的法律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其法治素养,同时推动教学成效的不断提升。
二、开展政治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初中政治老师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便为其提供更多应用知识的机会,并在此期间顺利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辅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政治老师可以将班内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主题,然后鼓励他们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通过做问卷调查、组织宣传活动、设计板报等形式记录本组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成果,从而有效锻炼其实践能力,辅助他们更加深入地把握政治理论知识的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参观少管所、旁听法庭审案过程,以此使其通过亲身经历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继而促进他们的自我管理与完善,有利于凸显教学的成效。
三、优化学科考评机制,辅助增强政治教学的成效
依照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初中政治老师需要从教学的基本目标与本质任务出发来优化本学科的考评机制,从而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如,政治老师可以将学科考评工作分成理论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三个模块,并设计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四项内容,以便增强考评内容的全面性,有利于使学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认识自我,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最终不断增强本学科的教学实效性。
基于新课改背景,初中政治老师要从调整教学理念做起,同时立足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拟定灵活、全面的教学计划,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良,确保其真正发挥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此期间,政治老师还要注重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和亲身经历的平台,以便使其准确吸收和内化各种理论知识,并尝试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有利于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金锋.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1):378.
[2]杨春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6(3):12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