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朝花夕拾》的重新探究

2019-02-26秦子艺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孝文化阅读教学

秦子艺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难以攻克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阅读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加强阅读教学便有很大的必要性。以《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为例,针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孝”文化,利用“圆圈阅读”的教学模式对此进行阅读探究。

关键词:《朝花夕拾》;孝文化;圆圈阅读;阅读教学

《朝花夕拾》是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初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在《朝花夕拾》收录的回忆性散文中每篇都具备一定的教育和文学价值,是一本集合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的散文集。而《二十四孝图》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其主要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两大基本传统道德之一,确保中学生能够正面理解孝道和诠释孝道则有很大的意义。为此,在阅读《二十四孝图》时,下文通過“圆圈阅读”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孝”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寻根“孝”文化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为“孝”。“孝”文化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势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道理。而对于《二十四孝图》的“孝”,与孔子思想的道德说教存在极大的出入。那么对于“孝”文化的理解和《二十四孝图)孝”的根源在何处?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圆圈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如此,在寻找“孝”文化根源时基于实行“圆圈阅读”下,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便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此在探究“孝”文化根源时便能更高效。而通过“圆圈阅读”和探究,学生则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二十四孝图》中对“孝”的理解,事实上以民间流行的神话传说为依据,其中的故事范例无一例外源自前人史书记载的传奇神话。因此,在理解“孝”文化时儒家“礼教”总结出的“孝”和这些通过神话总结出的“礼教”要义之间相差甚远。因此,在后来流传“孝”时《二十四孝图》的“孝”文化便很难得到儒学传人和现代入的认可。如此,学生在对《二十四孝图》的“孝”文化有清楚的了解后,便能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批判“孝”文化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孝”文化本是毋庸置疑的,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孝”文化却是虚伪和残酷的,因此为了充分理解鲁迅笔下《二十四孝图》的“孝”文化,以及充分感悟鲁迅向人们呈现的思想主旨,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探究时,应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挖掘并详细分析。比如,以其中的《老莱娱亲》为例,在阅读此故事时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这些表面尽孝道的现象事实上尤为令人反感。通过深入挖掘老莱这一人物形象,其假装儿童的样子本就不符合自身年龄身份特征,并且当前儿童多不愿照做,明显违背了儿童的心理,如此“孝道”实在难以令人认可。又如《郭巨埋儿》这一故事更为荒谬和不近情理,主人公打着“尽孝”的名义无情剥夺孩子的性命[1]。如此惨无人道的孝道,在阅读分析时不难发现和我们眼中的“孝”文化根本不在一个理解范围内。《二十四孝图》的“孝”文化无一例外都是愚孝,为了充分让学生理解愚孝的危害,以此批判“孝”文化,在对具体故事进行分析后,基于“圆圈阅读”方式下,可以让学生面对面围绕“愚孝”及其危害性进行发言,以此检验在阅读时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

三、明晰“孝”文化

探究《二十四孝图》时我们不仅要找出“孝”根源,理解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嗤之以鼻的“孝”文化,而且还要从中有所感悟与启发,这才是进行阅读的精髓和意义。在探究“孝”文化的过程中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二十四孝图》的“孝”是愚孝,这样的“孝”是可悲的,已经严重背离了人性的孝道。因此,在阅读《二十四孝图》后要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孝”虽为百善之首,但要正确理解“孝”,不可愚孝。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只有明晰“孝”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充分发挥“孝”文化在传承和发扬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并培养中学生的“孝道意识”[2]。在探究完《二十四孝图》的“孝”文化后,可在“圆圈阅读”方式下让学生发表阅读感悟,并一起讨论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孝顺父母才是正常的,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畅谈孝顺父母的看法。在阅读课堂结束后围绕阅读主题“孝”文化的探究,通过具体分析和讨论后还可让学生完成一篇阅读心得,并展示阅读成果。如此,在探究《二十四孝图》的过程中就能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教育作用,并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收获,以此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作为阅读名著之一,其给学生带来的教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探讨《朝花夕拾》时要全方位、有层次地进行。就如上文探究《二十四孝图》的“孝”文化时,不能单纯分析阅读文章表面层次的内容,要从中有所感悟。并且随着以上的阅读思路,要善于对前期庸俗的思想进行自我修正,而这种阅读过程中的前后不同思想变化正是精神返乡的一种体现。另外,为了提高在探究《朝花夕拾》时的有效性,以上文章的整个探究过程都是基于“圆圈阅读”方式下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对阅读教学的创新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计风.名著重读应处理好三组关系:以徐飞老师“重读《朝花夕拾》”一课为例[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9(1):17-19.

[2]丁之境.鲁迅,是需要慢慢接近的:《朝花夕拾》阅读专题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3).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孝文化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